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前段时间,电影《狗十三》上映。这部沉寂五年的电影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上映,赚足了一票人的眼泪。

看过《狗十三》一周,U妹才终于敢提及这部电影。

我们有过很多青春片,但只有这一部,才让看过电影的人都感慨,这才是我的青春啊

看电影时身后有一对情侣一直在说笑,平时看到这种人U妹只觉得厌烦,但是这次U妹觉得羡慕,因为,他们有着怎样美好的童年和粗大的神经啊,才能在这样的青春面前无动于衷。

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幸福。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狗十三


《狗十三》与其他青春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真实,让人在看到它时会感到似曾相识,仿佛自己就是电影的主人公李玩。毕竟大部分中国孩子的青春都不是早恋堕胎车祸,甚至连洗心革面学渣逆袭的励志鸡汤都少见。

大部分人对于青春,都有一句逃不开的话:“你还小,长大了就知道我都是为了你好。”

长辈的一句“为了你好”,将自己摆在了一个绝对正义的地位,你必须听他们的话。在他们眼里,“小孩子而已,能懂什么”?就像电影中,明明李玩喜欢的是物理,父亲却还是因为报英语兴趣班更有机会获得直升高中的名额而选择了给李玩报英语班,“你要听话,我都是为了你好。”中国家长的爱是真实的,也是沉重的。

中国式的家长总是喜欢安排好孩子的未来,想要孩子能够没有任何顾虑一路顺利的走下去。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几岁的时候,你们安排好我的十几岁,按照计划上学,考上你们期望的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按照你们期望去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在中国,家长最喜欢夸孩子的话,不是“可爱”,不是“聪明”,是“听话”、“懂事”、“乖”。“懂事”这个词,看起来温顺,可现在听起来却是无比刺耳。

电影中,13岁的少女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住在爷爷奶奶家,父亲和继母生了个弟弟,为了安抚李玩,送给李玩一条狗,李玩将它取名为“爱因斯坦”。有一天,爷爷去买菜时把狗搞丢了,李玩疯狂地出门找狗,把喊她回家的爷爷推倒在地,还害得奶奶走丢了……父亲狠狠地甩了她巴掌,家里人都觉得她疯了:不就是一条狗吗?!

家里人“哄孩子”的办法,是找来另一条狗,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当她说这不是爱因斯坦的时候,他们说“要懂事,别再为一条狗闹了”。后来的李玩放弃了坚持,变成了大人心目中“懂事”的孩子,学会带弟弟玩、在酒局上给父亲的生意伙伴敬酒、甚至微笑着吃下狗肉。

但是走丢的,真的只是“爱因斯坦”吗?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走丢的,真的只是“爱因斯坦”吗?

接受,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唯一的宿命。对待不公平的事情,不是去争取、呐喊,而是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而这些放弃、退让,在大人眼里,就成为了“懂事”,这就是我们的成长。接受,然后自己去消化这份悲伤,在某个契机之下,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大部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都是在这样成人式的镇压与自己的妥协下完成的。

难道是父母不爱孩子吗?不是。父母总是想要孩子按自己的期望走,而孩子却渴望与父母交流。大人以为只要哄哄就好,可是孩子想要的是理解。就像李玩,其实一开始她说的是:“狗走丢了,那我们一起去找,找不到就算了,我并不是非要这条狗。”她想要的,不过是“我们一起去找”而已。我们厌恶这种放不开且互相缠绕的感情,自己却又是这种感情下的衍生物。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放不开且互相缠绕的感情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片,但是它盛满的,却是青春的阴影。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青春的阴影


有人说,看不懂《狗十三》的人,都是幸福的。看完《狗十三》之后,你的眼泪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成长的无可奈何。最后,希望你们都看不懂《狗十三》,也没有在等父母的一个道歉。

2018我发现弄丢了我自己,用力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但还有2019,也许可以做些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