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梵高写给弟弟的第一封信: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on or about Friday, 21 July 1882....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个怪异的存在,一个不合群的人,一个在社会里没有地位,比最卑微者更卑微的存在。好吧。假设一切便是如此罢了。但通过我的画作,我要人们看见我这样一个卑微的肉体里尚住着一个灵魂。这是我的愿望。它不因愤恨而起,而是因为我爱着,无条件地爱;因为一种隐忍而非激情。也许我总是一团糟,但我的心里仍存有平静,纯粹的和弦和乐音。在最破败的室内,最污秽的角落,我依旧看见艺术和绘画。而我的思想朝着那方向而去,像无法遏制的冲动。时间流逝,更多的东西被忽视,我便越发清晰地看见了绘画。艺术呼唤不竭的动力,不断工作,永无停歇的洞见(观察observation)。

真实地活着,要么是在与生活不断接触中不断忘却,要么是在任人冷眼嘲笑中孤僻独行。

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淡然与缄默。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看完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离开电影院到公交站的时候,末班车已经离开了,所幸离住的地方也就2.6公里,便一路疾走加小跑跟着地图上的路线回家。

冬天的风很大,也很刺骨,只是有一团火在心中燃烧着,连续抽了几支烟加上寒冷刺骨的风吹着也始终无法让内心平静下来。

而停下来敲打着键盘的时候才发现梵高用生命告诉我的,是真实与忘却,缄默与平静。

如他活的时候那般平静,如他死的时候那般缄默。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我想,看完电影的人或者曾经了解过他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触——梵高,一个为了艺术而与现实生活反抗,并且在艺术中不断摸索、奋斗,充满了激情与斗志的人,最后他还将生命献给了艺术,留给世人警醒。

他的不屈不挠,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我想起曾经在某个上学期间,书上介绍那几幅充满朝气的金黄色的向日葵,也曾这样介绍过他。

但看完电影后,我不这么认为了。

一个如此面对死亡的人,更多的我想不是反抗或者积极乐观,而是淡然与平静。

一个真实地活着的人,所谓的勇气,所谓的不屈不挠,所谓的为艺术献身,或许在他本人看来,并非如此。

写到这里,我想先说一下他和他弟弟之间的感情。

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地看书与学习,以及生活中逐渐增加的经历,我和我的弟弟之间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看似亲人,却胜似朋友,现在是若即若离的感觉,所以,我想我可以在此说一下他们之间的感情。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如信中所说,梵高的现实生活是卑微而凄苦的,几份工作都被辞退,因为“疯狂”,因为“孤僻”,因为“特立独行”。

28岁的时候他选择了为心中的艺术去奋斗,其实也可以把“奋斗”说成“充实生命”,或者,“消磨光阴”。

那时候的他似乎认为,生活中的他既然无处投奔,就不妨投奔自己的内心。

在我看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而是他开始真实面对自己,开始过真实的生活。但是,这一切得以延续的经济来源,是他的弟弟。

无论在他八年的艺术生涯过程中还是在之前,他的弟弟都一直默默支持他,甚至,在他死了以后不到半年也跟着死去。

弟弟没有哥哥那样的天赋,但是哥哥真实生活的态度却是他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柱。

我相信,他眼中的梵高不是现在的人们口中的天才,更不是当时现实中人们口中的疯子,而是一个敢于真实生活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弟弟尽管患病,在经济上生活上压力也很大,但因为能在生命中有这样一个哥哥,他觉得一切都无所谓。

可是当他他看到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自己最懂的,唯一能懂的,真实的人,给予自己生活的力量的人却被现实抛弃了,甚至离开他了,他能做的,只有崩溃和随哥哥而去。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假如真如电影中所说,梵高与医生吵架时,医生愤怒之下说弟弟提奥的压力都是来源于他,梵高为了不拖累弟弟才选择死亡的话,那对于之后发生的事我真的是感到万分痛苦的。

因为真实活着地他并不知道,正因为自己能真实地活着,一直去用心画画,才使得弟弟对他一直不离不弃,一往无前地支持,而非拖累。

假如梵高在加歇医生到来的时候明白了这些,我想他会接受治疗选择继续活下去。

当然,他也会深感幸运,因为,在他37年的生命当中,相遇了这样一个朋友,一个弟弟,一个知己。

另外,阿尔芒想寻求的真正的死因其实在梵高以及加歇医生看来,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梵高需要的是真实与平静淡然。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曾经在爱因斯坦传记里,我看到过关于一个想要投身研究但缺乏生活来源的人寄过一封求助信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回绝了。

他告诉这位求助的年轻人,只有真正有能力解决衣食住行的人才有能力去做深入的研究,做研究的前提是懂得处理好自己的个人生活。

当时我万分敬佩爱因斯坦,因为在他成名前也曾是个整天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的人。

只是到了今天,我真的想知道,爱因斯坦假如知道提奥.文森特为了哥哥这么做的话,他会怎么想。

当然,无论怎样,爱因斯坦不是这位求助者的亲人或者知己,仅从一封信也不可能完全知晓求助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对于他这样的做法以及他说的话,我仍然十分认可,我也仍然万分敬佩他。

只是因为梵高与提奥的故事,让我有了这样一个疑问。

说来自己还曾有过一个可笑的想法,因为以前好些瞬间都想去用一段时间来“写书”,但是自己的经济来源完全无着落,于是就想到以后有这样的时刻是否可以去找个人“依赖”呢?比如弟弟,比如某个亲人,比如某个朋友。

转念想到的却是他们都“不可靠”!

可是我为什么没想到趁现在努力攒些积蓄来为这样的以后做准备呢?真的很可笑!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说得有些远了,回到梵高吧。

对于一个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从对画画懵懂到成为一个大艺术家,他让加歇医生惊讶,更让无数人惊讶,敢于面对生活的窘迫且靠弟弟养活的现状仍然能安心作画的梵高更让医生佩服与崇拜,甚至,还有些许的嫉妒与恨。

我重申一遍,是些许的恨,因为在吵架的时候他把自己因为按照父母的要求,选择当医生而放弃作画的梦想所产生的遗憾与“恨”暴露在他回击梵高的话语中。

但这是因为愤怒,因为内心他是支持梵高而非真正地“恨”梵高的,何况梵高说他是个“伪艺术家”是事实。

他的确也活在虚伪之中——他年轻时梦想中画家的生活才是真实,尽管在后来知道自己并不具备画画的天赋。

真实地生活,是敢于面对所有“虚伪”生活的人的冷眼相对;真实的生活,是敢于选择自己内心仅有的,仅能想到,愿意全身心付诸行动的生活方式。

真实的生活,是在无论多么恶毒的评头论足中,多么贫困的衣食住行中,无论多么单一乏味的光阴流逝中,仍能保持一份平静与淡然。

真实的生活,是在无论面对多么变化无常,多么跌宕起伏的内心时,仍然能保持隐忍与缄默。

这是我理解的真实的生活,也是我从梵高的身上看到的真实的生活。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在出门看电影之前,刚好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泥步修行》。我摘录几句书中的话在下面:

1、人类的生存底线,不会照顾我们的期盼;人类的生存期限,不会安慰我们的祈愿。2、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我们破惑,我们问道,我们营造,我们栖息,我们安顿。

梵高在作画前的经历以及加歇医生的经历不正好应对了第一句话,而梵高完整的一生,不正好应对了后一句话。

只是,他因为“误解”自己拖累了弟弟,而选择了死亡,死亡便成了他生命的安顿。

关于繁星的那副画成为他对生命所有意义的理解与阐释,死亡便是灵魂去向了星空,死亡便是生命被整个世界承载,死亡才是可以被所有的人,以及万物融合与祝福。

只是我在想,假如提奥在死前没有因为邮差的延误看到了这封信的话,或许他不会精神崩溃,不会随哥哥而去,他可以看到哥哥的生命也因为死亡,因为走向繁星而完整了。

他会为此高兴与平静,然后也开始像哥哥一样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在世界上活着。

至爱梵高丨通过两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To Theo van Gogh. Arles, Monday, 9 or Tuesday, 10 July 1888....正如我们坐火车去塔拉斯孔或鲁昂,我们乘上死亡而到达星星之上。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活着的我们无法到星星上去,如同死了便赶不上火车一般。所以对我而言,霍乱、乱石、肺痨、癌症像是天国的运输工具;亦如蒸汽船、小巴、火车是人世间的运输工具。平静的老死好似去天空远足一般。这一刻我便要睡去,因为天色已晚。我祝你晚安和好运。握手。——你永远的,文森特——摘自梵高给弟弟的最后一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