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厚葬是什麼規格?有多厚?

歷史公元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借題主的話,很厚。

從秦朝到清朝,也許只有北宋的皇帝推崇薄葬,其它朝代皇帝的葬禮那是要多厚有多厚,當然也有個例特地下旨薄葬,比如漢文帝。中國古代的厚葬之風也催生了一個產業鏈和無數受人推崇的文學,影視作品。


咱們就以秦漢唐三個朝代說明一下問題。

秦漢皇帝修一座墳就等於立一座山,壘土為陵。看看始皇帝陵和茂陵,光封土層就得花費數以萬計的人力物力。而且像封土層的高矮代表著等級,皇帝多高,諸侯多高,列侯多高都有規定。

而且不是光封土層就完事了,封土層有多少面積,就代表著地下的建築有多少面積。始皇帝直接把自己的墳墓修成微縮版的大秦,以水銀為江河。如此大的手筆讓後人驚歎。

再說陪葬品,實話說,光漢武帝身上那件金縷玉衣就是無價之寶。除此之外,據記載武帝陵內有金銀珠寶無數,還有其他各國國王送的禮品,比如康國國王送的玉匣,玉仗。武帝生前最喜歡的九匹戰馬也用玉復刻,並陪葬在墓中,史稱玉九逸。


說個直觀點的,滿城漢墓大家都熟吧,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葬,一個諸侯王,從他的墓葬裡發掘出金銀玉器四千餘件,各類銅燈十九件,最著名的就是長信宮燈了。總計各類文物一萬餘件,而劉勝只是個沒有實權的諸侯王。

說說唐墓,唐朝皇帝陵墓一般是開山為陵,以古代技術,開山的工程量那也是非常浩大的。更重要的是,秦漢唐皇帝陵墓一般是皇帝繼位就開始修,皇帝不死不能修好。像始皇帝陵,就修了三十多年,秦朝滅亡也沒徹底修好。


守仁讀仁


厚葬之風盛行,一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未知,人們死後會是人死如燈滅,還是去往何處。在這樣的疑問之下,人們自然要自我安慰,想當然的覺得人死亡會去另一個世界,既然去了另一個世界,那當然不能在另一個世界受苦受罪,該享的福還要享,該有的榮華富貴也要留給另一個世界。於是陪葬的陪葬,大修墳冢。

從漢朝以後,厚葬之風尤為普遍,不只是王公貴族,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推崇厚葬,這與當時的官員選拔制度是脫不開關係的,我們都會知道,在隋朝科舉制度出現之前,除了門閥世襲,國家以舉孝廉的制度選拔官員,既然要追求孝廉,那麼父母死了,自然少不了厚葬一番,家裡值錢的東西,全部給爹孃陪葬了,這不厚葬之風越來越盛行。





文化千尋


厚葬之風盛行,一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未知,人們死後會是人死如燈滅,還是去往何處。在這樣的疑問之下,人們自然要自我安慰,想當然的覺得人死亡會去另一個世界,既然去了另一個世界,那當然不能在另一個世界受苦受罪,該享的福還要享,該有的榮華富貴也要留給另一個世界。於是陪葬的陪葬,大修墳冢。

從漢朝以後,厚葬之風尤為普遍,不只是王公貴族,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推崇厚葬,這與當時的官員選拔制度是脫不開關係的,我們都會知道,在隋朝科舉制度出現之前,除了門閥世襲,國家以舉孝廉的制度選拔官員,既然要追求孝廉,那麼父母死了,自然少不了厚葬一番,家裡值錢的東西,全部給爹孃陪葬了,這不厚葬之風越來越盛行。


A曾仕強留聲機


厚葬源自入土為安和死者為大,加之封建迷信和死者地位財富的關係。厚,包括物質和精神上,金銀珠寶甚至活人的陪葬,要展示的是死者死後依然如生前一般富貴甚至更有勝之


凸翡xanto


這個厚葬的“厚”有兩個意思。1、是豐厚的陪葬,也就是說陪葬的服飾器物精美量多。其二就是關於墳塋的修建。這個厚指的就是深埋和築起高高的墳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