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商譽炸雷未熄,高溢價收購是“下蛋公雞”?

最近的天翔環境過得並不太平。

1月初,天翔環境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月22日晚間,天翔環境披露2018年業績快報,數據著實難看。業績快報顯示,天翔環境2018年度實現營業總收入4.36億元,同比下降53.64%;淨利潤虧損15.97億元,而其2017年度淨利潤為6532.59萬元。

一方面,是由於天翔環境內部資金週轉困難,導致部分合同難以繼續履約,對應收賬款、存貨、特許經營權等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子公司美國聖騎士經營業績不如預期,天翔環境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

企業商譽炸雷未熄,高溢價收購是“下蛋公雞”?

虧損幾乎達到了淨收入的四倍,這的確讓人難以相信。但是在今年年初披露的業績預告中,不僅僅是天翔環境,很多A股上市公司都是如此。而這些上市公司虧損的原因,絕大多數都和商譽大幅減值有關,包括天翔環境、菲達環保等在內的環保企業都是如此。

今年年初,商譽炸雷頻傳,甚至導致在一月底一路向好的大盤都因此下跌,讓股民著實捏了一把汗。


商譽炸雷

根據2018年年報、快報或預告顯示,由於商譽暴跌,有超過百家上市公司去年業績虧損額超過10億元,200多家公司虧損額超過億元。

這是A股歷史上最大業績爆雷潮。數據還顯示,去年虧損超10億元個股數量已經創出歷史新高,佔所有A股數量的2.84%,同樣創出歷史新高。

甚至國外也是如此。前不久,就連股神巴菲特旗下的食品巨頭卡夫亨氏,因為經營問題,減記了154億美元商譽資產,這給其最大股東巴菲特帶來逾30億美元的賬面損失,一時間成了熱門話題。

商譽可以分為自創商譽和外購商譽。顧名思義,自創商譽一般是指自創企業的品牌價值,但是由於自創商譽在會計中難以確認和計量,所以商譽更多的是指外購商譽。

所謂外購商譽,是指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併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用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甲公司想收購乙公司,這時乙公司淨資產為10億元,甲出資30億收購乙公司,溢價即為20億元,這部分就看作是乙公司創造的商譽價值。

而商譽又為何會大規模減值呢?

企業在收購時,標的企業會進行業績承諾,如果業績未達到目標,企業就會對商譽進行相應的計提。

近年來,由於企業融資問題導致經營困難,很多標的公司無法完成業績目標,所以商譽暴跌也是在所難免。

據統計,業績承諾期為2017年的1010個併購標的,完成業績承諾的只有671個,佔比僅為66.44%,業績完成承諾比例創近年來新低。


高溢價收購之殤

近些年來,上市公司開始熱衷於高溢價併購,這導致A股企業商譽激增。

溢價率究竟有多高,有專業機構統計,在近4000個上市公司併購案例中,有近2000個案例溢價率超過100%,佔比近一半。平均溢價率達到358%。

近四倍的高溢價率,也帶來近些年商譽的暴漲。

據統計,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已達1.45萬億元,而2009年年報商譽總額不足千億元,十年時間增長16倍多,尤其是2014年開始,商譽呈現爆發式增長,連續三年增速超過50%。

在環保行業中,這種高溢價收購也不算少見,中金環境收購山東忻博力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就屬於高溢價收購。

企業商譽炸雷未熄,高溢價收購是“下蛋公雞”?

忻博力盛環保截至2018年淨資產為1242萬元,而中金環境在收購時出價1.52億,溢價率將約12倍,這讓人不免有些質疑。

目前。環保企業中,汙水處理行業商譽合計最高,監測板塊商譽也佔淨資產比重最大,約為20.5%, 若出現商譽減值,這兩個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下蛋公雞”

不僅僅是天翔環境,包括菲達環保、富春環保等都受到了商譽減值的嚴重影響。

既然高溢價收購有著種種問題,為什麼企業還熱衷於此呢?

在2007年的春晚上,趙本山、宋丹丹的小品《策劃》中,牛群通過2萬元的高溢價,將一隻普通公雞包裝成“下蛋公雞”,想讓公雞成為寶貝,高溢價收購某種程度上有點像“下蛋公雞”。

企業商譽炸雷未熄,高溢價收購是“下蛋公雞”?

高溢價收購興起於2014年。2014年,為了向市場注入了流動性,為股票市場提供良好的投資機會,央行創設了抵押補充貸款(PSL),並頻繁降息,這為上市公司帶來了信心,是他們敢於進行高溢價併購。

但是突然的自信,往往讓有些失去理智的人盲目,也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找到空子。

在併購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自身估值,部分被收購公司自詡具備極有潛力的發展前景,對自己進行“包裝”,矇蔽併購方,最後出了問題,受傷的就是投資者。

不僅如此,在併購過程中,也不排除存在關聯交易的貓膩。有些併購方大股東與標的公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併購方大股東先對標的公司進行精心包裝,甚至製造虛假財務報表,以提高估值;在以高溢價併購標的公司,把上市公司的利益轉移到標的公司,從而達到輸送利益的目的。

大股東通過高溢價收購侵佔上市公司利益的例子屢見不鮮,

前段時間被推到風口浪尖的神霧節能就是如此。

如何避免事件重演,讓市場不被“下蛋公雞”所佔據,同時保護上市公司自身利益?

這不僅需要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嚴打利益輸送等行為,更需要上市公司擦亮眼睛,對標的企業進行合理估值,保證收購正常化,合理化。


(本文在生態資本論和中國生態資本網同步更新,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微信公號轉載請註明來源:生態資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