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班?這3個原因很重要!

最近,有幾個媽媽在微信裡跟我諮詢早教的事情,她們很糾結到底該不該上早教班?想聽聽我的建議。

自從有了孩子,在教育的問題上做父母的總是在做各種選擇題,究竟上不上早教班?該選擇哪個幼兒園?幼升小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當不同的選擇題擺在我們面前,不停地讓我們選擇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早教班的問題。

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班?這3個原因很重要!

1.我給果果選擇早教班的經歷

果果出生以後,我去家附近的早教中心參觀了一下,給他報名了早教中心的課程。當時的我,就是想可以讓他接觸更多的人、事、物,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且早教班是根據寶寶不同年齡特點進行有目的的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可以提高寶寶的動作發育、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等。

選擇那裡的原因是因為近,走路10分鐘就能到,沒有課程的時候,可以在旁邊的攀爬架那裡玩耍,有繪本,有玩具,距離是我選擇這裡的最重要的原因。我都沒有去其他的早教中心考察,直接就選擇了那裡,因為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帶他“玩”,離得近有著絕對的優勢。

在上早教的這段時間裡,果果很開心,每天去那裡都特別開心,最開始在裡面爬來爬去,豐富的教具,各種爬行的道具都是他的最愛,有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在那裡坐著,果果就四處瘋跑,完全不按照課程的規則行事。

我的想法是來這裡就是玩,所以怎麼玩都可以,不按照規定玩沒關係,不聽老師的沒關係,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就可以自由地玩。

慢慢地,我發現,早教班裡雖然他沒有安靜地聽,但周圍環境給予他的刺激還是蠻多的,兒歌,音樂,他聽了幾次回家就能講給我聽,現在他會跟我說想要去那裡玩,想要上課,見老師,他記得每個教過他的老師的名字。我們去成都的時候,還專程去看了之前教過他,後來又調到成都的老師。

所以我覺得早教班對於果果語言,音樂,運動,社交的發展還是有所幫助的。當然,如果他沒有上早教班,可能這些能力他也會具備,早教班不是促使他形成良好語言,大運動的決定因素,只能是輔助作用。

有一次,在英文語言課,旁邊的一個奶奶說,孫子,記住啊,fly是蒼蠅,咱們回家得多複習幾次哈。我看著那個2歲多的孩子從這麼小,就開始了硬性的學習,心裡真是痛啊!如果家長指望著在早教班多學幾個單詞,多認識幾個數字,那這個早教班真是不上也罷。

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要強迫寶寶去做他不喜歡、沒興趣的事情,避免讓早教走入另一個極端。正確的早期教育能帶給寶寶更多的快樂、更好的發展,是不會帶給寶寶任何壓力的。如果寶寶不喜歡,家長還強迫孩子去,那就適得其反了。

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班?這3個原因很重要!

那麼究竟上不上早教班呢,是不是果果去上了,我的孩子也應該去呢?

2.不是別的孩子上早教班,你就一定要上

我想早教的費用價格不菲,在北京每課時100-300元不等,是否參加早教也要看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早教班的遠近,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距離又很近,平時經常能帶著孩子去參加活動,多跟小朋友接觸,當然是非常好的選擇。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陣營,父母才是寶寶早教最好、最重要的老師,早教班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父母要把早期教育結合在寶寶平時的生活中,鼓勵、誘導和幫助寶寶致力於自我活動以此獲得實際的知識和經驗,讓早教融於生活之中。如果認為上了早教班,我的寶寶就贏在了起跑線上,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父母的陪伴是任何早教班都替代不了的。

如果家庭條件不允許上早教班,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比別人落後了呢?

當然不是,孩子的語言、動作等能力確實需要培養,但更多東西比如好的行為習慣等,是在潛移默化中學來的,而不是通過每週幾次的親子活動就能學來的。還有一些必須在群體活動中才能學到的如人際交往、協作精神等,通過家長的安排也會慢慢形成。比如同學、同事、鄰居都有不少同齡孩子,完全可以把成人聚會變成家庭聚會,多創造孩子和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家庭的親子游戲就更簡單了,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並且選擇的餘地更大。和父母一起遊戲,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句鼓勵的話,對孩子都是莫大的鼓舞。

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班?這3個原因很重要!

3.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成長是水到渠成的,不需要額外的壓力。我認識很多沒有上過早教班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各項能力發展都非常好,這並不是抹殺所有早教班的成績,只是要說明早教班並不是必須選擇的。

總之,養育之道,莫忘初心,家長要抱著平和的心態看待早教班,不要攀比,不要比較,不要覺得別人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也不要對早教期望過高,認為孩子上了早教班就一定要比不上的孩子表現突出。很多東西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能短期內就看到明顯效果,也不是一週幾次的早教班就能達到目的,更多的還是需要父母平日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

說到最後,究竟上還是不上,相信每個家長會有自己的答案。

我是果媽李璇,喜歡我歡迎點擊上方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