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為什麼有些讀書人愁眉不展?

怪島


歷史書告訴我們,朱元璋是個苦哈哈出身的皇帝。

作為苦孩子出身,他從小吃不飽、穿不暖。苦難生長之中,還經常受到讀聖賢書的富家子弟的排擠、嘲諷。

面對讀書娃的鄙視,生於社會底層的朱元璋憤怒不平,欲與讀書人對罵,除了流傳千古問候人家十八代先人的罵法,對讀書人罵他小兒奴賤種胚的說辭,他幾乎是有口難辯。曾經很長的時間裡,朱元璋羞愧於出生在窮人家,恨自己爹媽不爭氣,沒給他營造一個大富大貴環境,整日裡活的低人一等,受氣受苦受累不說,還要被人在他稚嫩的心靈上狠狠插刀。這在他成長的人生裡安下了仇富和仇視讀書人的種子。

總有一天,老子要讓你們這些讀聖賢書的黃口小兒匍匐在我腳下顫抖,看我臉色做事,祈求我賞你們飯吃。

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和理想,朱元璋堅強不屈地活著。一直努力地放牛,放好地主家的牛。以求得到家主的賞識,打賞幾個銅子,攢起來,吃一頓文人們讚美的紅燒肉、麻婆豆腐,也算是體驗了一把讀書人才吃得起的佳餚。

吃一頓飽飯,是朱元璋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挑戰。而吃一頓讀書人讚美的美食,就幾乎是他一個時期裡的人生奢望。當他躺在山坡上,曬著陽光浴,聽著五臟六腑奏出的飢餓奏鳴曲,就更堅定了他對衣食無憂讀書人的憤怒。

不甘於命運平庸的朱元璋知道,放牛隻能勉強不捱餓,避免餓死的辦法只有推翻滿口之乎者也,罔顧人民死活的元朝政府,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天天“二兩牛肉一壺酒,老婆孩子熱炕頭”。

意識到這一點後,已是孤家寡人的朱元璋拍拍屁股走上了一波三折的反元起義生涯。如你所知的那樣,靠著一張鞋拔子臉的特異容貌,朱元璋在起義隊伍裡顯的與眾不同。很快與各路反元頭領打成一片,得到賞識,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直至建立歷史上威名赫赫的大明王朝,再次統一了中國。

做為一國之君,打下江山的朱元璋曾十分倚重一個謀臣劉伯溫,這個被譽為知道前後五百年的軍師,是朱元璋的福將,也是他的心頭禍。朱元璋靠著劉伯溫的諸多良計贏得了與張士誠、元朝的勝利,建立了大明。為了鞏固皇權,他玩起了卸磨殺驢的遊戲,殺死了一些功臣,自然就引起一些讀書人私下裡罵他忘恩負義。

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打小就痛恨讀書人嘴上仁義道德,背地裡齷蹉小人的偽君子做派。做了國君,他開始了對當初立下誓言的執行工作,招天下有才之士,為我所用。偏偏當時的一些讀書人骨頭很硬,自詡有才,不聽皇命,擅議朝綱,令朱元璋大為惱怒。他的觀點粗俗且無理,聖賢雲,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既然你不想為我所用,難道是想給反對我的人用?既如此,殺了擺!刀鋒過處,人頭滾滾。

另一個,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看不慣一些讀書人,老是用古之聖賢的治國語錄給他洗腦,對儒家的那套仁義道德,施政愛民之說,朱元璋是聽的夠夠了,他不想聽,也不想現學現用,他想的是,老子要按老子的辦法幹。

你們這些讀書人既然輕視我,不聽老子的話,那就怪不得我了。當天下讀書人非議他越多,就更刺激了他兒時對讀書人的記憶仇恨,所以在世界我最大時,朱元璋看到朝堂裡的讀書人,一時興起就要殺幾個來解恨。


樂羊子說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祖父朱初一,看名字好象他們是數學世家。其實元朝規定:凡不讀書不當官者一律按數字命名。命名方式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按出生日期定名。

朱元璋小時侯家裡很窮,父母死的時侯,連棺材都買不起,就著幾件破衣,草草葬在一個亂崗地裡。他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後在好友的引薦下當兵吃糧。

好在朱元璋懂得發奮圖強,一路過關斬將做成了一方諸侯。要想進一步問鼎天下必須依賴有文化的讀書人,這個時侯,朱元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凡是遇到書生文人重金相求,虛位以待。把些知識分子的熱情都調動起來了,爭先恐後地為他服務。難得包括宋廉、方孝儒等大學問家都說他一個“好"字。

文士出謀劃策,武將效命沙場,短時間內朱元璋就登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令孔子後人前來朝拜,孔子後人初稱病不朝,朱元璋惱怒,派人再催,孔子後人才來朝見。出於自卑和打壓讀書人心理,朱元璋只給其供養經費,並不給其官職。

給元朝修史書的官員被抓,朱元璋把他們當作俘虜對待,派他們幹不想幹的活。在朝堂之上,公開貶損讀書人,彷彿讀書人跟他有仇似的。朱元璋最忌諱文臣奏摺和談話中有“作則"(與作賊諧音,因其窮時偷過牛、豌豆等)、“生”(與僧諧音,因其當過和尚),凡有此字眼者,疑為文人暗含譏諷,朱元璋懷恨在心侍機報復。

有一件事最讓起草聖旨的大臣為難,每次寫完請朱元璋過目,他總是嫌大臣們故弄玄虛,高深莫測,情急之下親自口授聖旨,由大臣秉筆發送。

有一次沿海有倭寇來犯,地方官請示該怎麼辦?朱元璋是這樣下的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Yue),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你看這大臣當的,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白讀了聖賢書,這聖旨寫的太沒水平了。

可能朱元璋骨子裡反對把文章做得深奧,他的兒子也繼承了他的衣缽,估計朱棣寫聖旨的文臣也不好當。且看他擬定的一篇聖旨,通篇大白話,真要令人不可思議:

奉天承運皇帝、制(yue),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裡,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近磨道。唯有必裡阿卜束,自俺父皇高祖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有了俺繼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兒子結束,不忘俺太祖髙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來京朝貢,十分至誠。俺見這好意思,就將必裡千戶所升起作衛。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誥裡面寫得仔細回去,升他做明威將軍,必裡衛指揮僉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者,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勿怠。

永樂元年五月初五日,上鈴敕命之寶。

再看巜李朝實錄》朱棣的一道聖旨:

去年兒這裡進將去的女子每,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只看爾國王敬心重的上頭,封妃的封妃,封美人的封美人,封昭容的封昭容,都封了也。

由此可見,讀書人在朱家視若草介,又不敢說,更不敢笑,真正折煞一個個學富五車的才子們。奈何!奈何!

(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








生態漁農石峰


關於問題中的朱元璋當上皇帝,為什麼讀書人會愁眉不展?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朱元璋的出身,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放牛娃,又做過和尚,最後還是小時候的夥伴湯和給他的一封信,想讓他加入起義軍,連年戰爭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朱元璋,選擇了還俗投奔起義軍郭子興。




郭子興呢看朱元璋高大魁梧,憨厚忠實,就讓他做了自己的親兵也就是保鏢! 就是這個時候,他逐步在親兵中樹立起了威信,郭子興也看中朱元璋的品行和人格,為了讓他更加忠於自己,便將養女馬秀英嫁給他,可以說馬皇后對朱元璋以後的大業是支柱般的存在!

正是因為成事之前的朱元璋 大字不識,不懂詩詞,毫無墨水可言,甚至密報都需要下人讀給他聽,所以他心裡存在一種自卑感,古往今來,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像他這樣的出身環境,這也造成了他心裡有了一堵牆,畢竟在元朝廷和支持元朝的讀書人中都大放厥詞,在字裡行間,羞辱他是農民 說他造反,說他做過和尚,說他偷雞摸狗,說他乞討要飯。

好在後來的朱元璋有了一位老師,那就是李善長,教他讀書認字,識字後的朱元璋更是害怕讀書人,總會覺得書生在詞語中有涵蓋羞辱他的意思。

比如奏摺裡面的“作則”近乎作賊,生又像僧,發 又似乎說他曾經是光頭沒有頭髮!

想多的朱元璋,對讀書人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治國離不開讀書人,恨又感覺有些讀書人表面忠心耿耿,聽著文章又極為逆耳!

所以這就是讓讀書人愁眉不展的主要原因,因為文中一個字讓朱皇帝產生聯想,那麼這個讀書人基本是要掉腦袋的! 所以不管文武大臣還是百官密報都為了避免一些字而費盡心機!

謝謝大家閱讀,若有指教請評論,細探之……


聽風扶夢


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還是提問者的個人看法,我表示懷疑,不考慮其他,我們就事論事,我來談幾點看法,為什麼說朱元璋時期讀書人都愁眉苦眼?

首先要明白讀書人讀書是為了什麼,什麼是讀書人,不是修地球的老農民,不是斤斤計較的富商人,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平頭老百姓,那麼他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為了不落了自家名聲,為了出人頭地,為了為民服務,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了貪圖享樂,就是能讀書,讀過書,絕大部分想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不管是為了權勢,地位,金錢,反正就是想被朝廷任用能做官的那些人,對吧。

然後你要明白,什麼樣的人才會讀書,這也不是那些普通老百姓能做的事,古時候想要讀書,首先你的家境還不錯,最次也得是村裡邊的一個小地主,沒錢你是玩不起讀書這趟生意的,它需要金錢上的支持,沒錢,不談上不起學堂,你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書籍都解決不了。還要去參加鄉試,院試,殿試,這些都需要盤纏,都需要路費的,可能鄉里面有人幫你,但畢竟是少數。那麼讀書人基本上都是那些有錢或有權的地主,士族,世家大族,名門望族,功勳大家,對吧!

父母因官員貪汙腐敗活活餓死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對待當官的人呢,朱元璋是從一個乞丐一步一步又一步,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無比強大的敵人,經歷千辛萬苦才登上皇位的開國皇帝,他自己吃遍了人間苦澀,看透世間百態,見過了太多貪官汙吏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他自家沒地,父母每天辛苦勞作,最後竟然給活活餓死了,家裡面餓的人哥哥姐姐更是不知幾多,他是老八,你聽說過他的七個哥哥姐姐了麼,死的都差不多。所以他特別仇恨官員貪汙腐敗,有一個殺一個,有一窩宰一窩,有一群屠一群,有史書記載,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明朝官員平均每年死三分之一,今天早上出門去,晚上都不知道能不能安全回來,官員之間都人心惶惶,生怕什麼時候就被幹掉了。



官員俸祿少的可憐

但是,朱元璋時期,他給官員的俸祿又很低,俸祿完全不夠一家老小正常的花銷,史書記載,檢察院御史老大哥劉伯溫全家就經常入不敷出,又不貪汙受賄,最終被迫變賣自己的字畫來換取些糧食,日用品。可見當時當官的日子並不好過啊,吃不飽睡不暖,還時刻擔心自己的腦袋不在脖子上了。

有功之臣得殺容易受牽連

朱元璋時期,為了給自己的軟弱的兒子掃清道路,大殺有功之臣,沾點親帶點顧,那就一個字,殺,沒啥話說的,誰都不知道自己啥時候死,早上整整齊齊出門,晚上能不能回來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朝廷做官,不可能和任何人都沒有關係,誰知道什麼時候受誰的牽連,就這樣完蛋了。

總得來說,在朱元璋時期的讀書人,不好做啊,想當官,既不能貪汙,否則死,家裡面也跟著完蛋,老老實實做官,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受誰的牽連,完犢子了,老朱殺人從來不手軟,一殺一片。


乾淨利落


朱元璋是貧農出身,自小就看慣了一些讀了書的地主欺壓百姓的情況,父母都是在這種壓迫下去世的,因此,朱元璋自小就對讀書成為壓迫階級的人很反感,對一些讀了書就紙上談兵的人也很厭惡。

朱元璋是很有大局觀的,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草莽英雄,他們和朱元璋都是一條心,也都是對讀書人沒有好感。不過朱元璋打天下時對讀書人還是很敬重的,每次打下城池都要親自拜謁當地德高望重的學者和士紳,以此來7收取讀書人的心幫助他打天下。

但是,當他成為了皇帝后,對讀書人的態度可謂是180度大轉彎了。他骨子裡對讀書人的反感表現的一覽無餘,經常是對一些大事小事就上摺子的大臣橫挑鼻子豎挑眼,想方設法的為難他們,有很多人都是因為摺子而丟了腦袋。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總以為讀書人是在故意諷刺他,因此文學大家們也都不敢對他拍馬屁,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惱了他。

另外,朱元璋對於貪官汙吏是非常厭惡的,可謂是見一個殺一個,因此天下讀書人都心寒,甚至於害怕通過考試進入官場而被殺掉。因此,朱元璋對於讀書人是非常苛刻的,當時讀書人的日子很不好過。


紅塵入世亦不閒


那要從老朱的出生談起了,老朱家幾代都是貧農,種田為主,幾乎沒有怎麼讀過書。而當時能夠讀書的,基本上就是豪強地主。在當時人命是最不值錢的,最重要的是能夠活下去。自小對那些只知道欺詐百姓的豪強自然厭惡,尤其是他的父親朱世珍,母親等家人都是在這種壓迫下去世,更加使其痛恨所謂的讀書人。

而老朱打天下靠的是武力,靠的是農民起義,而要打倒的也是一些所謂的讀書人,也就是豪強地主(再次強調一下,在當時讀書基本上就是豪強地主壟斷的,所以二者幾乎相等)。那讀書人能開心嗎?

最後,老朱登基後,但老朱畢竟是沒文化的人,基層讀書人自然怕自己不受重用,而起用那些農民武將之類的人,這樣自己寒窗幾十載的努力豈不白廢,而且失去了光宗耀祖的機會。

而對於那些上層讀書人,自然看不起老朱,不願與老朱為伍,但他們怕老朱啟用他們,他們若不從,只有一死了。


追風箏的乖乖


讀書人,十足的浪漫主義者。滿口的仁義道德,實際上憋了一肚子壞水,為了自己幻想的世界不顧實際情況任意攀咬。說白了,讀書人就是空想者。

再說回朱元璋,我一直覺得這傢伙就是個奇人。我一個要飯的做到皇上,真了不起。他自然是不信書生說的那些學說。讀書人一看你不聽我的,反正筆桿子在我手裡,我就抹黑你吧。

還有一個問題是,官員幾乎都是讀書人,而朱元璋對官員又太狠,你得罪官員就相當於得罪天下士子,所以朱元璋的名聲不是很好。


史娛善終


這跟朱元璋的出身有實際關係,朱元璋出身貧苦,沒有什麼文化,最開始的時候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而且在朱元璋小時候沒少受過這些所謂的讀書人的欺負。所以在朱元璋成事之後對於天下的讀書人肯定是沒什麼好感,這些讀書人也明白,一介莽夫當政,肯定是要收拾這些讀書人的


7mr魂瑩索繞


想以讀書做官論的人來說,在哪個朝代是比較清廉 純潔甚至苛刻,對哪些想做官的人想要又怕,至於後來愁眉不展😇


蠍子79188


朱元璋本是窮苦人家出身,出身平凡,不通文墨。加上他自己成為皇帝后,本身就膨脹了。瞧不起別人,覺得自己很牛逼。所以對文人墨客看不起,還大興文字獄。迫害了好多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