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論及岳飛之死,今人無不以“迎回二聖,再造乾坤”為岳飛慘死之由,殊不知,提出“迎回二聖”口號的並非岳飛,而是高宗本人。據此而言,岳飛之死,絕非矢志北伐,迎回二聖的緣故。也非小說中所提及的,為與金人媾和而不得不殺之的理由。以我有限的識見看來,岳飛之死,其根源恰在於宋朝的基本國策——“重文輕武,強幹弱枝”。

再此,我將從頭梳理可能涉及岳飛死因的相關線索,盡己所能的為諸位展現岳飛必死無疑的真正原因,倘若語言有所不當之處,還望諸君海涵。

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陳橋兵變之黃袍加身

一:陳橋兵變——大宋王朝的隱疾

唐末天下,風雲激盪,擁兵自重而又雄長有力者往往難以甘心臣位,“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五代十國的暴起而衰深切的演繹著“天子,兵強馬壯者居之”的劇目。

周世宗柴榮以英武果毅之姿,雄才大略之謀,疾天下之離亂,哀民生之多艱。內則勤政憂勞,刷新吏治,陟罰臧否,勸課農桑。外則揀拔驍勇善戰之士,撫養智謀超卓之人,養精蓄銳,操練軍務。靜待時機,分兵四出而征討四夷。窮五年之功而盡除割據北方之小政權。假以時日,則天下一統亦未嘗不可能。奈何天未厭亂,竟教雄心勃勃的周世宗溘然長逝,幼子柴宗訓繼位,一時間,主少國疑,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率部出征,行至陳橋驛時。軍隊譁變,帳下諸大臣以天子闇弱不能總理朝政為由,強行加黃袍於趙氏之身,匡胤推辭不得,乃回京逼迫柴宗訓退位,建立大宋王朝,是為大宋太祖皇帝。

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周世宗柴榮

宋太祖本週世宗寵臣,平生工業皆是世宗皇帝一手提攜,今日罔顧良心,奪位竄權,雖然成功卻也心存忌諱,所以對柴氏子孫多所禮遇,而為了防止陳橋事件再次發生,於是親自導演了“杯酒釋兵權”的戲碼。一舉剪除以石守信等人為首的武將集團的兵權,從此強幹弱枝,對內則任用文人貶抑武將,對外則卑躬屈膝,納貢求和。

堂堂大宋除了在後周世宗的基礎上,向南削平實力孱弱的割據政權外,竟然無力北伐。市井之間更是流傳著宋太祖積斂財富,欲以之購買幽燕十六州的笑話。兵者,所以安邦定國,衛護蒼生黎庶者,像北宋這等畏敵怯戰,只知剝削百姓的王朝,即使文風再勝,又能如何?

公元976年,太祖趙匡胤猝崩,太宗皇帝在燭影斧聲的質疑中上位,許是得位不正的緣故,對武人的打壓更加不遺餘力,驍悍善戰的郭進慘遭迫害,憂憤自殺;勇猛無敵的楊業屢遭摧折,兵敗殉國;文武兼資,勇悍霸道的呼延贊更是終身不得其中,鬱鬱而終。為將之艱難,在北宋一朝可見一斑。但這僅僅還只是序曲而已。

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涅將軍狄青狄漢臣

二:功高者不賞,莫須有罪名的預演——名將狄青之死

自“重文抑武”國策確立一來,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其嚴重之後果終於顯現出來。

宋仁宗年間,出身貧寒,謀勇兼善的面涅將軍狄青橫空出世,他一生大小二十五戰,無一敗績,其中“大破西夏”一役,更是迫使夏主稱臣投降,可謂居功至偉,開國以來不做第二人想,其他諸如“夜襲崑崙關”“智平儂智高”等,仗仗經典,足為楷模。仁宗皇帝詡為國之干城,倚任有佳。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將入相的狄青終於引起了文官集團的忌諱,名臣韓琦、歐陽修等人在仁宗面前多番詆譭,不惜製造謠言,散佈讖語,勢必欲除之而後快。眼見仁宗不為所動,乃以先祖“陳橋兵變”之事警戒之,嗣後,又將京師大水,仁宗臥病之事,大做文章,名言暗語,口誅筆伐,恨不能置狄青於死地。公元1053年,在範縝、歐陽修、韓琦、呂景初、文彥博等後世名臣的不懈努力下,仁宗皇帝終於將戰功赫赫,謹小慎微的狄青趕出京城,貶至陳州。事雖至此卻遠未結束,謫居陳州的狄青依然受到朝廷每半月一次探望(監視)的關懷。備受猜忌,憂讒畏譏的狄青不禁上訴抗辯,得到的回覆竟然是“朝廷疑爾”。誅心之言,何甚於此。公元1057年,終日驚疑,憂懼莫名的狄青終於鬱鬱而終。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兩宋之難容良將,可見一斑。

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苗劉兵變之逼供退位

三:高宗一生的噩夢——苗劉兵變

公元1127年,金國攻陷汴梁城,北宋宗室被盡數擄掠,當此之際,駐節河北的康王趙構得宗澤、張俊等人擁立,登基為帝,是為宋高宗。

建國後的趙構深知金人之恐怖,完全沒有北伐抗金,收復失地的想法,但鑑於自己生逢亂世,手上無兵無權,無糧無將的客觀現實,生性怯弱的趙構故作剛強,一方面,高呼“北伐中原,迎回二聖”的口號,藉此製造輿論,凝聚人心,爭取當時手握重兵的驕兵悍將的支持。另一方面卻重用汪博彥、黃潛善、王淵等投降派人士。

公元1129年,對趙構不思進取,所任非人的作風深感不滿的苗傅、劉正彥等發動軍事政變,一舉殺掉權閹和姦臣,順勢迫使登基不久的趙構退位讓賢,改弦更張,轉變國策。心膽俱裂的趙構不得不一一答應。

同年,在韓世忠等將領的征伐之下,苗劉兵變被迅速平定,但此事卻在趙構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苗劉兵變打破了北宋以來固有的“重文輕武”局面,生怕“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趙構在復位之後,雖然給予韓世忠等人極為崇隆的封賞,卻再也不信武將,他開始頻繁調動將領,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靖康之難後,憤激於國仇家恨而剛剛有所振刷的重武風氣再次被無情打壓。“重文輕武”的情形愈演愈烈。此外,他還大肆重用秦檜等人,南宋王朝正式跨入“以戰求和”時期。

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孤忠肝膽可驚天——岳飛

四:岳飛不死,高宗不安——嶽武穆的取死之道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蓋世者不賞。自古為將帥而統兵馬者,其禍患往往不在疆惕征戰之間,而在小人饞佞之口。岳飛身為不世武將,素稱韜略無雙,文武兼資,奈何生逢亂世,居嫌疑之地而不自知,不僅退避收斂,急流勇退,反而屢上激切之言,滔滔喋喋數行逼迫之事。自古以臣而脅其君,固未有可以全身而退,安然無事者。

中興四將中,岳飛資歷最短,年紀最小。功勳戰績亦不足以比肩韓世忠等,徒以一腔忠烈之氣,身處抗金最前線,以此深為中原遺民所熟知,猝然而得大名,中原故老只知又岳飛而不知有趙構,試問天下帝王,誰能對此而無動於衷。更何況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亦正因此而得成功。今日何日兮,人不同而事相近,這叫剛剛經歷過“苗劉兵變”而驚魂未定,心有餘悸的宋高宗怎能恬然安枕?

面對盛名在外,民心擁護而又實力強悍,軍陣霸道的岳飛,宋高宗應該是日夜憂懼,寢食難安的。試問,假如有朝一日,岳飛真的完成了北伐中原,直搗黃龍的蓋世功業?作為偏居一隅的帝王,他該如何封賞?到時候裂地分茅就真的能夠滿足岳飛的野望嗎?即便岳飛本人確實一腔忠忱,矢志報國,那他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真就願意止步於此,善罷甘休嗎?

時也,勢也。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將一心求戰的岳飛和一意求和的趙構逼到了退無可退的境地。為了保證趙氏江山的長治久安(即便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生性謹慎,不願冒險的趙構終於聯合秦檜和張俊,連發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飛進京,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殘忍殺害。

一句“莫須有”——成了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

高宗敕還岳飛詔書拓本

五: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自古凡知有岳飛者莫不為其鳴鼓喊冤,轉而對高宗、秦檜、張俊等人恨之入骨,恨不能寢其皮而食其肉。但我個人卻以為,高宗、秦檜、張俊等固然萬死難辭其咎,但岳飛之死也算是有所緣由,並非高宗刻意找茬。此外,更重要的是,岳飛的北伐運動,且不論其能成功與否,但就其欲以一旅之師直搗黃龍之想法就很值得商榷。這種不顧南宋初建,內亂方興,民生不靖,百姓流離失所的行為,要說他有多愛國愛民,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總之,關於高宗殺岳飛一事,我個人以為,千頭萬緒,實難窮究各種因緣。但高宗的殺害忠良和岳飛的盡忠報國還是可以肯定的。我們讀史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而不做自己的思考。不然縱是皓首窮經也難有絲毫之所得。

狂悖之言難免掛一漏萬,見笑大方之餘還望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