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

潤楊的紅樓筆記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兒。

1924年,溥儀十八歲,剛剛與婉容成婚,這是溥儀在皇宮居住的最後一個年頭。

按歷史說,這個時期的清朝已經不在了,因為自溥儀7歲時就由隆裕太后代簽了《退位詔書》。但是一個7歲的小孩哪裡能體會到這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朝代更迭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善待前朝王族。當然,這必須建立在是主動退位的基礎上,溥儀自然也享受了這個待遇。所以他雖退位十幾年,但一直都可生活在皇宮。十一年間,他未必清楚認識自己那獨特的身份,因為早已無朝可上,無折可批。這也直接導致了領事太監和宮女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誘惑溥儀,甚至讓他早早就陽了痿。

1922年,溥儀在大婚之夜,還在想:“我成年了,如果不是不是革命,我早就該親政了……我要恢復我的祖業!”

年齡大一些後,總歸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總歸要認識到自己的血統賦予自己的責任。他是“君”,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君”,但現在不是了。哪個少年不曾夢想仗劍天涯?奈何兜裡缺錢才回家。

他想復辟,想有一番作為,不巧的是馮玉祥這時候跟來了。

1924年10月,馮玉祥讓手下鹿鍾麟帶人去故宮與溥儀談判,扔下一紙《清室優撫條例》,讓溥儀簽署,其中有一條是“即日移出官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

在民主革命的參與者看來,故宮是封建社會殘餘,是封建王權的象徵,但在溥儀看來,這是家。這明擺著是來砸場子的,闖我家門不說,還讓我搬鋪蓋走人?

溥儀大聲回答道“不籤”

鹿鍾麟手下只有二十多號兄弟,不夠強攻,所以只能智取。鹿鍾麟騙溥儀說“你有三個小時時間搬家,如果不照辦,景忠山的大炮就會對準皇宮開火”。溥儀不知虛實,但對革命軍多少有些心虛,所以匆匆搬出故宮。

眾所周知,在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皇宮就成了對外開放的參觀景點。

這影響就不一般了。

在清朝入關後,曾經對百姓進行過思想壓迫,奴化教育,心中對清政府的恐懼一直都在。但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間接促成故宮對外開放,這就改變了百姓的潛意識。

或許也就是從故宮對外開放這一天開始,才讓普通百姓認識到了什麼叫“民主”。天下再也不是皇帝的天下,他的家,我買票就能看。

甚至,連皇帝回家看看,也得買票。

這個封建王權的象徵一旦失去了那層神秘性,那他在民眾心中就再也沒有往日的崇高。或可說,從這天開始,即便溥儀復辟成功,百姓心中也再不會如以前一樣順從。

所以馮玉祥此舉,對革命來說,應該是大功一件。


梁宇航


1911年,大清皇帝溥儀退位,根據《皇室優待條例》規定,暫時居住在紫禁城,稍後移居頤和園。可溥儀住在紫禁城一直沒走,1924年,北京政變發生,馮玉祥領軍佔據北京,囚禁了賄選大總統曹錕,把溥儀驅逐出了紫禁城。馮玉祥驅逐溥儀在當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現在來看也是對的。(馮玉祥像)

溥儀退位後的待遇和復辟。

我們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發後,民國政府給溥儀皇室的優待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溥儀的日子過得還是蠻滋潤的,在紫禁城內弄了個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裝。

1917年,張勳復辟了12天,轟然倒臺。1922年,溥儀大婚,北京的警察護衛為其護衛,儼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張作霖、吳佩孚等都贈送了厚禮,這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可是不小,滿清遺風猶在。(溥儀像)

馮玉祥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

1917年,打擊張勳復辟時,馮玉祥是旅長,他當時就主張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段祺瑞卻不予批准,認為馮玉祥是胡鬧。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吳佩孚的部隊和張作霖的部隊在山海關大戰,馮玉祥前往前線的途中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並監禁了大總統曹錕,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吳佩孚的職務並且停戰。(鹿鍾麟像)

曹錕被監禁後,清朝皇室的遺老遺少以及保皇黨四處造謠,宣揚溥儀即將復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這促使馮玉祥下決心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馮玉祥召集北京衛戍部隊司令鹿鍾麟和北京警察總監張壁,指示他們和臨時內閣商量,儘快制定新的皇室優待條例,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內閣總理黃郛緊急召開臨時內閣會議,重新審定了條例:

一、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五十萬元,另撥兩百萬元設立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可自由選擇住居。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斷絕溥儀等人復辟的後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鴻藻的兒子)陪同鹿鍾麟(清朝大臣鹿傳霖的兒子)來到紫禁城。為了更快的驅逐溥儀,鹿鍾麟派部隊繳械了原來駐紮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護部隊,把紫禁城的電線也切斷了,把大炮架設在景山,瞄準紫禁城。

清室總管內務府大臣紹英和鹿鍾麟交涉,鹿鍾麟出示了新的國務院公文——新的清室優待條例,要求溥儀簽字,並且限期3個小時搬出紫禁城。溥儀急了,連續開了兩次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先將一切物品保管起來,溥儀必須在11月5日當天離開紫禁城。當時宮內有太監470人,宮女100多人,溥儀命人每個太監發銀元10塊,宮女每人8元的遣散費用。

溥儀決定暫時遷移到得勝橋的醇王府,由鹿鍾麟、張壁、李煜瀛等護送到地點。下車後,

鹿鍾麟問道:“溥先生,你今後是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溥儀答道:“我願意從今天起就當個平民。”鹿笑著說:“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溥儀出宮後的交接和各界反響

一、紫禁城交接。根據新的優待條例,溥儀已經不是黃帝,傳國玉璽是要上交的,鹿鍾麟護送傳國玉璽轉交給國務院保管,並且組成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紫禁城的歷史文物進行清點造冊,防止遺失和損毀。由鹿鍾麟負責紫禁城的警衛工作,撤走後交由內務部負責。

1924年11月8日,馮玉祥以攝政內閣國務院的名義,通電全國說明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理由。(孫中山照)

二、贊同的聲音。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掛滿了民國的國旗,以表示慶祝。全國各界人士紛紛表示贊同,孫中山更是致電馮玉祥,大加讚揚馮玉祥的這一政治舉動。(段祺瑞照片)

三、反對聲音。清朝的遺老遺少紛紛反對,段祺瑞也致電馮玉祥,贊同北京政變的做法,唯獨對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馮玉祥馬上致電段祺瑞:

“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後話。

1959年,溥儀被特赦回到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時遇到了鹿鍾麟,並要求合影留念,他說還是做一個平民踏實。(鹿鍾麟、溥儀、熊秉坤合影)


穿越再現彼岸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我們先來看看馮玉祥當時的政治地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進行到尾聲階段,直系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當時合法大總統曹錕,佔據首都北京,全面投靠奉系張作霖。也就是說,馮玉祥的政治地位名不正言不順,連個自封總統的名頭都沒有。

當年11月,馮玉祥強行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從法理上講嚴重的說不過去。1911年清帝退位時,袁世凱與清朝皇室達成了協議,允許溥義在紫禁城成立小朝廷,民國政府不得干涉其內務,每年民國政府向紫禁城提供400萬輛白銀的花哨。民國曆屆政府袁世凱、黎元洪、段其瑞都認真履行了協議。


馮玉祥在將溥儀趕出故宮的過程中手段野蠻,甚至卑劣。首先馮玉祥架起大炮對準紫禁城,揚言限定溥儀兩個小時內離宮,否則要將紫禁城夷為平地。隨後命大將鹿鍾麟率軍強行進入皇宮,在刀槍的威逼下,強行將溥儀解押出宮。

令人不齒的是,馮玉祥此舉並非所宣揚的正義行為,而是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馮玉祥所部軍閥,發跡於貧瘠之地,所部缺吃少穿,槍彈奇缺,自從進入北京城之後,所受相助廖廖,自然看上了紫禁城這塊肥肉。據民國要人曹汝霖回憶錄:自從趕走溥儀之後,進出故宮的大卡車日夜不斷,所載出宮物品不計其數。據說有一個故事:馮玉祥所部將領鹿鍾麟、張壁進入紫禁城大殿後,鹿看中了一個很大的翡翠西瓜,於是將軍帽蓋在西瓜上,臨走時,張故意提醒道:可別忘了拿走軍帽約!於是鹿連帽帶瓜抱出皇宮。孫殿英盜挖慈禧墓為千夫所指,馮將軍如此“文明”的手段自然不為人所罵。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究竟造成多大的政治後果,除了顫覆國際上對中國所僅有一點文明進步的看法外,就是將溥儀直接送到了日本人手中,成了日本侵略中國佔據東北三省的道具。

🔴創建於重慶較場口.日月光中心肯德基快餐店


張飛腦殼全世界亂飛


1924年的北京政變,馮玉祥將將遜清皇帝溥儀從北京的紫禁城中掃地出門,算是徹底的終結了清朝的歷史。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舉動,一直以來都是遭人詬病的。而所詬病的點,無非就是兩點,其一就是馮玉祥沒有契約精神,其二就是將溥儀送到了日本人手中。


馮玉祥沒有契約精神,這個倒也沒錯。當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白紙黑字的規定了民國政府每年撥款400萬供溥儀在紫禁城吃喝玩樂,而且保留了溥儀的帝號,讓溥儀得以繼續在紫禁城當他的皇帝,同時民國政府以外國元首的規格對待溥儀。但是北京政變之後,馮玉祥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例》,廢除了溥儀的一切特權,並將其趕出了北京城。

馮玉祥一手將溥儀推向日本人之手,這個也沒錯。本來溥儀待在紫禁城,時刻處在民國政府的控制之中。但是溥儀在離開紫禁城之後,前往了天津,和日本人接觸,最終淪為日本人的傀儡,成為了偽滿洲國的皇帝。

馮玉祥在驅逐溥儀一事上,確實暴露了馮玉祥其人的品性不太讓人稱道。如果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說,馮玉祥驅逐溥儀也許是出於私心,但是在客觀上,卻是一個推動歷史進步的舉動。

清朝已經滅亡,但是在中華民國的首都,卻還有清朝的末代皇帝依舊保留著帝號生活在紫禁城,而且民國政府還得以外國元首的規格接待他。豈不是在中華民國的都城之內,還存在著一個國中之國?只要溥儀一日住在紫禁城,就相當於封建帝制依舊存在。甚至在很多百姓心中,還依舊把溥儀當作皇帝,不少人還企圖利用溥儀這個皇帝的名號進行復闢。


至於說馮玉祥把溥儀推向日本人,這個倒是真的。但是,日本人侵略中華之心已經是昭然若揭,溥儀只是個幌子而已,難道溥儀在紫禁城,日本人就不會侵略中國了嗎?一個傀儡而已,沒有那麼重要,愛新覺羅家族那麼多後裔,實在不行隨便找個人當傀儡都行。

所以說,馮玉祥驅逐溥儀雖然有負面影響,但是沒有想象中的嚴重。可是驅逐溥儀,確確實實讓皇帝這個職業消失在中國歷史上。


小鎮月明


在談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前,我們有必要先談談《清室優待條件》的歷史意義。



《清室優待條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力量以及清王室之間協商互相妥協的結果。《清室優待條件》挑重點有以下幾條: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雖說該條件給新興的國民政府造成了負擔,並且有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它有著重大的作用:1.國民政府繼承了清王朝的疆域以及統治地位,除漢地十八省外,包括蒙古、新疆、西藏、東北在名義上均歸國民政府統治,維護了祖國的統一。2.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政權的過渡以及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種不流血的革命,在歷史上乃至世界上,算是一個奇蹟,避免了生靈塗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馮玉祥做錯了,但他又做對了。



錯在:

1.違約,《清室優待條例》是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的,或多或少馮玉祥的做法失去了人心,尤其是清朝的遺老遺少,以及外國人都對此表示抗議。段祺瑞也對此表示譴責。

2.給了別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機。從此溥儀死心塌地和國民政府為敵,溥儀和日本人走到了一起,這也是偽滿洲國能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給中國的抗戰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對在:

1.其實是清室違約在先,在張勳的支持下,搞了復辟,自掘墳墓。張勳復辟給國民政府提了個醒,清室存在於紫禁城中,就永遠存在一個威脅,給新生的政府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所以馮玉祥驅逐溥儀,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遏制了復辟的思潮,民主共和更深入人心。

2.對於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不管有沒有驅逐溥儀,溥儀終會和中國的敵對勢力攪到一起。只要溥儀復辟的心思不死,他一定會被日本人利用,只是早晚得問題,因為最終北平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溥儀一定會被利用。

3.對於復辟皇帝的處理,馮玉祥做了國民政府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驅逐溥儀已經算是仁慈的,亡國君主要麼夾著尾巴,要麼復辟後被處死,避免留下後患,事實也證明了後面溥儀的不安分,當然這也不能怪溥儀,亡國君主想要復國,也算人之常情。



所以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應當冷靜分析,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追風202592852



是對的。馮玉祥此舉雖然破壞了革命黨和袁世凱共同遵守的《清室優待條例》,但是這個優待條例本身就是不倫不類的產物,已經是共和國了,紫禁城內還有個皇帝,實在多此一舉。

在當時情況下,民族民主思想風起雲湧,清朝皇帝不退主動皇位,一旦把革命人士逼急了,明朝皇室和崇禎皇帝就是下場,將死無葬身之地。



清末誤我中華一百多年,固步自封。人家日本明治維新幾十年後就能大敗清朝,六七十年後就能造出飛機大炮和航空母艦來侵略中國。而我們呢?NND,到抗戰爆發的時候還沒有一家像樣的兵工廠。

為什麼差距這麼大?都是清末錯過了近代化發展機遇。這樣的清朝皇室有什麼好優待的?能活命下來應該謝天謝地了。



民國軍閥我最佩服兩個人,一個就是馮玉祥。馮將軍眼裡只有祖國和人民,誰反對祖國和人民他就反對誰,誰為人民服務他就擁護誰。

另一個就是張學良,張學良眼裡只有國家,在關鍵時刻都能服從大局,舍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為人民。


坐看東南了


按照1911年清廷與南方革命黨政權達成的協議,清帝溥儀在退位之後,滿清皇室可以繼續生活在紫禁城裡面,不過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劃歸民國政府。不僅如此,清帝的尊號可以繼續保留,民國政府每年還要提供給清朝皇室每年四百萬兩的經費。

進入民國之後,民國中央政府像走馬燈一樣來回更換,每一次更換都會涉及到整個政府的財政體系,因而民國的財政狀況並不穩定,所以民國政府答應的每年四百萬兩經費並不能得到有效保證。

溥儀作為退位皇帝繼續待在皇宮裡面,給了復辟派很多想象,認為只要加以努力就可以扶持溥儀重新登基。因此才有了丁巳年的張勳復辟。

以上就是馮玉祥在1924年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的大背景。

1924年,馮玉祥乘其掌握北京局勢的機會發動了政變,趕走了溥儀皇帝,溥儀及其眷屬甚至還沒有來得及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就不得不離開紫禁城。

溥儀離開紫禁城之後,社會輿論上出現了一種批評民國政府失信的論調,這就更加加深了民國政府的危機。

除此之外,溥儀離宮之後對民國恨之入骨,因而接受了日本人的誘降,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潛入中國東北,其後發生的歷史大家也就都熟悉了。

所以馮玉祥趕走溥儀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從結果來看也是存在負面影響的。


青年史學家


誠邀,如題。萬事有利也有弊,要說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小編以為可以對比一下這件事情產生的利弊就知道了。

不過話說回來,馮玉祥為什麼非要將溥儀趕出皇宮呢?
實際上辛亥革命是一場很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不但沒有幹掉滿清皇室,為了得到名義上的革命,資產階級還與清朝簽訂了《關於清帝優待條件》以交換溥儀和隆裕太后的退位詔書。協議規定,民國保證“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按理說這個條件很優厚了,大清皇室啥威脅都不用管,直接老老實實享福就好。但是滿清遺老遺少不甘心,在張勳武力支持下發動了宣統復辟。這就讓支持民國的人不高興了,溥儀不安分,那就把把溥儀從紫禁城裡面趕出去,把他復辟的辮子給剪斷。馮玉祥就是基於此以及優待條件第三條,才下令趕走了溥儀。

扯遠了,言歸正傳說說溥儀出宮的利弊吧。

溥儀出宮的好處其實前面已經提過了,雖然溥儀已經退位,但是其大清皇帝的身份還是有著巨大的號召力,溥儀在宮裡呆一天,遺老遺少和忠臣孝子就會多一天期盼大清復辟,這對於民國是極為不利的。

那麼溥儀出宮有什麼弊端嗎?

一些朋友可能已經想到了,溥儀出宮過後,民國對其的看管鬆懈了很多,直接導致溥儀在日本人的慫恿下逃離天津來到東北,以皇帝的名義建立偽滿洲國,幫助日本帝國主義毒害數千萬東三省同胞。

那麼問題來了,您認為馮玉祥趕溥儀出宮,是對是錯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溥儀被逼著退位的時候還只有幾歲而已,但是根據皇室的優待條例,當時並沒有直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而是讓他繼續在那裡居住,但是好日子不長啊,馮玉祥就是不信那些什麼條例,發動政變之後更是容不下這個前朝的皇帝,直接把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那麼很多人就問,馮玉祥這樣的做到底是喪盡天良還是就應該這麼做呢?




其實當初馮玉祥把溥儀趕走也是出於無奈之舉,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子的,當時的張作霖和吳佩孚為了底盤和勢力開啟了第二次直奉大戰,而當時馮玉祥臉子野心就直接去了北京把總統府給包圍了,還監禁了大總統曹錕,無奈之下吳佩孚被解除職務,並且進入了停戰狀態由此看來,馮玉祥似乎成為了這場戰爭的主導者,而撈到的便宜似乎也是最多的。



在大總統被監禁之後,很多人就以為是溥儀搞事情,就以為溥儀又想重新奪回自己的皇位,一傳十十傳百,事情就越來越變得離譜,搞得當時發動政變的馮玉祥都感覺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一急之下馮玉祥只好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才慢慢的穩定住了局勢,後來溥儀也搬出了紫禁城,並且以一種合適的理由通電全國,而當時的還有很多人給馮玉祥發來賀電,表示馮玉祥這樣做是對的,而當時的人們更加高興的不行,這個清末的種子都不在紫禁城了,復辟也就不在可能了。



當然也有反對的人,就是那些清朝皇室的人,當然這些人說話已經不頂用了,因為對於這些皇室的人來說,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就一味這最後復辟的可能性都沒有了,原本以為溥儀會因為這一次而好好做一個普通老百姓,但是在關鍵時候日本人盯上了他,並且給了足夠的誘惑,後來溥儀還是沒有抵制住,當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但是好歹也算是過了一把癮了,後來日本戰敗投降,溥儀被抓之後,進行了十年的改造之後被特赦了,最後一位皇帝終於過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司馬箐衫


我認為馮玉祥此舉是錯誤的,往小裡看是他不遵守協議,擅自破壞了《清室優待條例》,往大里看是變相將主動遜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推向了日本人的懷抱。

大家都知道,當初袁世凱為了逼清室退位,與內閣諸大臣奏請清廷“宣佈共和”,並暗中指使原先通電反對共和政體的那批心腹部將,其中以段祺瑞為首,再次通電全國,要求清室立即同意共和政體,否則就要動粗 ——率軍進京與企圖“阻撓清帝頒發共和詔旨的王公親貴們剖陳利害”。清廷心知大勢已去,不得不接受袁世凱擬就的《清室優待條例》,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正式宣告退位,並宣稱擁護共和。

袁世凱提出“優待清室條件”也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所接受。既然可以誘逼清帝和平退位, 還可以因之避免因改朝換代而導致的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又何樂而不為呢?按照這一條件,清帝主動退位後,皇帝和愛新覺羅氏宗室親貴仍能受到國民政府的保護和充分優待。

這些優待內容大體包括:清帝(溥儀)退位後仍然保持皇帝尊號,國民政府以對待外國君主之禮待之;清帝遜位後仍可暫時居住宮廷,日後移居頤和園;民國政府每年撥付清帝生活費四百萬元;原有的禁衛軍編制仍然保留,軍餉數額照舊,由民國政府發給;王公貴戚的爵祿依舊;皇族公權與國民相等;皇傢俬產一律受到國民政府的嚴格保護......

《優待清室條件》無異於承認共和體制的建立,表面看是出自大清皇帝的“恩賜”,但從某種角度看,一向被視為野心家的袁世凱也算辦了件善事。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先派兵悍然囚禁“賄選總統”曹錕,又派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和警察總監張璧帶領20人的手槍隊,突然闖入宮中,脅迫溥儀在“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 的文件上簽字,並修改了原來的“優待條件”之部分條款,逼溥儀簽字畫押,勒令其在3小時內全部搬離紫禁城。

馮玉祥這樣做的目的,據稱是要把紫禁城變身為一座供大眾參觀遊覽的博物館。

對於此事,他一向頗為自豪,曾對新聞界宣稱:“吾今日做一平生最痛快的事,已將宣統逐出宮外”,後世對他這一行為更是好評如潮,點贊他完成了辛亥革命“反封建” 的未成之功,徹底割掉了滿清留下的最後一根“辮子”。但是,馮玉祥此舉看似痛快 ,其實弊大於利:假如清末帝溥儀沒有被他強行驅逐出宮,很有可能不會成為日本人的傀儡。

人們大都認為溥儀當年瘋狂地夢想復辟,所以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甘當日本人的傀儡,併成為其武裝侵華的工具。其實,仔細檢索史料,你定會發現,在溥儀徹底投靠日本併成為偽滿洲國皇帝這件事上,馮玉祥也應該負有一定的歷史責任。

溥儀被馮玉祥強行驅逐出宮後沒多久,馮將段祺瑞迎進北京,建立了臨時執政府。

段祺瑞對馮玉祥撕毀協議、武力逼宮之舉反常反感,因為當初《清室優待條例》就是袁世凱委託他親自簽定的,各國駐華使館均在場見證,根本不會同意馮玉祥出爾反爾,一手撕毀優待條例之舉。清室也將恢復被馮玉祥廢除的優待條件之希望寄託在較為溫和的段祺瑞身上,以便溥儀能重返紫禁城。但當時的北京城被馮玉祥的國民軍牢牢控制著,所謂的“清室善後委員會”只聽命於馮一人,並不把段祺瑞放在眼裡。而且彼時的國內輿論大都支持馮玉祥驅逐清帝之舉,一些人甚至專門成立了“反對優待清室全國大同盟” 。

在南方的孫中山也代表民國政府致電馮玉祥,稱“此舉大快人心”,“可為民國前途慶賀”,對馮驅逐清帝一事極力表示欽佩並讚賞。

幾經波折,到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才正式宣佈掛牌成立,皇宮變身博物館,等於徹底斷了溥儀重回紫禁城的念想。1926年,北伐軍前鋒所向披靡,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頭在前線大敗虧輸,哪裡還顧得上什麼優待清室之事?這事從此被擱置並不了了之。

溥儀狼狽出宮後,日本人極力討好、拉攏溥儀及其左右親信,對馮玉祥懷有怨憤的溥儀開始對日本產生了好感,並視其為幫助自己復辟的希望,導致他迅速倒向日本一邊,最終甘當傀儡,在背叛國家民族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當初,溥儀一行被國民軍強行驅逐出宮後,失魂落魄地來到了後海醇王府,卻發現府裡氣氛異常:醇親王載灃(溥儀親爹)驚慌失措,精神似乎比被逐出宮的兒子更緊張。之後,經溥儀的外籍老師莊士敦多方奔走,日本公使芳澤、英國公使馬克雷、荷蘭公使歐科登向攝政內閣外交總長王正廷提出抗議, 遂得到了王保證溥儀生命財產安全的承諾。此事稍稍緩和了醇王府裡的緊張氣氛。接著,鄭孝胥和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竹本大佐商議定計,派中平常松大尉換上便衣,帶一位日本醫生,假裝溥儀患病需就醫,乘機將他帶出醇王府,再設法將其送進日軍兵營。因為此計太過冒險,被溥儀之父載灃制止。溥儀在醇王府裡捱過了一段惶恐不安的日子,他和嬪妃們每天只有4元錢的用度,而且精神非常緊張,擔心馮玉祥會進一步加害自己。


12月10日,陳寶琛、莊士敦定計,以出門就醫為名將溥儀悄悄送進日本大使館。1925年2月23日,日本使館派池田書記官和幾位便衣警察將溥儀秘密護送出京,轉移往天津張園日租界。

原本打算出洋的溥儀,未能得其所願,在天津日租界一住就是7年。在此期間,溥儀受到了日方空前的禮遇。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日方不僅給溥儀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待遇,還不斷向他示好 ,比如安排他參觀日僑學校,讓學生們列隊熱烈歡迎,高呼“皇帝陛下萬歲”;每年溥儀生日,日本在天津的軍政要員都會登門祝賀;日本人還經常邀請溥儀參加閱兵儀式、參觀日本軍艦,以顯示日本強大的武力。這一切,都使溥儀愈發堅信,日本一定會成為幫助自己復辟的可靠外援力量。

1928年軍閥孫殿英將清東陵盜掘,溥儀聽說消息後精神大受刺激。後來,以孫殿英為首的盜寶者並未受到法律的懲罰,民國政府對清帝陵寢保護的漠視,使溥儀心裡充滿怨恨,他對左右發誓道“不報此仇,就不是愛新覺羅氏子孫” 。這時的溥儀,已經決心依靠日本人的力量發起復辟。

莊士敦曾經說過,溥儀去東北並非全都是受日本人的矇蔽,他完全是出於自願。

假如1924年溥儀沒有被馮玉祥非法驅逐,首先他在紫禁城裡就要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就不會整日被一群一心夢想滿清復辟的遺老遺少們包圍,日本人更不會有那麼多機會輕易接近他,生活優渥且有虛君之名的他也就不會向日本人投懷送抱了;其次,假如《清室優待條例》在法律上生效,溥儀等人就會和民國政府和平相處,在紫荊城裡自成一統,滿足於維持一個名存實亡的小朝廷,一旦條例被廢除,又被驅逐出宮,他就成了一介布衣,地位和環境的巨大落差就會促使他對民國政府心生怨恨,恢復帝號的野心亦會油然而生。

假如溥儀一直待在紫禁城裡,即便後來仍會有東陵盜寶事件的衝擊,他內心雖有波動,但在民國政府的森嚴護衛下,日本人要想將他劫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然而,馮玉祥憑一時衝動,悍然毀約,將主動退位的溥儀強力驅逐出宮,客觀上起到了讓溥儀完全脫離了國民政府的掌控,也為日本人得以輕而易舉接近、籠絡、利用溥儀大開了方便之門。

之後,夢想復辟的溥儀,與日本軍國主義者相互勾結,相互利用,終於被野心勃勃的日本侵落者玩弄於股掌間,在自己跌宕起伏的生命中又平添了一段罪惡史。

1931年,溥儀在日本人的策劃下來到東北。1932年3月,他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 執政。1934年3月1日,他改稱“滿洲帝國”皇帝,年號康德, 定“國都”於長春,成了日寇的幫兇。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 正準備乘機逃往日本的溥儀在機場被蘇軍俘虜,旋即被轉往西伯利亞的伯力監獄。1950年8月,他被移交給中方,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勞動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釋放。他先後擔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在北京病逝,享年61歲。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