日本的鱼市场观光

日本的鱼市场观光

10月13日上午,我来到11日新开张的丰州市场。当天是周六,市场的饮食店、商店第一天对外营业,游客人山人海,看到每一家饮食店门前都排起了长队。采访市场的媒体记者也处处可见。当天有4万人来到了丰州市场,饮食店前都排起了长队,有些游客说排队将近两小时才吃上饭。

10月6日,世界第一大规模的鱼市场——东京筑地市场结束了83年的历史,整个市场搬迁到了丰州,丰州市场接棒“东京的厨房”之重任。

新建的丰洲市场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面积约为 40 公顷,相当于 40 个足球场。市场整体功能设置与筑地市场无异。除了海鲜批发、竞拍和交易市场,还有青果市场。市场内有海产、蔬果、干货、厨具的零售,以及寿司、海鲜饭、拉面、鸡蛋烧等各式各样的美食,这部分是游客和吃货们的天堂。

当天我在丰州市场深切感受到种种旅游元素。市场内的引导牌、标识都是日文、英文、中文三种文字,颇有国际化感觉。外国游客颇多,耳边不时听到英语、中文、韩语等。由于每家饮食店门口都聚集着众多食客,各路队伍混杂,店员有些不知所措。不过顾客盈门,店家总是喜笑颜开。整体市场给人一种非常清洁的感觉,不过仿若还留有钢筋水泥的味道,未形成筑地那样的“海鲜味”。

市场内建有金枪鱼大模型,还摆放着多部几十年来筑地市场内的交通工具——小型电动搬运车,许多游客好奇地站到搬运车上合影留念。

市场内还有鱼市场的历史图片展览。日本鱼市场始于1644年,渔夫们把鱼供奉给江户幕府,剩余的部分拿到日本桥边贩卖,形成“鱼河岸”,这就是筑地市场的前世。有家寿司店的招牌上写着“创业江户末期”,“从日本桥到筑地,再到丰州”,可谓见证了日本鱼市场的历史。

市场内还有各种各样与水产品有关的商店70多家 ,比如渔具店、海鲜干货店、渔业资材店、渔夫长靴店、道具店等,各种颇具日本特色、返璞归真的商品也能让旅游者一饱眼福。

游客可以通过大玻璃橱窗看到市场内商家买卖的情景,货物进出、买卖双方交涉,都成为风景。但是之前在筑地市场,人们是可以近距离看到买卖情景的,丰州市场的观览方式给人一种距离感。

长年以来在筑地市场颇有人气的金枪鱼竞拍参观项目,在丰州市场得以延续。10月15日开始,游客可以在丰州市场参观金枪鱼拍卖。不过要起个大早,金枪鱼竞拍是从早上5点半开始的。

据统计,筑地市场每天近4万人进出,卖出商品约1600吨,日成交金额15.5亿日元。近年,筑地市场成为东京知名的观光胜地,市场的鱼类拍卖场所对游客开放,使得外国游客也纷至沓来,并把筑地视为现代日本文化的代表性风景。在东京都的观光介绍资料中,筑地俨然成为重点介绍的景区。丰州是否能够很好地把筑地这一品牌发扬光大,让人拭目以待。一些旅行社已经开始策划“丰州市场一日游”。鱼市场之所以吸引外国游客,因为对于没有吃生鱼片习惯的外国人来说,看到如此众多的鱼类和寿司店,总是感到十分新奇,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难以看到,视其为日本独特的文化。鱼市场有着古朴的气质,与当代社会形成一定的反差,给人新鲜感。

日本的鱼市场观光

在日本各地海岸,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鱼市场,大阪、神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鱼市场,比如大阪市中央贩卖市场、神户中央贩卖市场等,都是以海鲜类产品为主的市场。日本的海鲜市场都有成为观光景点的趋势,共通的卖点有“金枪鱼解体秀”。

两年前,我到了东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宫城县的气仙沼,发现当地人在海边的地震废墟上重建了海鲜市场,也像筑地市场一样,开放“金枪鱼解体秀”让游客参观。

气仙沼的鱼市场是与海连在一起的,在海边可以看到渔船归来时,渔夫以及鱼市场的中介商、卖冰块和箱子的商家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之间已经进行过无数次交易,因此形成了套路,生意做得很和谐顺畅。鱼儿从船上卸下,即刻被垫上冰块,而后装箱,被送到市场,送到消费者面前。市场里,各种新鲜的鱼儿以及文蛤、海螺、扇贝等十分诱人。清晨或是黄昏,鱼市场边的港口停靠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构成一幅大自然美景。

在鱼市场的旁边还有个气仙沼海之市,一楼集结着水产品加工店和饮食店,二楼有观光信息中心,游客在这里可以得到当地的各种旅游信息。还有个日本唯一的鲨鱼博物馆。展示鲨鱼的实物模型,图文并茂介绍鲨鱼的习性。气仙沼的鲨鱼卸货量为日本第一。气仙沼的海岸和鱼市场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创,观光信息中心内的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15分钟的灾区复兴录像,灾区的复兴物语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大海、渔港、渔船、海鲜、美食、信息……这些要素构成了气仙沼鱼市场的观光魅力,吸引海外游客也纷至沓来。(黄文炜)

日本的鱼市场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