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省心錄》是北宋著名詩人林逋的作品。林逋字君復,終生不仕,唯喜植梅、養鶴,時人稱之為“梅妻鶴子”,朝野知名,死後宋仁宗賜諡號“和靖先生”。所著《省心錄》文字精煉、說理透徹,是一篇涵養性情的絕妙好文,讀來受益匪淺。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譯文】禮義廉恥,可以用來約束自己,不可用來規範別人。約束自己則少犯錯誤,規範別人則難以與人相處。難以與人相處,這不是處世之道。所以君子習慣約束自我,小人習慣苛責他人。

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不犯人易,犯而不校難。涉世應物,有以橫逆加我者,譬猶行草莽中,荊棘之在衣,徐行緩解而已,所謂荊棘者,亦何心哉!如是則方寸不勞,而怨可釋。

【譯文】做好事容易,做好事而逃避好名聲就難了;不冒犯他人容易,被人冒犯而不計較就難了。為人處世,當我碰到蠻不講理的人,就好比走在灌木叢中一樣,衣服被荊棘勾住,只需緩緩前行、小心解開即可,荊棘也不是存心擋路的呀!如此則我的心不累,而雙方的怨憤可以化解。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責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過。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害。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害。

【譯文】苛責別人者難以維繫交情,自我原諒者無法改正錯誤。自滿的人必然失敗,自誇的人愚夫一個,自我戕害的人害人害己。多說話而獲得利益,不如沉默而避免損失。

務名者害其身,多財者禍其後。善惡報緩者非天網疏,是欲成君子而滅小人也。禍福者天地所以愛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萬物。故君子恐懼而畏,小人僥倖而忽。畏其禍則福生,忽其福則禍至,《傳》所謂「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也。

【譯文】汲汲求名的人必然危害自身,廣積財富的人必然禍及後代。善惡報應來得遲緩,並非天網有疏漏,而是上天想成全君子而毀滅小人。禍福是上天用來表示愛人之心的,如同雷雨雪霜一樣,都是為了生養萬物。所以君子心存敬畏則戒懼禍患,小人心存僥倖則忽視福祉。君子戒懼禍患反而招來福祉,小人忽視福祉於是禍患上門,這就是《左傳》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啊!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譯文】必須是有出世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入世,否則很容易受到社會的誘惑而墮落;必須是有入世體驗的人,才能真正出世,否則很容易變得空虛無聊,無法保持好的心態。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少他不得,則天亦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譯文】有操守、有擔當的士君子,盡心盡力為他人謀福利,使得世人都離不開他,上天自然也離不開他,這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方式。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了無時。

【譯文】到了該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就停下來;非等所有事情都做完再停下來,這樣的時刻是永遠不會有的。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譯文】遇到急切間難以辯白的事情,不妨緩一緩,或許事情就搞清楚了,切勿因為自己的急躁,反而增加了對方的憤怒情緒;遇到急切間難以勸服的人,不妨任由他去,或許此人會慢慢悔悟,切勿因自己操之過急,反而激發對方的逆反心理。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譯文】他人勝過我,這不是壞事,因為對方內心不會蓄積對我的怨恨;我勝過他人,未必是好事,因為這樣恐怕有難以預測的禍患。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有操守、有擔當的士君子,即使因貧窮而無法以物質接濟別人,若遇別人痴迷想不開的時候,用一句話來提醒他們;遇到別人有急事難事的時候,用一句話來解救他們,這也是莫大的功德。

情塵既盡,心鏡遂明,外影何如內照;幻泡一消,性珠自朗,世瑤原是家珍。

【譯文】把貪戀塵世享受的情緒丟掉,心靈之鏡自然會變得清澈明亮,與其從外部去尋找自我的影像,不如從內部去反觀自省;世事如夢幻泡影,打消一切執念,人的天性就如明珠般散發出自然的光輝,內心的通透與安寧,才是世間最可寶貴的東西。

凡夫迷真而逐妄,智慧化為識神,譬之水湧為波,不離此水;聖人悟妄而歸真,識神轉為智慧,譬之波平為水,當體無波。

【譯文】凡夫迷失本真而追逐虛妄,將智慧化為種種念頭、見解,如同水中湧起波浪,而念頭與見解始終受智慧支配,如波浪離不開水;聖人參透虛妄而回歸本真,將種種念頭、見解昇華為智慧,如同波浪平息為水,這種無波的狀態值得好好體味。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事稱心,即有大不稱心者在其後,知此理可免怨尤。

【譯文】人生常有不如意的小事,這是個好兆頭。假若事事稱心如意,那麼必然有重大的挫折等在前方。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怨天尤人。

勿以人負我而隳為善之心,當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嘗責報也。縱遇險徒,止付一笑。

【譯文】不要因為別人辜負了自己,就動搖與人為善的信念,想想自己當初幫助別人時,只不過是受同情心的驅使罷了,並不想要任何回報。即使遇上忘恩負義的人,不過是付之一笑。

正人之言,明知其為我也,感而未必悅;邪人之言,明知其佞我也,笑而未必怒。於此知從善之難。

【譯文】正人君子的話,明明知道是為我好,感他好意卻未必喜悅;奸邪小人的話,明明知道是在奉承我,笑他阿諛卻未必生氣,由此可知採納忠言是件多麼難的事。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面有點汙,人人匿笑,而已不知,有告之者,無不忙忙拭去。若曰:點汙在我,何與若事?必無此人情。至告以過者,何獨不然?

【譯文】臉上有個汙點,見了的人都暗中笑話,自己卻不知道,一旦有人直言相告,肯定都是要急忙擦掉。如果還說:“我臉上的汙點,關你什麼事?”世上沒有這樣的人。然而當有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人們為何就不是這種態度呢?

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每將智人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極易,二者旨從不忠不恕生出。

【譯文】事後議論當事人,局外議論局內人,這是做學問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事後議論當事人,往往將智慧的人說得極其愚蠢;局外議論局內人,往往將艱難的事說得極其容易,這兩種毛病都源於自己的不忠誠、不寬容。

讀古人書,與賢人交遊,最不可苟為同,又不可苟為異。二者之失,總是胸無定力,學問中便有時勢趨附,非諂即矯耳。

【譯文】讀古人的書,與賢人交往,最要不得的是輕率地附和,但也不能輕率地表示異議。這兩種過失都源於心中缺乏定力,做學問時有趨炎附勢的心理,不是曲意逢迎便是矯揉造作。

人於橫逆來時,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覺怒情燥火渙然冰消。乃知自反二字真是省事、養氣、討便宜、求快樂最上法門,切莫認作道學家虛籠頭語看過。

【譯文】人們在遇到別人蠻不講理時,往往怒火中燒,可轉念一想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覺怒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由此看來,“自反”這兩個字實在是省事、養氣、討便宜、求快樂的最好辦法,切勿當作道學家的虛話套話來看待。

古籍《省心錄》的處世智慧,句句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人作事極不可迂滯,不可反覆,不可煩碎;代人作事又極要耐得迂滯,耐得反覆,耐得煩碎。

【譯文】人們做事時絕不可拖延耽擱,不可反覆多變,不可斤斤計較;可為別人做事時,卻特別需要耐得住拖延耽擱,耐得住反覆多變,耐得住斤斤計較。

己所有者,可以望人,而不敢責人也;己所無者,可以規人,而不敢怒人也。故恕者推己以及人,不執己以量人。

【譯文】自己有的品德,可以希望別人具備,但不敢苛求別人;自己沒有的品德,可以規勸別人具備,卻不敢怪罪別人。因此寬容的人懂得推己及人,不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

【譯文】懂得知足常樂的人,上天不能使其貧窮;沒有非分之想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卑賤;能不把身體當享樂工具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患病;不貪戀生命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恐懼死亡;隨遇而安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困頓;能培養人才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孤立;能以天下為己任、造福子孫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湮沒無聞。

更多精彩國學內容,歡迎關注“一起讀國學”!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