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妝拉鋸臨界點 歐萊雅、嬌蘭佳人、同仁堂們何去從

藥妝拉鋸臨界點 歐萊雅、嬌蘭佳人、同仁堂們何去從

導 讀

新年伊始,國家藥監局強監管之下,藥妝行業就像失去溫暖陽光的地球,只能去流浪。

只是,藥妝行業比地球還要慘烈,這次直接被殺死了,毫無生存的希望。可這又能怪誰,長期摩擦監管底線,忽悠消費者,這是藥妝業自己作死,在誇大宣傳中攫取利潤,豈有長久之理?

藥妝行業的倒掉,是否800億元市場空間會轟然坍縮?恐怕未必,藥妝產品歸根結底是化妝品,面對巨大市場空間,只要改變被責難的營銷手法,品牌企業仍能迎來生機。問題是,長期遊離灰色地帶、8年反覆吊打擦邊球,似乎讓一些企業對藥妝過分痴迷,或利益驅使、或僥倖使然,或前期投入重多、或所謂醫學背書,似乎都給其增加了莫名的挑戰底氣,也增加了問題複雜性。藥妝拉鋸戰正在上演,考驗著監管智慧、也考驗著所謂的消費理性。

熱銷的藥妝,終於跌下了神壇。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化妝品監督管理常見問題解答(一)》,對“藥妝”“藥妝品”“醫學護膚品”等概念重申了監管態度。

國家藥監局明確指出,不但是我國,世界大多數國家在法規層面均不存在“藥妝品”的概念。

對於以化妝品名義註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都屬於違法行為。

監管部門的寥寥數語,激起了輿論千層浪,也揭掉了籠罩在相關從業機構、明星產品身上的神秘面紗。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中國藥妝市場規模達到625億元,年增速在20%左右。到2023年,預計中國藥妝市場銷售額將達到811億元。

那麼,面對監管層的違法禁令,“藥妝”剎車之後,是否意味著藥妝市場800億元市場空間坍縮了呢?只怕未必。

藥妝剎車 8年拉鋸戰

提起藥妝,常讓不少人感覺神秘。自古以來,化妝品就是化妝品,藥品就是藥品,什麼時候跨界出一個“藥妝”來?

銠財諮詢一些身邊用過藥妝的消費者。儘管藥妝很火,儘管不少人用了不止一種藥妝產品,但很少有人能說清其具體標準和原理的科學性。許多年輕消費者表示,就是趕個潮流,感覺帶藥的安全、個性、高端吧。

也許,相關企業要的就是這個消費的朦朧感。遏制不住的賣貨衝動下,各種缺乏標準、誇大功效的藥妝產品便粉墨登場了。

對此,有媒體表示,藥妝的出現,讓公眾的化妝品消費安全,面臨新挑戰。

其實,這已不是什麼新挑戰。

8年之前,“藥妝”就在被監管之列,各種藥妝產品,也打了八年的監管擦邊球,只是各地沒有嚴格執行罷了。

早在2010年,原國家食藥監辦公室發佈《關於加強化妝品標識和宣稱日常監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將把標識和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誇大宣傳、使用醫療術語的違規行為作為日常監督檢查的重點之一。

2011年,《關於進一步加強化妝品違規標識監督檢查的通知》中再次指出,重點檢查“是否存在小包裝或者說明書上標識和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誇大宣傳的違法違規行為”。

2018年8月29日,國家藥監局在其官網發佈了《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2340號提案答覆的函》。在答覆徐睿霞委員的提案時,關於“藥妝”的概念,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規定,化妝品不得宣傳療效,不得使用醫療術語,並無“藥妝”這一品類。

2018年第三季度,國家藥監局在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質量督查中發現,部分省級局未嚴格執行備案工作要求,導致一些宣稱“藥妝”、“EGF”(表皮生長因子)、幹細胞的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經備案後進入市場銷售。

於是,國家藥監局決定開展對違法宣傳的非特殊用途化妝品清查工作。

也就是說,藥妝的監管拉鋸戰,打了8年,因為這次清查工作力度較大,各地藥監局都已行動起來,才引起了媒體輿論的廣泛關注。比如安徽省藥監局,開始全面清查已上市的違法宣傳的化妝品,對檢査中發現的違法生產經營化妝品行為,將依法嚴肅查處。

強壓之下,最明顯的表現即在網購平臺。在京東、蘇寧等各大電商平臺上,以“藥妝”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已不見曾經紛繁複雜的產品蹤影。

這似乎說明,名義上的藥妝確實消失了,自然也不會再有800億元的市場空間。

藥妝拉鋸臨界點 歐萊雅、嬌蘭佳人、同仁堂們何去從

隱身發展

問題遠沒有那麼簡單,8年拉鋸戰,怎會因一次重申,就徹底解決呢。

有意思的是,早已深入人心的藥妝產品,比如臺灣品牌“森田藥妝”、國產品牌“薇諾娜”、法國歐萊雅旗下品牌“理膚泉”等,仍然在各大電商上銷售。

要知道,這些產品都曾主動宣傳,或被動歸類到藥妝產品中。

例如森田藥妝,公司成立於1934年,總部位於中國臺灣省彰化市,是臺灣註冊品牌,在臺灣化妝品界曾榮獲面膜專家美譽,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

在京東旗下全球直購平臺上,“中國臺灣森田藥妝(DR.MORITA) 高純度玻尿酸潤澤面膜10片、玻尿酸護膚、淡化細紋、改善粗糙、長效保溼”等商品仍然在售。

這也是僅有的幾款能夠在京東商城以“藥妝”關鍵字檢索出來的產品,這幾款能夠檢索出來的藥妝品牌,要麼是中國臺灣註冊商標,要麼是韓國、日本藥妝品牌,僅通過全球購渠道向國內用戶銷售。

可見,嚴管之下,還是有不少漏網之魚,對於此種海外購現象,還缺少相應的政策管理。

相比之下,國內的產品渠道,就低調了許多。

比如森田藥妝在大陸的代表機構——上海伸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旗下所有產品打的都是“森田”品牌,並無“藥妝”二字,宣傳語中也未見藥妝字樣。

銠財諮詢京東理膚泉客服關於產品許可銷售問題,該客服表示,“我們這個詞語(藥妝)是禁用說的,我們是活性健康護膚品,質地溫和,不含任何的尼泊金酯類防腐劑,重金屬等成份,您可放心購買和使用哈~”

在線下,促銷員也開始閉口不談“藥妝”,有的促銷員轉而說“藥妝是炒作的,提法並不規範。”

可見,相比之前的高調宣傳,各家廠商都謹慎了許多。

但買賣邏輯依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藥監局的監管會對行業產生影響,但不會有實質影響,企業有的是擦邊球可打。

只是隱身發展,並不代表著產品本身就能夠過關。

2018年6月,國家藥監局發佈《關於27批次化妝品不合格的通告(2018年第45號)》,其中就包括了森田面膜。不合格面膜的問題,主要包括菌落總數超標、檢出黴菌、含有糖皮質激素等。

隨後,上海伸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森田藥妝”官方微博發佈了致歉信,表示已主動召回不合格產品,並承諾對已購買該款產品的顧客進行退換貨。

這也是外界對國家藥監局定調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都屬違法行為後,衍生出來的一個疑問,即:“宣稱藥妝違法,企業換個宣傳語便可應對,成本幾乎為零,而產品本身質量究竟如何呢?”

上述發問,顯示出藥妝監管的複雜性。

國家藥監局曾表示,避免化妝品和藥品概念的混淆,是世界各國(地區)化妝品監管部門的普遍共識。部分國家的藥品或醫藥部外品類別中,有些產品同時具有化妝品的使用目的,但這類產品應符合藥品或醫藥部外品的監管法規要求,不存在單純依照化妝品管理的“藥妝品”。

而梳理企業痴迷藥妝包裝邏輯,無非是通過標榜產品的生產流程參照藥品,工序更加嚴格,莫名安全感下,提升消費慾望,同時,也因一個藥字,提升產品競爭力,身價倍增。

藥妝拉鋸臨界點 歐萊雅、嬌蘭佳人、同仁堂們何去從

大牌企業的藥妝邏輯

這也是一些大牌企業,重點發力藥妝產品的核心原因。值得考量的是,這些實力企業具有一定的藥妝宣傳基礎。

即某些產品是聯合皮膚科醫生共同開發或有醫生站臺。

比如,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藥妝品牌薇姿(VICHY),引入的是暴露組學研究概念,歐萊雅稱該產品是“多領域健康護膚專家力薦”。

甚至,歐萊雅中國活性健康事業部總經理陳旻明確表示,醫生合作是品牌重要的基石,歐萊雅將和10座城市的100家醫院的1000位醫生一起推廣“皮膚健康教育”。還打算和皮膚科醫生合作對產品進行臨床觀察和測試,挖掘沒有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

在此理念下,某些產品還登堂入室,進入了專業醫院醫生的推薦名單。比如,京東用戶sunny-林hgu在回答其他用戶提問時表示:“我用了還好,之前在我們皮膚醫院去檢查,醫生給我開了這個牌子的(薇諾娜),下來就自己在京東買的,挺好用的。”

同時,銠財發現某些藥妝產品,還進入不少藥店的銷售體系。比如在北京西單金象大藥房,薇姿、理膚泉、芙麗芳絲、花印、同仁堂等多個品牌在銷售,而薇姿、理膚泉都是國內消費者有口皆碑的藥妝品牌。

複雜情形

可以說,與醫療資源的嫁接,造成了藥妝產品定位和發展的複雜性,而在全世界範圍內管理法規的相對滯後,導致了市場對藥妝產品的認知混亂。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1938年通過的《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中對於藥物和化妝品的區別給出了明確的界限——FDA明確認為“產品可以是藥品、化妝品或兩者皆而有之。但如果兩者都是,則按藥物進行更高要求的監管。”

也就是說,“藥妝”這一術語在美國法律中不存在。

諷刺的是,藥妝的鼻祖正是誕生於美國。Albert Kligman首次提出“藥妝”(cosmeceuticals)概念,憑藉“世界上第一個被醫學界廣泛認可的現代藥妝是維A酸(Retin-A)”成為億萬富翁,資料顯示,維A酸,具有治療痤瘡、銀屑病的功能。而Albert Kligman正是美國人。

在日本,在法律上單獨設立了普通產品和藥品之間的“醫藥部外品”,從而給予了“藥妝”以法定地位。這也是為何日本、韓國藥妝產品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綜上來看,藥妝產品獲得了生存的土壤和環境,就必然顯示出生機活力。以國內品牌薇諾娜為例,2018年雙十一期間,薇諾娜68分鐘銷售額突破1億,雙十一收盤銷售總額最終鎖定在2億。

在宣傳報道中,薇諾娜“穩坐全網藥妝銷量冠軍寶座,紅紅火火闖進天貓美妝TOP 9。”

資料顯示,薇諾娜號稱是皮膚學級護膚品品牌,專注于敏感肌膚產品研發,採用基於皮膚學級的方式,運用高科技生物技術。提供改善肌膚問題的產品包含舒敏保溼、美白保溼、舒緩控油、淨痘清顏、極潤、緊緻、柔潤、防曬等系列。

薇諾娜產品研發來自於薇諾娜研究院,該院是薇諾娜聯合國內外皮膚學、生物學、植物學領域的科技人才,組建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通過現代生物科技,提取植物成分中的護膚天賦,使其得以量級增長,研製出皮膚學級護膚品。

憑藉雙十一傲人的銷量,薇諾娜儼然是2018年國產藥妝品牌擔當。這種熱銷,在監管的一再趨嚴下,不得不說是一種尷尬。

藥妝拉鋸臨界點 歐萊雅、嬌蘭佳人、同仁堂們何去從

產品懸疑

如前文所說,宣稱藥妝是真真的違法行為,企業只要下狠心,換個宣傳語即可。相比之下,產品本身質量功效才是根本考量。

仔細梳理,藥妝概念還是個舶來品,由國外企業在2000年前後帶入中國,由此開拓出一片市場商機,國內隨之誕生出很多藥妝品牌。

泥沙俱下中,可以肯定的是,凡是藥妝所宣傳的“打開肌膚通道”、“修復肌膚屏障”、“抵抗黑色素”等等的誇大虛假用語,往往產品本身就不可信賴,會產生副作用。比如治療黑色素過多的“藥妝品”,通常含有4-異丙基兒茶酚,對使用者的皮膚會造成一定傷害。

這種藥妝產品的泛濫,甚至造成皮膚科門診出現了一個新型分類:化妝品皮炎。患者都是使用了添加4-異丙基兒茶酚、激素、鉛汞等成份的不正規的產品,導致臉部產生紅腫、過敏,甚至還引起內分泌失調。

而對於薇諾娜等正規產品,上海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鄭捷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一些有皮膚問題的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後,醫生在後治療階段會開一些輔助用品。“比如,患者有溼疹,醫生會開一些含有激素的藥,但不能多用,會有副作用。這時候就會建議患者配合使用所謂醫用護膚品,來輔助配合治療。不過,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藥妝歸根結底姓‘妝’而非姓‘藥’”。

這就擊中了藥妝產品的痛點,沒有藥品的嚴謹標準、科學原理、規範基礎,即便是薇諾娜這樣的熱銷產品,也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人。

有京東用戶在購買了之後評論道:“舒緩是認真的嗎?第一次用,我是痘痘肌,比較敏感,用了洗面奶面膜噴了爽膚水和特護霜又用了痘痘貼,之後臉超級油癢疼癢疼的比平時更紅,刺痛感,問了客服居然說正常,抱著超級期待的心情買的,結果效果更差,買了好幾種,拆了包裝也不能退了吧,剛買的沒用過誰覺得好用50全部包郵出。”

也有理膚泉用戶評論道:“不知道該買dou乳還是k乳,最終還是選了dou乳,只能說對我來說沒效,塗上特別疼,起了皮痘痘還不下……”“用起來臉被扎的感覺,可能過敏,沒覺得祛痘,當爽膚水用,下次不會再買。”

所以從產品本身角度看,國家藥監局清理藥妝市場,意義在於讓用戶將關注點回歸到產品本身,在理性消費之下,給自身帶來益處,而不是盲目聽從藥妝的誇大藥用宣傳,損失錢財事小,還損傷了身體健康。

未來如何?

對於此次政策影響和未來企業發展,銠財以“理膚泉是深入中國消費者心中的藥妝品牌,國家藥監局明確指出宣稱“藥妝品”概念屬於違法行為。貴公司如何看待和應對此事?理膚泉銷售是否受到政策負面影響?2018年銷量如何?理膚泉產品主要成分是什麼?產品生產遵循何種標準規範?消費者主要評價如何?2019年貴公司理膚泉產品發展重點方向是什麼?”等問題,詢問歐萊雅中國,也曾以相關問題詢問上海伸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截止發稿,均並未收到回覆。

除了上述企業,同樣問題,或許還有更大的適用範圍。比如葛蘭素史克、上海家化、資生堂等都有相關的藥妝品牌。

甚至,也不乏一些傳統中藥老字號的身影。

如近期處於風口浪尖上的同仁堂,除了過期蜂蜜,備受考量的直銷問題,藥妝成了又一個潛在風險點。根據媒體統計,深陷蜂蜜門的同仁堂,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多元化。開發的新產品中超7成為化妝品食品等。

據同仁堂官網介紹,近20年,同仁堂開發新產品679個,其中食品288個,化妝品123個。在這123個化妝品中,不乏藥妝產品,比如同仁堂藥妝祛痘補水面膜,之前在阿里健康官方自營店阿里健康大藥房中,相關產品描述就是藥妝。(注:現已修改)

此外,片仔癀、雲南白藥也有相關的藥妝產品。對此,銠財將持續進行關注。

不管藥妝品牌是有意宣傳藥妝作用,還是被動的被媒體、消費者歸類到藥妝範疇,都已經是過去時了,認清自身姓“妝”,不姓“藥”,優化產品功能,謀求規範發展,才是正確路徑選擇。

問題是,規範發展對於一些企業而言,還是有難度。

就在國家藥監局重申藥妝違法之際,據媒體報道,歐萊雅收購的美國“藥妝”品牌適樂膚在上海舉行了上市發佈會;

同時,包括屈臣氏在內的日妝品牌,雖然外包裝找不到任何藥妝或醫用字樣,一些商鋪的店員卻仍在以藥妝形式向消費者介紹產品。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歐萊雅薇姿、雅漾等品牌上。

而國產連鎖品牌嬌蘭佳人,也被爆剛舉辦了全國經理大會。在董事長蔡汝青發布的“一五一十”戰略中,十個自有品牌包括4個“藥妝”(AIP艾伊派、BIOFILA貝膚泉、COSCURE珂思蔻、瓷律)。

值得強調的是,珂思蔻、瓷律是2018年推出的新品牌,今年或將是嬌蘭佳人的主發力點。而蔡汝青更早在2017年就提“兩妝一品”戰略,明確藥妝的重要性。

各大品牌的實際表現,印證了藥妝監管的複雜性和長期性。也印證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藥妝一直是不合規稱呼,生產售賣藥妝就是違法。這一次只不過8年後,監管部門的又一遍強調。但由此藥妝市場就沒有了,恐怕不現實,商家與監管部門的拉鋸戰或仍在上演。

可以肯定的是,化妝品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藥妝只不過是生生創造出來的一個營銷概念,市場上曾頗具規模的藥妝品牌,歸根結底還是化妝品。如能擯棄打擦邊球的營銷手法,潛心打磨產品品質,對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嚴格管束,仍會呈現大的市場機會。

更重要的是,企業要讓產品本身去說話,讓消費者替產品說話,花心思將精力、資本用在產品研發上,而不是用宣傳噱頭佔市場。就像當前的電影市場,映前宣傳攻勢猛烈的《新喜劇之王》、《神探蒲松齡》票房遭遇滑鐵盧,而幾乎沒有宣傳的《流浪地球》,憑藉影片口碑,票房一路上升,成為今年春節檔最大的亮點。

由此來看,藥妝拉鋸戰也許仍會上演,但不會持續。對於化妝品來說,口碑才是生產力。只要做好了產品,就算藥妝市場坍縮,也能夠闖出一片新天地。況且,這一次的監管動作,實行力度、輿論影響都耐人尋味。1月25日,國家藥監局再次發聲,化妝品安全已成民生關注新熱點,需嚴懲重處化妝品違法行為,進一步淨化市場環境。

強音之下,8年藥妝亂象,8年拉鋸戰,也許到了徹底整治的臨界點,那些對藥妝過分痴迷,或利益驅使、或僥倖使然,或前期投入重多、或所謂醫學背書,或仍暗地較勁、仍打擦邊球、挑戰消費安全的企業們又將何去何從?這值得歐萊雅、居臣氏、森田藥妝、嬌蘭佳人、薇諾娜、同仁堂、片仔癀等企業的深思,銠財也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