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得罪富商卻不敢得罪農民?為何古代統治者如此“欺軟怕硬”?

靜夜史


這種現象,其實一直貫穿於所有的封建社會。整個封建社會的根基,就是廣大的農民與地主,他們負責整個封建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為低生產力的封建社會帶來穩定的社會發展,這是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如果統治者不偏袒、保護地主、農民,那無異於自毀根基,封建王朝的命脈將會被動搖。

在低水平生產力的封建王朝,商人只是少數人,而且做著不用種地的辛苦活、就可以拿到高收入的買賣,這是一種新的階級,並且與農民、地主這樣現有的農業社會制度是相牴觸的。所以作為地主階級的統治者,必然要抑制商人,避免商人做大、與地主抗爭,維護自身利益。

從商朝開始,就誕生了貨幣,也就誕生了商人。之後,所有的王朝都會經歷一個過程:建國初期,統治者勵精圖治,大力發展農耕,國家復興,如漢初的文景之治;前中期,王朝農業發展起來了,商人也跟著起來了,社會繁榮平穩,如唐的開元之治;中後期,統治者驕奢淫逸,殘酷剝削農民,農業生產被極大地破壞,王朝逐漸沒落覆滅。

從王朝的興衰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根基就是廣大農民以及地主。當農業發達時,封建王朝興盛;農業衰敗破壞,農民無法生計,各地農民起義紛紛揭竿而起。

在封建王朝,商人是一種全新的階級。他們脫離了封建統治者的土地耕種,也不同於地主靠收租來剝削農民,是靠著買賣來獲取生存空間。封建社會初期,社會蕭條,老百姓吃飯啥的都是問題,自然商人也就很少;當農民生活好了,農產品多了,貿易催生了商人這個職業,並且這個職業非常誘人,混的好的商人,比地主強多了,而且在官場買官、買官,做些利益勾當也吃香。

這在明智的統治者眼中看來,就得出了一個結論:普通農民勤懇努力種地,保障封建社會的安定;商人做起來了,輕鬆通過貿易撈錢,而且還時常敗壞朝廷風氣,經常拉官員搞腐敗,甚至串通官員做些誅九族、反對中央的事情,商人這種潛在威脅必須抑制。所以但凡經歷盛世的帝王都會抑制豪強,如漢武帝時期任用酷吏嚴厲打擊豪強,開元之治的宰相姚崇提出重農抑商,康乾盛世時的重農抑商策略都是為了抑制商人的勢力,避免中央集權受到商人威脅。

這裡有個經典的例子。明朝建國初期,有個富可敵國的商人沈萬三,這沈萬三是個經商的奇才,財富比皇帝不知道多多少。皇帝搞個工程隊修皇城,沈萬三派個工程隊也來修。按理說,皇帝的工程隊都是精英人才,應該速度最快修好皇城的;但沈萬三是商人,不缺錢,所以用商人的方式三下五除二搶先修好了皇城。

明軍打了勝仗,沈萬三用自己的錢財去獎賞這些將士,珍珠白銀啥的都送,得到了大批將士的好感。這皇帝一看,這沈萬三這麼富有,修個城也比我的皇家工程隊還強幾倍,我大明軍他也送禮,這商人起來了不得了,必須要把他給滅了,大明朝不需要這麼強的商人,只需要種地的農民,老老實實種地得了。最後沈萬三完了,朱元璋還是繼續推行重農抑商策略,鞏固國本。


歲七夸父


“得罪”這個詞很有意思。

中國的封建制度,以農耕經濟為主,士農工商,士人壟斷政治、農民是統治基礎,而工商是社會補充。看起來,似乎農民的地位很高,也很受歷代統治者們重視。

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重視”,就跟牧羊人重視自己的羊群一樣,羊群放不好,牧羊人吃什麼,怎麼能過上好日子呢?所以牧羊人們一般不會去“得罪”羊群,畢竟都不是一個物種,誰又會去得罪自己的財產呢?

而商人就不一樣啦,商人就好像來收羊毛或者將羊販賣到其他地方,給牧羊人們帶來收益的人,他們可能很奸猾,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逃脫牧羊人這個大集體的控制。牧羊人們壟斷著資源和社會地位,他們可以隨意“得罪”商人,因為商人可以換,得罪了換一個就好了,而被放棄的商人,就很難再把生意做好了。

商人們看起來被統治者們予取予奪,但在實際情況下,統治們除了“牧羊”以外,還兼著“商人”的職業,他們或許不是自己從商,但以宗族家族的方式,讓族人裡地位低好控制的去經商為家族攫取巨大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官方背景的自由商人,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割韭菜。這就是為什麼“官商勾結”這種社會文化會那麼具有生命力的緣故,權和錢本來就是離不開的,而契約這種東西,很多時候也只是在於大家能量地位靠山差不多的情況下的一種保障而已。

商人不僅社會地位低下,生命也會因為財富的增長而受到威脅,為了保障生命和財產,他們只有去迎合、跪舔統治階級,這無疑是中國商業發展道路上一種悲哀。而當權和錢結合在一起以後,就能爆發出更加肆無忌憚的力量,到了這個地步,農民們,才是真正最遭罪的。

其實說到底,中國的封建社會,農民根本就不是統治的根本,統治的根本是地主!

地主們通過控制土地來控制農民,再通過金融借貸的手段來侵佔自耕農的田地,最終使得大部分農民成為佃農,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也只是肥了地主。

而對於農民,地主們是不怕得罪的,也根本不存在得不得罪,只有不斷的壓榨和剝削,才是地主對農民千百年來的態度。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古代統治者敢得罪商人,卻輕易不得罪農民是有個根本性地原因的。首先,古代國家的經濟結構主要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導和以小型手工製造業為基礎,農業和工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在社會地位的排名也是按行業的貢獻大小與作用重要性來定成仕、農、工、商依次劃分,在古代生產力十分落後,人們的吃飯穿衣問題很難解決,所以,農民除了在身份地位上被統治者看重外,農產品與收入多少更是被重視,國家也就在政策上偏重發展農業鼓勵多種多產糧食和各種農產品與養殖業。″民以食為天",百性吃飽了飯天下當然就太平,社會才得以發展。商業與商人不被看重的原因是:秦漢以前,商人的地位是和奴隸囚犯同等的,那時商品主要是以兌換方式交易的,錢幣的價值混亂,人們很少有錢,很少用錢來買賣貨物,再說古時人的價值是以你貢獻大小和有何技能來衡量的,商人的職業被人們認為是靠交易貨物取奸弄巧來獲利的,古時信息交通都閉塞落後,人們對所交易商品交易的進出差價的公道性很難及時瞭解,所以,商人所交易貨物賺取的利潤很大,還有,商人為了運送交易貨物的方便,以賄賂的手段打通各個官府的規定關節,統治者與百姓當然對商人的行為很痛恨。儘管商人很有錢,但他們的政治地位卻很低,這種低地位的狀況一直到了唐宋時期社會經濟逐漸得到發展時才有了一些改觀。


越仙788


穿鞋的怕光腳的,身體強的慢身體弱的,君子怕小人。這就是社會現狀。

形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是部份官僚和腐敗份子,由於腐敗身心己被完全被扭曲。不希望看到一個身心建康的人站著說話,呼吸著和自己一樣的新鮮空氣。佔在弱者面前能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二,部份中國人有一種欺強憐弱的心理。對強者不服對弱者同情。與日,美有著相反的心態。日本人看見比自己強的就巴結。向別人學習。美國人受西方達爾文進化倫的影響,信他們的叢林法則,優勝劣汰。同情弱者,並是自己也向弱者靠齊。

三,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仁政。幫弱者更能體現自已。對弱者幫助是正確的,並不是讓弱者欺強者。

四,也存在部份人有了財富以後,不知自己姓啥,去激怒別人來對付你。財富擁有之後更多的想到自己的責任。

我們的思想不利向外的竟爭。對弱者託底,讓強者更強。也許才是正確的。前提是人權,人人的人權,公德與公平的法治體系。


中上行


古代統治者敢得罪富商,卻不敢得罪農民,理由如下:

1,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富商往往都是做生意來的,往往分散在全國各個地方,即使與統治者,或者朝廷有關,那也是依附關係,實質是沒有實權的,朝廷喜歡找軟柿子捏。

2,從富商來說,從古代到今天,富商幾乎沒有凝聚力,試想一個人,過慣了好日子,你讓他進行起義,去行軍打仗,過苦日子,富人肯定不願意,他們遇見困難時,寧願花錢消災,也不願進行武力反抗。而且富人人群比較少。

3,農民來說,農民反抗肯定有反抗的原因,在古代基本上由於賦稅太重,剝削太嚴重,在外部因素,比如天災等促進下,開始爆發起義,加上農民比較多,古代大多數人都是農民,數量比較大,從古至今,農民運動比較多,比如太平天國,陳勝吳廣起義等

原因總結一句話:光腳不怕穿鞋的!


談古暢今


中國幾千年以來,一直是農耕文明,小農經濟為特徵。農民是最為廣大的群體,歷朝歷代統治者為了統治穩固,自己的家族能長久的坐擁江山,所以千方百計的拉攏農民,必須要給農民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在士農工商中排地位,這只是政治層面,但這不是真相的全部,在經濟上農民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一年下來的辛苦勞作,要交租又要交稅,還有官府的各種盤剝,可能連吃都吃不飽,所以這些都是表面上的,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幾千年以來老百姓的悲慘命運,並沒有實際的改變。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農民的運命有了徹底的改變。

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統治者處於江山穩固的角度考慮的,並不是處於真心,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一種沒有辦法的妥協,老百姓徹底沒有活路了,他們的王朝也只能被滅亡。

商人雖然政治上地位低受到打壓,但是能吃飽穿暖,這對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沒有太多意義,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嚴厲打擊商人,漢武帝時期嚴厲打壓商人,除了這兩個時期外,雖然歷朝歷代商人地位不高,但並沒有嚴厲的打壓。只是在科舉上限制其子孫參加,以明朝為例,明中葉前不准許商人的子孫參加科舉,但在明中葉後放開了,所以不是問題。

為什麼對商人下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商人很多富的流油,老百姓任由你再怎樣搜刮,也很難有什麼財物。所以,不是怕農民,對商人是欺軟怕硬,這是不存在的,這些不過是統治者處於利益上的考量而已,都不過是他們的宰割對象,只是先宰誰而已。



墨子的遠行


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有權的欺負沒權的”,不管你有錢沒錢,只要沒權,就可以敲詐。

敲詐有錢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明目張膽地敲詐,一種是拐著彎來敲詐。

錢德(沒聽過沒關係,他的獨生乾兒子錢寧你肯定聽過)鎮守雲南時,聽說當地一個富商得了癩,就派人過去,告訴那個富商的孝子,說:“萬一你父親的病傳染到軍隊就糟了,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要把你父親沉入滇池。”這孝子被嚇壞了,只能掏一大筆錢出來,收買錢德。然後雲南還有個姓王的,靠種植檳榔發財了,被人稱為“檳榔王”,錢德知道後派人過去,說他自稱王,是要造反,嚇得檳榔王給了一大筆錢。

古代時常會發生盜竊案,此時官差第一時間做的事情是抓嫌疑犯,準確來說是案發地周圍一圈的住戶,這些住戶一般是富商,就算不是富商也沒關係,一樣抓進去,然後安排人給家屬報信給錢的就放出來,這叫做“賊開花”。

對於農民就多了,如下圖


傳說級嘴臭種老冰棍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古代封建社會等級劃分是“士農工商”。也就是說在社會上學問人等級最高,農民地位僅此於學問人,手藝人排行第三,商人地位最為底下。

士:最開始指商朝,西周、春秋時期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只有周朝初期的士佔有土地和奴隸。春秋時期的士在軍事上是軍隊的主力,政治上任卿大夫的家臣,經濟上或有食田,或有俸祿。春秋戰國期間,由於社會經濟的變動,失去了貴族特權,取得了小塊土地所有權,逐漸轉化為地主階級或自耕農的一部分。同時,出現了大批專門以思想、教育為職業的文士,中國知識分子階層開始形成。《論語.里仁》有寫“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農: 也叫“農人”、“農民”、“農夫”等。包括自耕農、佃農和僱農。中國封建時代主要的生產者,中國歷史上受壓迫受剝削的基本階級。春秋時隸屬於封建領主,其地位和奴隸差不多。戰國始受地主統治。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方式,趙宋之前以勞役地租為主,之後則以出租田地榨取實物地租為主。



工:封建社會的一種依附民。中國曆代統治者為榨取無償勞動而編入特種戶籍的工匠人戶。官府所需工藝品,除取自實物賦稅外,其餘由官府設立作坊,徵發工匠製作。應役者須固定戶籍,以便強制服從徵調。魏晉南北時手工業者地伴和佃客類似。唐有“蕃匠”,宋有“當行”。元將征服所獲得的工匠編為匠戶,部分歸政府、軍隊,稱系官匠戶;部分賞賜諸王貴戚。明有軍、民、匠三種戶籍。匠戶服役分輪班匠、住坐匠、存留匠三形式。嘉靖四十年對輪班匠實行輸銀代役辦法,但匠籍不變。清順治二年廢除匠籍,從此手工業者得到身份自由。


商:商人貌似在中國古代地位最為低賤。中國古代人認為商人個個都是見利忘義投機取巧之人。直到明朝沈萬三時期商人地位才略有改善。不過沈萬三也是典型的和皇帝炫富被幹掉了。古代大商人豪商基本都是世家大族的附屬品。明朝開始商人才開始獨立出來。

所以,古代皇帝的根本就是士和農。工都是世代傳承的匠戶。屬於官家的奴隸。富商就更不用說了,在皇家眼裡就是待宰的肥豬。農民才是為公家貢獻糧食的根本。富商在古代根本沒有和農民相等的地位。

感謝閱讀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重農抑商”始終伴隨著封建王朝。

“士農工商”的地位也恰恰說明了這一地位。

為什麼呢?

因為生產力的限制。

古代沒有飛機大炮拖拉機,皇帝要吃飯,地主要吃飯,士兵要吃飯,所以糧食是一切的根本。

“重農抑商”這個政策最早是由魏國的李悝提出的,至到清朝,歷朝歷代都在使用這個政策。

封建王朝控制農民階級但也要維護農民階級,一邊吸血一邊養,才能長久。

若是人人以利去經商,那麼會誘惑更多的人去經商而不去務農。

這樣國庫空虛,饑荒遍行,當兵的沒糧誰去當?養不起軍隊,內憂出現,外患就來了。

當年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吳國,文種這個大功臣就提出了“滅吳九術”,其中有一術就是高價買吳國的糧食,人人都愛錢,當然賣了,最後導致了國庫空虛。

農業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又因為生產力限制,也沒有雜交水稻,沒有拖拉機,播種機,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務農,去心無旁騖的務農,才能更好的穩固政權,所以要重農抑商。


古戰爭與孫子兵法


此言差矣,古代中國是農耕為主的國家,農民一直是社會的最底層,是統治集團剝削的主要對像,農民只要有一口飯吃就不會造反,即使沒飯吃,哪怕能討口飯吃也不會造反。而商人不一樣,頭腦靈活、手上有錢,只要振臂一呼,金錢開路,立刻就可拉起一支隊伍,對統治集團形成威脅,所以才會受到統治集團的重點打擊。事實也證明,真正由農民作為頭領的起義基本沒有(我印象中好像只有陳勝、吳廣),大多是失落的皇室後代、現任官史、商人、舉人、秀才等,當然兵力肯定是農民,因為那時候中國絕大多數只有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