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B站們,要警惕“搬運工”內容侵權氾濫

文丨木木


“我被抄襲了”。

近日美妝博主“嘟嘟醬呀嘟嘟醬”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短視頻,吐槽自己之前創作的一首搞笑rap被人抄襲,“一個字沒有改,給我照搬”,她更是針對視頻平臺中的內容生態氣憤地說道“不是你抄我,就是我抄你,一個視頻火了立馬一群跟風,一點腦殼都不動。”


短視頻平臺中的視頻體量小,極易被用戶用來進行二次創作:借之前有熱度的作品進行翻新並標上自己的標籤,這種行為也日益催生短視頻平臺中的版權“灰色地帶”形成。

搬運、抄襲、模仿,短視頻內容亂象不斷

“每天跟傻子一樣查資料、寫臺本,就是為了給你用的?”

“嘟嘟醬呀嘟嘟醬”發現自己創作的內容被抖音號盜用並且沒有標明出處後發表獨白,這同樣透露出不少內容創作者共同的痛。

對於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App而言,用戶“抄襲”現象彷彿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問題。

抖音的音樂短視頻社區定位,使得平臺中的歌曲成為抖音用戶用來創作短視頻的基礎,抖音也為不同用戶創作的歌曲或者配音片段設置了專屬原聲專輯,其他用戶同樣可以將該音樂作為自己短視頻的BGM,在這個過程中,重複率高、節奏感強,或者情緒代入感十足的歌曲會被用戶成千上萬次使用,並推動用戶向其他平臺展開病毒式傳播,逐漸成為“抖音神曲”,如《空空如也》《紙短情長》《可能否》等小眾歌曲,均在抖音中積累了極高的熱度,並在多個平臺中快速傳播,《可能否》更是通過騰格爾的翻唱,帶動歌曲快速出圈。


但是圍繞“抖音神曲”產生的侵權問題也接踵而至。

抖音平臺中的古風歌曲《離人愁》發佈後共有77萬人使用,該歌的吉他版、剪輯版、翻唱版也相繼出現,並都有大量用戶使用,《離人愁》也快速地霸佔了各大音樂平臺的榜單,創作者李袁傑也憑藉這首歌大火併登上了《明日之子》的舞臺,但圍繞這首歌發出的質疑聲卻未曾停歇。

有網友指出,這首歌的旋律就是《煙花易冷》《清明雨上》《山外小樓聽夜雨》三首歌的重新組合,還有網友通過對比樂譜,最終證實這首歌確實存在抄襲現象。


同樣,另一首紅遍抖音的古風歌曲《紅昭願》也被網友指出其中的大部分旋律抄襲英國歌手維多利亞在2001年發佈的《Midnight Fantasy》、甦醒的《晚安親愛的》以及《白雪歌》。

而平臺中大量的翻唱歌曲,同樣存在著版權隱患。抖音用戶“M哥”翻唱《Watch The Pacific》的視頻“我的將軍啊”獲得了1974.4萬的點贊量,其翻唱的音頻更是被171.6萬人使用,但是翻唱的歌曲標籤在“M哥創作的原聲”之外,並沒有其他的標識,極易讓沒聽過原版歌曲的用戶將其作為一首純原創歌曲來使用及傳播。


在用戶創作的音樂涉嫌抄襲之外,用戶生產的視頻內容更是成為了“盜版”現象出現的重災區。

抖音用戶中存在著大量的視頻搬運號,他們會將來自B站的長視頻剪輯成短視頻發佈在平臺,或者直接搬運國外YouTube上的視頻,但這些視頻往往並不會註明內容的來源。快手用戶中的部分搬運工甚至直接將貼吧中的內容製作為短視頻後發佈,但是許多並沒有取得發帖人的同意。

B站中同樣存在著搬運號,將抖音中的高贊數視頻搬運至B站做成合集,往往此類視頻會獲得較高的播放量,B站中的搬運號或者營銷號還會未經原創作者同意,搬運視頻,進行二次剪輯,作為自己的原創內容再次發佈,這種行為也將原創號與營銷號之間的隔閡逐漸加深。


B站中用戶生產的短視頻內容在被搬運之外,直接抄襲的現象也十分多,相似的視頻首頁圖片,相似的標題,甚至相似的視頻拍攝內容,B站時常會出現UP主在發現自己的視頻被其他UP主抄襲後製作對比視頻發佈,證明內容歸屬。


馬太效應加劇內容戰爭,短視頻平臺爭奪注意力

“吸引力”成為內容快消時代以及注意力稀缺時代對於內容創作者的第一要求。在內容海量化增長的短視頻平臺中更是如此,同質化、缺少吸引力的內容日益難以突圍,在這種情況下,抄襲高贊數的視頻內容來謀求關注,成為了不少內容生產者選擇的“捷徑”。

海馬雲數據推出的《2018抖音研究報告》顯示,抖音中2.7%的頭部視頻獲得了80%以上的平臺用戶關注度,4.7%的頭部用戶更是覆蓋了平臺粉絲總量的97.7%。


從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抖音平臺中內容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頭部KOL收割大量用戶注意力,留給腰部和尾部用戶的機會越來越少,沒有之前的粉絲積累,腰、尾部的用戶越來越難獲得高關注度,也更加難以突圍。

抖音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內容繭房,大多數用戶仍然習慣於在打開抖音後只停留於首頁更新的視頻,主動搜索其他視頻進行觀看的行為相對較少。同時視頻內容的播放完成率、評論數、點贊數、轉發數作為視頻能否登上首頁的重要考核指標的設定,更加促使抖音用戶跟風創作相同的視頻內容或者直接搬運外網視頻進行二次剪輯,期望視頻衝上首頁推薦,快速獲得高流量。

相對固化的內容生產圈層的形成以及自主性較弱的內容觀看方式,為抖音中用戶侵權內容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快手同樣如此。

《2018快手內容報告》顯示,2018年中有1.9億用戶在快手中發佈作品,快手日均上傳原創作品數高達1000萬以上,月活達到1.6億以上。快手平臺中快速上漲的內容數量,隨之而來的便是內容把關難度的上升,用戶侵權內容滋生的空間不斷擴大。


如果說流量變現的激勵作用,是抖音和快手中出現大量用戶侵權內容的重要原因,那麼,B站的激勵計劃對於用戶而言則是將流量變現過程升級,也在不經意間為用戶侵權行為產生提供了“溫床”。

B站在2018年年初曾經推出“創作激勵計劃”,希望通過給創作者提供實際收益作為內容生產的激勵,從而為平臺中的創作者打造優質內容生產空間。


這個激勵計劃確實為創作者描繪了一幅“內容=佣金”的藍圖,但是同樣地對於平臺卻也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在優質內容增長的同時,也為用戶抄襲現象的生長提供了更多機會,其中的反抄襲監管環節在大量刷量營銷號和搬運號的內容生產衝擊下顯得十分薄弱。

侵權無孔不入,短視頻平臺怎樣做好把關人

面對無孔不入的侵權現象,短視頻平臺又該如何自持?

首先,平臺自身的審核環節是內容的第一道關卡,平臺需要加強對於用戶內容的監管。2018年4月,快手因為平臺中存在低質化內容接受相關部門約談,關閉了推薦功能,打擊平臺中的色情低俗、炫富炒作等違法違規內容,同時對於平臺中的涉嫌侵權的內容也進行管理,之後招聘了大批內容審核員,加強對於UGC內容的把關。


其次,平臺中出現對於用戶侵權內容的舉報行為時,及時作出回應同樣極為重要。短視頻平臺中的用戶在發現其他用戶發佈的涉嫌抄襲的內容之後,往往會選擇通過官方賬號進行舉報。但是也有用戶發現,舉報的渠道並不通暢,短視頻平臺中存在著舉報只限於該App內被盜視頻的規定,而且舉報結果存在著被打回的幾率。為侵權內容提供暢通的監督通道以及反饋通道,對於平臺的內容生態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再次,用戶在指出平臺中存在涉嫌侵權的內容時,時常會面對平臺中被舉報用戶粉絲的圍攻,大V的粉絲更會因為粉絲濾鏡對舉報人百般維護,對於舉報人以及維權者的利益維護更是平臺方需要思考的內容。

從Youtube Content ID內容鑑別及過濾技術到阿里發佈“鯨觀”全鏈路數字版權服務平臺,為視頻編碼且提供指紋認證,視頻內容終將面對一站式版權保護,滿足“額頭出汗原則”的“二次創作”理應被尊重並保護,但也不應再成為侵權行為的保護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