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該反省的是“五常大米”,不是嗎?“五常大米”“調和米”大戰

最該反省的是“五常大米”,不是嗎?“五常大米”“調和米”大戰

五常大米目前極度混亂的市場,其實是混亂始於自己

…...弔詭的是,在當地糧農出貨難的同時,市場對“五常大米”的需求卻十分旺盛。據估算,市面上打著“五常大米”名號銷售的大米規模可能達1000萬噸,而五常市每年大米產量只有5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保守測算的話,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中可能只有1斤真正出自五常。……

…...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市場上已經出現“調和米”,即摻假的五常大米,影響了米業公司對本地稻米的收購量。2018年的氣候異常,導致稻米質量下降,也成為滯銷原因之一…...

從2003年開始,國家質檢總局已經把五常大米確立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40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五常市政府在2017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2016年12月,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等聯合發佈“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五常大米品牌價值639.55億元,位列地標產品全國第五、大米類全國第一。(注:以上內容轉載自第一財經2019-01-04 10:59:53“五常大米滯銷:調和米橫行市場,二十斤中只有一斤真米”部分內容)

最該反省的是“五常大米”,不是嗎?“五常大米”“調和米”大戰

筆者認為:在各路都在責怪“調和米”的同時,“五常大米”更要好好自省!因為創造“調和米”市場機遇的,恰恰是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五常大米本身。雖說劣幣趨逐良幣很無道德,但在市場競爭的經濟環境下,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消費者能吃到價值、價格相匹配的大米方面,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的。

再者說了,“調和米”和調和油是一種產品創新形式,無可厚非,只要標識出配料及含量等,無可厚非,但是絕對不能冒用、濫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和五常大米標識。不解決內在問題,靠打假來塑造和支撐品牌,勞民傷財啊。

基於上述,請問,這個價值639億的品牌,是用積木堆出來的嗎?一個缺乏牢固的結構和機制支撐的品牌,和放風箏有啥區別?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五常大米,充其量也就是有著廣泛知名度的“名”而已。因此,筆者認為,五常大米目前極度混亂的市場,其實是混亂始於自己。

另外,通常情況下,還沒做強,就盲目追求做大,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坑裡的;

據五常市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市水田面積175萬畝,按每畝水田600斤的平均產量,可產稻穀100多萬噸,再按照平均出米率50%計算,可產大米50萬噸。如果五常米要做消費群體中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客戶,那就得尊重這些高溢價群體的消費自尊,適度控制產量而成為貴族精品;若想讓老百姓都吃得上,那就繼續更大幅度擴大種植面積;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運營模式,魚和熊掌很難兼得。

最該反省的是“五常大米”,不是嗎?“五常大米”“調和米”大戰

為了不再出現滯銷,且能成功打造品牌,解決的方案思路和建議——必須首先做到“四個一”:

1、一個主體

現狀是,種植五常米的農戶多而分散,並且基本上都是生產者角色,似乎和運營市場及品牌沒啥關係;即便是有些合作社在認真運作市場,也是各自為政狀態;簡言之,主體太多,太初級。

因此,首先,在原產地種植五常米的所有農戶、企業及其他組織、機構等,應當成立一個五常大米合作社,也就是一個生產、市場、品牌的運營主體;

2、一個品牌

原產地雖然有40多個品種,可以在一個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和五常大米標識下,進行產品分級分價;同時,策劃、執行統一的品牌定位和市場定位,而不是各自為戰、想當然地亂攻亂打亂作為;前提是,必須在一個合作社主體內實施;

3、一個戰略

基於一個主體,一個品牌,在定位目標導向下,策劃、實施一個整體的營銷戰略;主體太多、各有目標、各有魔法劍術、都想著落袋為安,能不混亂嗎?亂則機會來,你能怨別人搶了你的奶酪嗎?

4、建設一個完整高效的營銷體系

擁有唯一性地理標誌的五常大米,本是出自名門,鶴立雞群,你非要用運營雞群的模式來運營自己,結果被雞群啄掉了毛,卻去指責雞群的不是,是不是自相矛盾啊。要把自己當貴族,就用培養貴族的模式來運營。

我是田圓貝多芬,期望大家的關注和討論。

最該反省的是“五常大米”,不是嗎?“五常大米”“調和米”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