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濱江、虹橋、新路徑,也談上海軌道交通三期建設規劃

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



城事|濱江、虹橋、新路徑,也談上海軌道交通三期建設規劃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覆同意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建設19號線、20號線一期、21號線一期、23號線一期、13號線西延伸線、1號線西延伸線及機場聯絡線、嘉閔線、崇明線等9個項目,規劃期為2018~2023年。本期建設項目要與虹橋機場、浦東機場、虹橋火車站、鐵路上海南站、上海東站等主要對外交通樞紐做好規劃銜接。

不少老友發消息說天袁地訪兩年前的9月21日曾經繪製過的預測圖命中率很高(詳見【城事】聊一聊閔行那些未來的地鐵新線),而很多天袁地訪的讀者在後臺很關心袁童鞋對這批規劃怎麼看?以及莘莊的一號線延伸、嘉閔線的莘莊北站、機場聯絡線問題等等。通過本文,袁童鞋寫一些粗淺的看法,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因篇幅不宜太長,袁童鞋之後將專闢一期探討機場聯絡線、嘉閔線等熱感敏感線路,本期就暫時不展開了。

零、規劃邏輯主線:濱江、虹橋、新路徑

這輪規劃,袁童鞋分析下來,主要基於三條邏輯主線,分別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的話就是:濱江、虹橋和新路徑。

濱江是指服務黃浦江兩岸開發、

虹橋是指聯通以虹橋商務區為核心的區域、

新路徑則是通過新開闢的一些軌道交通通道來疏解原有的一些擁堵節點。這三條原則符合上海2035中的空間主軸——黃浦江、虹橋浦東的兩條軸線,更便於落實服務長三角、推進全球城市建設的這個目標。

尤其是對閔行來說,濱江、虹橋、新路徑的體現尤為突出。

首先,23、19號線的規劃邏輯主要為浦江兩岸開發服務,對閔行區來說,23號線幾乎一大段都沿著龍吳路在走。

其次,13號線西延伸、嘉閔線、機場聯絡線都是疏散和連接虹橋,進而服務長三角。

第三,新路徑是這幾條線形成了一些新的溝通路徑,能夠疏解傳統路徑的擁擠,如老閔行去浦東陸家嘴,過去是5-1-2,未來直接23-19,可以疏解不少原有的5號線與1號線的傳統擁擠路徑,而如果從浦江鎮前往陸家嘴,之前的路徑一般是8號線坐到人民廣場,換乘2號線,但到19號線建成之後,從浦江鎮可以直接8號線轉19號線即可,不必再進行二次過江。

其實,每條新線都是有規劃邏輯的,要覆盤一下軌道交通規劃師的邏輯,想一想他們是怎麼想的,之後發現有一些規律。

很多年之前,有人大代表提出是否可以開通黃浦江的水上巴士,這當然是不太現實的提案,不過從老閔行吳涇直接到浦東,這版規劃裡的23換19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一、23號線: 延續徐匯濱江,為吳涇、江川插上騰飛的翅膀

23號線屬於典型的為濱江服務的一條主線。雖然,一期工程僅在徐彙區和閔行區兩區境內,但未來,其兩端依然保有繼續延伸的可能性。

23號線的重大意義,袁童鞋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條。

1、聯通徐家彙和徐匯濱江

這點自然不必多說,徐匯濱江是徐彙區近年重點打造的區域,而徐彙區的傳統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又在徐家彙地區,兩者如今的聯繫缺少軌交走廊。23號線一期先行聯通徐匯濱江至上海體育場這裡的徐家彙體育公園,讓兩地有個互通,實現徐彙區從徐家彙到徐匯濱江的這樣一個延伸發展脈絡。

2、服務吳涇戰略留白區

吳涇戰略留白區,未來的“大型文體設施預留用地”,結合前段時間上海體育局所做的上海申辦2032年奧運會可行性研究,23號線服務吳涇戰略留白區的意圖也已經很明顯了。

3、服務上海南部科創中心

閔行南部以紫竹科學園區園區領銜的一眾科學園區、高校、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上海產學研一體化的重要承載區域,也是上海總規2035中建設“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核心區域,23號線的橫空出世,讓吳涇江川的科創走廊如虎添翼。

4、串聯閔行南部的幾條縱線

長期以來,閔行區的軌道交通往往缺一口氣,“北部缺縱線,南部缺橫線”就是最為顯著的寫照。23號線的出現,雖然不能一步到位解決“南部缺橫線”的問題,不過可以沿東川路,將5號線、15號線、未來可能的嘉閔線途徑莘莊工業區和馬橋鎮至閔行開發區的南延伸縱線這三條線路串聯起來,也是立了一大功勞。

5、構建東川路樞紐,開闢新的入城通道

自解放前的滬閔南柘路開闢以來,老閔行地區往來徐家彙地區的傳統通道一直是滬閔路、徐閔線、5號線到莘莊換乘1號線、S4轉滬閔路高架等等,基本都需要途徑顓橋莘莊梅隴漕河涇等地,這一路線也是徐閔之間的黃金路線,但歷史的厚重感帶來的是常年的嚴重擁堵。

23號線在東川路換乘5號線,將使未來奉賢、閔行開發區方向的乘客前往徐家彙地區開闢了新的捷徑,無須再通過莘莊站換乘1號線,而是通過東川路站,直接乘上開往中心城區的23號線,避開傳統擁堵路徑,沿黃浦江北上,形成一個新的客流走廊。

二、19號線:具有濱江屬性的換乘之王

軌道交通19號線會是繼12號線之後的上海又一條貫穿中心城區換乘之王,而且全程有一半路線貼著浦東濱江在走,至少有15個站點具有換乘條件,甚至有若干三線換乘站。

1、連接浦東陸家嘴、世博、前灘三大自貿區版塊

軌道交通19號線對於浦東的意義來說,就是把陸家嘴、世博、前灘這三大重點開發區域串聯起來,實現濱江一線自貿區的零換乘,同時彌補浦東濱江地區南北向主幹道——浦東南路軌道交通的空白,也能與從浦東大道地下經過的14號線形成浦東濱江比翼雙飛的格局。

2、縱貫從江灣鎮到提籃橋的虹口南北

軌道交通19號線對於虹口的意義來說,如同1號線對靜安北部(老閘北區)的縱貫、11號線對普陀區的斜穿、18號線對楊浦區的縱貫一樣,將一個行政區內從南到北便利地溝通起來。同時,加密虹口北部的線網密度,減輕對3號線的依賴。

3、對8號線中段、6號線南段有局部分流作用

軌道交通19號線與8號線從線位上來看至少有三次相交機會,分別在東方體育中心、中華藝術宮、西藏北路附近附近,對8號線能起到局部的分流作用,在東方體育中心至陸家嘴這一段落對6號線的南段又能起到部分的分流作用,但具體的分流效果還需要建成通車之後觀察。

4、對楊行、華涇、梅隴地區雪中送炭

軌道交通19號線如果說對外環以內的中心城區來說是錦上添花的話,對一直飽受對外交通不便困擾的寶山楊行(江楊南路、江楊北路沿線,本圖未標出)、徐匯華涇(外環以外的華濟路一帶)、閔行梅隴(尤其是歷史上的老朱行與老曹行之間地區)來說是雪中送炭。其中楊行的江楊南/北路改變了昔日三不沾的情形,而華涇(包括梅隴東北部地區)的軌交在這一輪近期規劃中實現了從0到3的飛躍(19、23號線、機場聯絡線),梅隴的朱行、曹行之間地區亦是如此。

三、1號線西延伸一站:

想象空間巨大

莘莊老鎮的再生之源,

申鐵與申通在這裡相遇,

或為四線換乘站?

很多天袁地訪的讀者是資深的關心莘莊和閔行地區發展的居民,對1號線西延伸一站尤為關注。這站僅向西延伸1.2公里,投資卻高達34億之巨,想象空間巨大。而袁童鞋推測下來:一號線向西延伸的這一站,為莘莊老鎮的再生之源,申鐵與申通在這裡相遇,未來或為4線換乘站。

袁童鞋兩年前就預測過一號線西延伸一站的位置,詳見【規劃】莘莊不再是終點?莘莊的發展沒有終點!一號線延伸段站址猜測

從這次披露的信息來看,符合預期,為滬杭鐵路莘東路附近的莘莊老火車站處以及附近區域(東至滬閔路,西至莘西南路以東的滬杭鐵路沿線區域),目前除滬杭鐵路外,這裡是鄰里苑和莘莊老鎮之間的一片綠地(菜地)。

有讀者認為,莘莊西延伸一站在滬閔路龍之夢與七莘路的這個路口,也有讀者認為嘉閔線的莘莊北站也在這個路口,但袁童鞋對此表示不贊同。

1、這一站是全地面,只能貼著滬杭鐵路北側走

這一站延伸1.2公里,全地面已經明確,那麼會上跨莘朱路、滬閔路、莘東路三個原本有涵洞的道路,這樣工程實施性最佳。而如果拐至龍之夢門前,走地面則需要繞開或者拆除開城新村、新珠苑的部分住宅,得不償失,且喪失了進一步向西輻射的或者未來延伸的可能性。

2、莘莊龍之夢滬閔路七莘路莘松路的路口不具備地面站的實施條件

莘莊龍之夢這個路口,如果是地下站,袁童鞋認為可行,而地面站,袁童鞋認為可能性不大。這個路口車流量巨大,除東南角母親林之外,用地逼仄,而如果利用了母親林,在此設地面站會讓莘松路、滬閔路、七莘路這個路口的地面交通更為複雜,也不利於原有的1號綠道的重要節點來體現生態性。

3、在莘莊老火車站附近設站可以帶動莘莊老鎮改造

1990年代,莘莊重點發展了水清路沿線和現在的莘莊站北廣場區域。

2000年代,莘莊重點發展了都市路春申路為代表的莘莊南廣場區域。

2010年以後,莘莊重點發展了澱浦河以北的莘莊商務區區域。

那麼,以莘松路及以南地區為代表的莘莊老鎮地區被遺忘了嗎?歷史上莘莊就是依託清宣統年間滬杭鐵路在此設站而逐漸發展壯大的,這一片是莘莊日後成為上海縣縣城乃至之後一號線通車之後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源頭,屬於“莘莊源”的區域。而老鎮的莘浜路則是過去莘莊得名的莘溪所在地,莘莊公園更是長三角區域著名的賞梅勝地。老鎮這塊有歷史,有肌理,只缺發展的由頭,那麼一號線向西延伸一站的區域在此處可以成為老鎮新一輪城市更新的起點。

與之相對的,一號線向西延伸一站的鐵路以南區域,是鄰里苑等新建小區,往西南有春申路的二汽場,發展空間還是較大的。

4、在莘莊老火車站附近可以與申鐵的嘉閔線、金山線、機場聯絡線支線並站,形成四線換乘站

在莘莊老火車站附近設置地鐵一號線西延伸一站,已經明確可以換乘嘉閔線,並且袁童鞋比較樂觀地認為此站也是金山鐵路莘莊站的站址。

那麼嘉閔線屬於市域鐵路、金山鐵路也是上海第一條通車的市域鐵路,在一號線西延伸的這站可以至少形成三線換乘:申通的一號線、申鐵的金山線與嘉閔線。

與此同時,天袁地訪自七月份以來一直爭取的機場聯絡線在莘莊地區設站的問題,可以通過這一站經金山鐵路接入上海南站,而上海南站規劃了一條鐵路通道接入機場聯絡線正線上的三林南站。

這樣的話,莘莊作為2035明確的主城副中心可以順水推舟地成為機場聯絡線支線上的一個換乘大站,便於金山甚至未來乍浦等浙江方向來的城鐵旅客在莘莊西站換乘嘉閔線,快速抵達長三角交通中心的虹橋樞紐和虹橋商務區,擴展大虹橋地區同城化的半小時、一小時交通圈半徑。

四、嘉閔線莘莊北站:

莘北路廟涇路之間設站概率最大

有讀者認為,嘉閔線的莘莊北站和一號線的西延伸一站為同站,可以實現嘉閔線與一號線的換乘。袁童鞋認為,這個批覆文件的表述可能還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嘉閔線南端的終點莘莊北站,未必是地鐵一號線向西延伸的一站。原因如下:

1、莘莊北站大概率位於莘莊核心區北部

根據已公示的信息,嘉閔線在虹橋樞紐、七寶、莘莊基本全部在七莘路的地下,設七寶站、七莘路站、莘莊北站,七寶和七莘路站早年9號線和12號線均有預留,而唯獨莘莊北站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袁童鞋認為既然叫莘莊北,那麼這站一定是在莘莊地區核心區的北部,至少從地理上講,不會在既有的莘莊地鐵站和既有的莘莊地鐵站天橋下方的莘莊火車站(現有的火車站,不是莘莊老火車站)以南。因此一號線西延伸一站的區域,沒有稱之為“莘莊北”的邏輯基礎。

根據上海軌道交通的一般命名方法,如11號線的嘉定北、嘉定西,16號線的周浦東,均是位於嘉定、周浦傳統核心區的對應位置,不會顛倒或鬧大烏龍。而莘莊的傳統核心區的北界,傳統大致在G60走線一帶。

有心細的讀者以近日公示的站點圖複合一下莘莊地區地圖,發現這個站點在七莘路莘瀝路、廟涇路一帶,袁童鞋同意這個觀點,並且曾經去年關注過七莘路廟涇路這個地塊。詳見【城事】萬科在莘莊廟涇路建造什麼?

以目前的公示信息來看,比較傾向於認同莘莊北站位於七莘路廟涇路附近的萬科萬創新築附近,這裡是萬科拆除了近20層的新閔大酒店而建了一幢10層的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寫字樓,以萬科深耕閔行區20多年來的老謀深算和不輕易加槓桿的保守作風,萬科對“莘莊北站”這一站點是事先知情的,並且萬科萬創新築這一建築的七莘路退界也是足夠容納一個地下站點的,此段向北的七莘路也是相當的寬闊,未來的地下空間也比較充裕。

2、不要忽視閔行體育場與上海室內田徑館的地位

有讀者認為,廟涇路或者莘北路有什麼值得設站的?

除了建造中的萬科萬創新築這棟總部寫字樓,千萬不要小看莘北路七莘路北側的閔行體育場與過去劉翔一直訓練的上海室內田徑館,以及周邊一系列包括但不限於自行車賽道、曲棍球場等等的體育設施。也許現在很不起眼,將來或許有一天改造,承辦一些全國性甚至世界級的賽事也不無可能。

而體育設施,一直是目的性極強的流量擔當,上海在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虹口足球場、東方體育中心、松江體育中心、源深體育中心等市、區兩級的體育設施均有設地鐵站的傳統,那麼在閔行體育場、上海室內田徑館這一區域設站,也是符合慣例的。

誰也不能保證這裡的體育場未來不改造,誰也不能預見未來這裡會有劉翔級別的體育巨星在此進行室內田徑賽,這裡的體育目的性客流也是需要集散的。

3、便於通過莘北路與G60的向西聯繫

廟涇路莘北路附近設站,另一個好處是便於與莘北路、G60往松江方向的溝通。

上海康城,5萬居民的小區,袁童鞋曾撰文寫過其出行不便問題(詳見【規劃】從一封莘閔地區居民呼喚地鐵延伸段的來信說起),雖然離開一號線又近了1.2公里,但此次依然沒有軌道交通途徑。

康城通往莘莊核心區的莘松路的堵相信康城讀者都懂,說多了都是淚,而莘北路的路況稍微好一些,從莘北路、G60到莘莊北站,也許能讓莘莊北站的腹地更加開闊一些,也讓康城地區的居民多一個選擇吧。

4、莘莊北站如何接上一號線西延伸的莘莊西站目前還是一個謎

如果莘莊北站是在七莘路的地下,那麼嘉閔線從莘莊北站如何接入金山鐵路,如何與1號線換乘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

袁童鞋認為,嘉閔線自莘莊北站沿七莘路地下會繼續向南穿過滬閔路,之後會向西轉入一號線向西延伸一站的莘莊西站,並預留繼續向南或者向西延伸的可能性,為2035、2050的市郊鐵路線網完善形成預留接口。

五、

耐心等待,

規劃時間不等於開工時間,

2020啟動概率大

有讀者認為,工期也已經公佈,如一號線西延伸工期四年,XX線工期六年,是不是四年或者六年後就建完了?

袁童鞋認為,規劃的時間是2018-2023,並不等於工期的最後一年是2023。開工之前,還需要選線專項規劃、環評、部分線路需要徵地、拆遷等,還需要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可能還需要處理一系列管線遷移、鄰避效應的問題,正式開工預計在2020年前後。

2020年也是上一版軌道交通規劃中14號線、15號線、18號線集中通車的年份,建成通車一批,之後再造一批,循序漸進,這樣也不會讓上海變得到處都是軌道交通的建設工地,對市民的生活影響也會小一些,您說,是不是呢?

好了,本期就聊到這兒吧,關於引起更多關注與話題的機場聯絡線、嘉閔線、13號線西延伸,袁童鞋放到以後再聊吧,這批新線中,您最關注哪條線呢?對站點、換乘又有什麼期待呢?歡迎投票與留言。

時值歲末,天袁地訪感謝您2018年的參與與互動。

我們相約2019年的第一個週六中午,

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