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在給康熙的奏摺上提到: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你怎麼看?

凝眸遠航的思緒


歷史上的姚啟聖可不是文弱書生,老炮兒一樣的他說出這番話毫不為奇。歷史上真實的姚啟聖可是個名副其實的暴躁老哥。

在當年熱播的《康熙王朝》裡,姚啟聖一副糟老頭子壞得很的模樣坑完康熙,坑施琅,著實是個謀定後動的老狐狸。但是這個形象是作者二月河強行賦予姚啟聖的臉譜。

按照《清史稿》列傳四十七記載:姚啟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人。少任俠自喜。明季為諸生。順治初,師定江南,遊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執土豪杖殺之,棄官歸。 郊行, 遇二卒掠女子,故與好語, 奪其刀殺之, 還女子其家。

短短百餘字,一個好任俠,報仇不隔夜,還頗有武力的書生形象躍然紙上。為報私仇投效清軍,為救女子奪刀殺人,種種件件為我們揭示了姚啟聖的真正身份——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在文治上姚啟聖默默無名,發跡全靠行伍

雖然在康熙二年,姚啟聖就在八旗鄉試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但後來他因為擅自開了海禁,跟葡萄牙人做生意,被廣東總督彈劾,被判死罪。遇上大赦,他才撿回了一條命。

等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亂的時候,耿精忠攻打浙江,連取溫州、台州、處州數城。出獄在家做生意的姚啟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他跟自己的兒子組織了數百人的團練,選擇了傑書這根大粗腿穩穩地抱住,並把自己做生意攢的數萬兩白銀全部捐做軍餉。因此姚啟聖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開始在軍伍間展露頭角。
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協同陳世凱等人,攻打石塘,將木城焚燬,陣斬眾多耿軍。之後又隨傑書征討耿精忠本部,逼近福建時,耿精忠投降了。可以說姚啟聖全憑軍功拿下了自己立身的政治資本。
戰後,大粗腿康親王傑書舉薦姚啟聖做了福建布政使,而姚啟聖也非常給力地將吳三桂麾下大獎號稱“小淮陰侯”的韓大任及其部卒3000人給勸降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收復漳州、泉州。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且自掏腰包養軍購馬、備置甲冑弓矢,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晉升福建總督。

姚啟聖人生最大賭局——投筆從戎開始進入收盤階段

康熙十七年,姚啟聖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二縣。鄭錦麾下大將劉國軒等進逼泉州。姚啟聖親率壯士出戰,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追擊收復長泰,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十月,姚啟聖進攻海澄,連戰連捷再敗劉國軒。
康熙十八年,劉國軒再攻長泰。姚啟聖大敗之,先後招降官吏400餘名、士兵14000餘人。康熙十九年,姚啟聖與賚塔、趙得壽和黃大來等人分兵七路合擊,破敵19寨並另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楊彪等,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因攻克金、廈之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姚啟聖位極人臣。

縱觀姚啟聖其人的發跡史,不難看出,他血液裡流淌著的是實打實的暴力因子,信奉的是馬上取功名那一套,所以他說出:“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這種話也就毫不為奇了。


誩哥有話說


<strong>姚啟聖,在電視劇裡,頗有些匪氣,還特別的桀驁不馴,恨得康熙皇帝就差點要手刃其人,而在真實歷史中的姚總督,生平就頗有些傳奇,甚至充滿了江湖習氣,屬於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遊俠,能動手絕不動嘴。

順治初年,姚啟聖在通州因被豪強欺負,就投靠了清兵,後來被任命為代理的通州知州,隨後他就把欺負他的土豪抓了起來杖斃,然後居然就掛官而去,這種睚眥必報也令人歎絕。

順治16年,姚啟聖在郊外,看到2個清兵搶掠女子,就直接奪了清兵的刀殺了2個清兵,然後把女子送回家,之後他怕惹禍,就逃到了外地自家族人那裡隱居起來,直到康熙2年(1663年)中了舉人之後,再次擔任廣東香山知縣。

在擔任知縣的6年時間中,他的膽子也特別大,當時朝廷為了斷絕臺灣鄭氏政權的後援,全面進行海禁,但姚啟聖卻擅開海禁,對外大做生意,順便把前任知縣任內的財政虧空給彌補了回來,但這事兒畢竟違反朝廷政令,於是他被廣東總督盧興祖彈劾,並被判死罪,要不是遇上大赦天下,就死在牢裡了。

雖然此後姚啟聖在鄉間蟄伏多年,以做生意衛生,但一直緊盯著時局,希望再次復出。

到了1674年,康熙13年,機會終於來了,此時三藩造反,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呼應吳三桂,清廷派出康親王傑書進討,姚啟聖便帶著兒子姚儀招募數百名健壯青年參加了康親王的隊伍,並把自己多年積攢的幾萬兩拿出來充做軍費,傑書就委任他為諸暨代理縣官。

在戰爭中,姚啟聖和兒子多次立下戰功,並且還自費添置軍馬、盔甲和刀劍,這讓傑書對他非常賞識,也反覆向朝廷舉薦姚啟聖,姚啟聖的官職在戰爭中也越做越大。

一次臺灣的鄭經呼應三藩,派兵佔據了漳州、泉州,清兵前去征討,眼看清軍重兵壓境,吳三桂就派遣猛將韓大任從江西入福建,前去搭救,試圖和鄭經的軍隊會師,姚啟聖主動率軍前往,勸降了韓大任,並將其手下3000人馬編入自己的軍隊。

1678年,此時已經是福建總督的姚啟聖接連收復平和、漳平、長泰,把鄭經的軍隊趕進了海里。

眼看姚啟聖越戰越勇,康熙也是非常高興,將姚啟聖晉級為正一品,這在清朝的封疆大吏裡是非常罕見的。

此後,姚啟聖再次攻下金門、廈門,康熙則進封其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三藩平定之後,收復臺灣逐漸成為清政府的當務之急,此時姚啟聖上奏康熙,建議武力收復臺灣,也是站在現實的角度和多年的經驗,硬碰硬打下來的東西最實在,姚啟聖作為福建主官,他向清廷舉薦了施琅作為軍事主官,他在福建負責沿海居民的內遷後的安頓,幫助老百姓把日子過好,在施琅進軍臺灣的過程中,姚啟聖起到了重要的後勤保障工作,他還利用反間計使得鄭克爽和劉國軒互相猜疑,在政治和經濟上為施琅保駕護航,最後臺灣被收復,姚啟聖功勞還是很大的。


雲中史記


先不說姚啟聖這個絕世猛男,壞的很的糟老頭子。

就說假如當時統治臺灣的是荷蘭人而不是鄭氏,康熙大帝還能有勇氣和動力去“收復臺灣”嗎?

要知道,假如不是當年國姓爺鄭成功力排眾議、固執己見,做出前往臺灣尋求發展的決策併為之付出了艱辛努力,臺灣被荷蘭人已經收入囊中。再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待到姚啟聖、施琅、康熙們反應過來,怕不是黃花菜都已經涼涼了。

在這個前提之上,還會有姚啟聖的奏摺嗎?面對海上馬車伕荷蘭人,還敢於提“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這種說法嗎?

想想幾乎同期的雅克薩之戰後的《尼布楚條約》,康熙帝在領土方面那種寬容忍讓的覺悟。

再想想一以貫之的清朝中後期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對國土的漠然置之和樂天知命的心態。

再想想康熙收回臺灣後差一點把臺灣棄之不理甚至租給荷蘭人搞特區經營的未成功執行的思路。



想完後就會得出結論,談判也好,打仗也好,臺灣這塊土地是否“迴歸祖國懷抱”,對清朝統治者實在是一個偽命題。

人家關心的只是那座島嶼上有沒有反抗皇清的“中國人”,他們會不會以這座島嶼作為反攻的跳板,即使沒有力量反攻,那麼他們會不會施加給距離比較近的大陸東南海岸帶來一些不服王化的壞影響。

鄭經死後,面對金、廈陷落的既成事實,即位的小王爺鄭克塽也曾主動遞來橄欖枝,懇請對清王朝納貢稱臣,做一個小藩屬國。但康熙帝堅決不答應,原因只有一個,你是漢人,三藩削平之前,或許還有的商量,但正因為鬧三藩,我才發現你們漢人靠不住。這才是你們鄭氏家族的原罪。

至於對姚啟聖來說,“談判不如打仗來的實在”更加是偽命題了。

身為福建總督,假如姚啟聖領銜並主導談判,最終以談判的方式收回臺灣,那將是他獨攬的蓋世功勳,對此時已經是正一品大員、官拜兵部尚書的姚啟聖來說,康熙帝該怎麼給他加封還真是一件令康熙頭疼的事情,別看你入了旗籍,你不照樣也是漢人嘛!

結果呢,人家施琅大將軍利用姚啟聖教他的方式和所有前期的鋪墊,成功攻下澎湖並迫使鄭氏投降,而且第一時間向上奏報軍功,反被封侯。


你靠著戰爭發家的戰爭販子姚啟聖(姚啟聖的一部發家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呢?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倒“實實在在”的落了個一無所獲,鬱悶而死的結局。

施琅的所作所為,倒是驗證了打仗的實在,既報了與鄭氏的私仇,還私人佔據了臺灣大片田產,老施家的田租一直美美的收到日本人來了。

除了能給老姚家或老施家的未來帶來光明的錢途,給康熙皇帝腦袋上扣著的千古一帝的帽子擦的更閃亮,他們給兩岸生活著的人們究竟帶來過什麼精心準備的政策大禮包?強令遷往內陸的拆遷驚喜是否也能算一個?

那些言必稱“打仗實在”的仁人們,一定是忘記了甲午戰爭失敗的恥辱,忘記了丘逢甲們的血性。


想用戰爭方式解決一切紛爭、置同胞或異族生命於死地的勇者們,真該去親身體驗一下一戰二戰那種人命收割的真實戰場,而不是在家裡跟隨神劇的嗨點零星分泌腎上腺素。


歷來現實


說的非常中肯

我們看看姚啟聖為什麼給康熙的奏摺上說“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的背景是什麼。

歷史背景

康熙時期,是清朝的全盛時期,因為清朝初期,清朝對臺灣採取的政策一直是談判,但是談了好多年,一直沒有結果,主要是因為清朝政府沒有堅實的軍事實力進攻臺灣,到了康熙時期,對臺的策略改為招撫,也是進行議和談判,但是也是沒有結果。


終於事情迎來了曙光,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鄭經病亡,臺灣小朝廷發生政變,姚啟聖看準機會,認為此時正是進攻臺灣的好機會,於是他給康熙上奏摺提到“談判來的元不如打仗來的實在”。因為經過幾十年的談判,一直沒有談出結果,只能讓戰爭在解決。這樣的話,雖然會發生一些後遺症,但是對於統一來說卻是好的。

對於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的理解

終於在康熙接受了姚啟聖的建議,決定在臺灣小朝廷出現內訌之際,發兵臺灣,為中國統一寫上濃墨的一筆,也就是這次統一戰爭,直接將孤懸海外的臺灣正式納入了清政府的版圖。也就是這一次戰爭,讓臺灣不在孤獨。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也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在康熙時代,也是同樣的道理,經過長年累月的談判,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最終卻沒有任何結果,說以只有拿起槍桿子才能徹底的讓臺灣小朝廷放棄幻想。


史家之不絕唱


比如東南大海島的收復

如果談判,需要安置官員,需要給地方優惠政策,需要物力財力支援,還需要收買民心,調整意識。所花費的不比軍費戰費少。香港就是個例子。

如果開打,雷霆萬鈞,牛刀剁雞,鋪天蓋地的轟炸,大浪洶湧的登陸,漫山遍野的裝甲。外國敵對勢力絕對看的驚心動魄,我軍在攻打海島的同時,還和境外干涉勢力在海,空,天,金融,情報,資本,能源,國貿等領域反覆交手。我軍鍛鍊了隊伍,實驗了裝備,消耗了舊庫存,研發了新戰法新裝備,順手和外國高級僱傭軍,高級顧問切磋武藝。對島內軍政勢力以及官員,可以不進行安置,不起義,不投誠的就堅決消滅(數字化遠程打擊下,幾乎沒有機會投降)。戰前既做好戰後重建的準備,戰爭一結束,民生和基建物資登陸,安定民心,打擊破壞分子,軍隊轉入治安任務,保護民眾恢復生活,生產。重建海島,投資基建,刺激經濟,創造新增長點。

總體來說,談判會留下殘餘反動勢力。戰爭是革命性的洗禮,利遠遠大於弊。


維克多崔


的確,有時候武力解決非常簡單明瞭。乾淨利落。

但代價呢,有計算過嗎。有沒有想過,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古人曾有言,攻城掠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人類智慧最大的作用應該是造福生靈,不使生靈塗炭。

如果遇到麻煩或者頭疼的事,就只會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那只是有勇無謀的莽夫。

能把複雜的事情以和平的方式去解決,是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動力。


晴佛


農村學堂認為:這個奏摺是是收復臺灣過程中,姚啟聖給康熙帝上的奏摺。當時福建總督姚啟聖在福建禁海。延平王鄭經遞來和談文書,要求談判。作為福建總督姚啟聖覺得延平王鄭經沒有誠意。所以上奏康熙,談判來的遠不如打仗來的實在。當然也是有幾個原因考慮的。

一是姚啟聖對臺灣是非常瞭解,知道臺灣經濟不如大陸經濟。迀界禁海只是收復臺灣的第一步。

二是姚啟聖知道主張打仗來解決臺灣一定能得到康熙帝的同意,並且要延平王鄭經來大陸稱臣,只有通過打仗來才能讓延平王鄭經稱臣,進而收復臺灣。

三是姚啟聖明白,談判與打仗取得的結果不一樣。談判是站在同一平等地位取得的結果,而打仗是通過武力取得的結果。結果也不一樣。前者是一直存在的,並且將來可以不遵守朝庭政令。後者已經滅亡,而且名正言順朝庭管轄。性質不一樣。

四是姚啟聖明白,要想臺灣長治久安,必將通過打仗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才能去掉康熙帝一塊心病。讓臺灣永無後患之憂。

喜歡我的觀點,就關注農村學堂。







農村學堂


真實的歷史教訓就是宋朝。以後歷代不會不吸取宋滅亡的教訓。

​宋朝給人的一個基本的感覺就是文化繁榮,軍事不行的王朝。從一開就被遼吊打,然後是西夏,以後又是金,南宋是和蒙古死磕了五十多年。感覺就沒贏過,除了納幣就是稱兒皇帝,就這也沒逃脫了靖康恥以及以後的崖山之後。連帶著一提宋朝就是恥辱,只能拿清明上河圖和經濟文化發達聊以自慰。

關於這點大家都歸結於宋朝對武將的猜忌,以及由此形成的重文輕武政策,這點大家討論的都比較多了。這些優缺點,大宋一個朝代不會不清楚吧!但為什麼不去想辦法彌補。

如果從皇帝個人的出發點考慮這些,會發現宋朝是一個很自卑的王朝。從一開始的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就意味著宋朝不是戰場上拼殺出來的,是偷來的,是談來的。所以中國鴉片戰爭前就宋朝談了一堆合約,對比明朝崇禎吊死煤山都不敢輕啟談判一事。由此帶來終宋一朝從未有傾國一力死戰的雄心,總是以為可以談,但不知沒有戰場上東西做後盾,談判得到的只是虛幻,就這樣一步一步丟,丟到後來就到了崖山,就啥也不剩了。

再從陳橋兵變討論發現,這一系列的事情不是發生過去了就沒事了,閒言碎語中帶來宋朝以後幾代皇帝的疑神疑鬼,帶來皇帝的極端不自信。

​這一系列論點背後就是證據就是,北宋一朝賦稅十之六七用於養兵,剩下還有十之一二居然不時用於神問卦。可以看看宋朝的皇帝,居然有皇帝自稱神仙,如果一個皇帝這樣也罷,但終宋一朝多個皇帝均這樣,就不免有些顯得心虛之至。本來中國信鬼神就是實用主義,但做為治國大道,堂而皇之用於廟堂也就宋朝。而且,說來不免報應之說的警示,宋朝多個皇帝無兒子,不像其他朝代出現此類狀況,均是權臣、外戚、宦官的廢立皇帝引起的皇帝年齡太小引起的。最有名的就是八哥趙構,還有北宋第四個皇帝仁宗在位四十多年居然也是沒子嗣,這其中不免更讓疑神疑鬼。一些事情積累下來,趙宋一朝只有不問蒼生問鬼神。也就可以理解靖康恥時,軍國大事居然能相信撒豆成兵的神棍,就可以理解。

​說宋朝重文輕武,只是從結果說,其實宋朝是太重武了,對武將的猜忌太重。真是泛泛而談容易得出看似正確的理論,但離歷史真實差多了。

從本質上講,宋朝還是得國不正,造成立國之本不紮實。不是經過血雨腥風的鐵血戰場上得到的東西,終究是心虛。對掌控王朝之力不免不自信,帶來結果就是終宋一朝的憋屈。


沙中土大溪水


有實力的時候都主張打仗,沒實力的時候就主張談判了。


李二牙醫


大家心裡都明鏡似的,但沒人願意背武力統一,同胞相殘的罪過啊,有機會讓我來吧!為了祖國統一,民族大業,我願意遺臭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