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文火烹小鮮


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節,誰不鬥誰死

嘉靖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煉丹修道,寵信道士。搞的國庫空虛,賣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看上去絲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袞袞諸公一個個收拾的服服帖帖,滿朝文武皆為棋子。嚴嵩和裕王的鬥爭早就被定下格局,誰要是不鬥,誰就出局。

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兒子全部早世,雖然嘉靖表面上對朱載垕關係十分冷淡,沒有案例冊封其太子。不過嘉靖對於自己的“布種大業”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會傳給裕王。以嚴嵩父子這對揣摩聖意的高手難道會不知道?但正是他們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黨拼到底,寄希望於渺茫的立其人為皇帝。


相比較嘉靖,裕王的聲譽要好太多,關心民間疾苦,針砭時弊,朝堂上清流和對嚴黨不滿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說是朝堂上“正義人士”的最後希望。所以如果嚴黨和裕王黨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還能做的穩嗎?他還能安心的在西苑煉丹,各種胡作非為嗎?

所以嚴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爾薩斯,否則也絕不可能和嚴黨合流。更何況相比較前者,後者難度還更低。所以雙方的鬥爭早就被安排好,不鬥也得鬥,誰不鬥誰就出局。嘉靖要嚴黨打壓裕王黨勢力,又拉出裕王這個未“賢君”讓其他諸多臣以未來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為。



此外,嚴黨和裕王黨斗的太久,雙方血仇太深,周雲逸案、沈煉案、大殿案等,權力的遊戲從來不是請客吃飯過家家。裕王黨本身就是被嚴黨打壓欺負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雙方積怨太深,更何況嘉靖把不得雙方斗的越狠,這樣自己煉起丹來越安心。


五嶽掩赤城




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不少情節都是虛構的

有個重要的劇情改稻為桑,也是虛構的,這個虛構一點還不要緊,關鍵是連裕王的故事也虛構。按照明朝的祖制,奪門之變後,明朝皇室親王是不能參政的,而且遠離權力中心,根本沒有機會參政,也不敢參政,否則會被彈劾,惹火上身。

嘉靖的哀衝太子夭折後,裕王成為最大的皇子,按照明朝祖制,裕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但畢竟不是太子,是太子才能參政,不是太子就沒有參政的名份。這是明朝中後期的一個基本常識。



歷史上,裕王非但沒有參與倒嚴嵩行動,而且在嚴嵩倒臺前對嚴嵩父子存有忌憚

因為裕王的父親嘉靖聽信道士的話,說二龍不相見,所以裕王基本見不到父親嘉靖皇帝。又一次,裕王家的俸祿好久沒有發放了,王府快揭不開鍋了。裕王不得不讓人給嚴世蕃送去1500兩銀子,這樣俸祿才得以發下來。嚴世蕃很得意,到處和人說,連皇子都要給我送銀子,而且說朝廷沒有我嚴家富有。



裕王上臺後,嚴世蕃已經被處死,嚴嵩不久也死了,裕王在修明世宗實錄時,把嚴嵩父子的貪贓枉法寫的比較清楚,也算是給了嚴嵩父子這兩個奸臣下了歷史定論。後來清朝修的明史將嚴嵩列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也算惡有惡報。


坐看東南了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還能照常運轉,這就是他玩的高明的平衡術。他利用徐階與嚴嵩之間的明爭暗鬥,將大權牢牢的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裕王做為嘉靖的既定接班人,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的的鬥爭?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讓他不得不這樣做。


一:未來的天子職責。裕王成了嘉靖的唯一繼承人後,君臨天下是早晚之事。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皇帝甘願平庸,甘願默默無聞,誰不想有一番大作為,青史留名!裕王也不例外。嚴嵩,嚴世蕃結黨營私,貪汙納垢,裕王比誰都看得清楚。他冒險倒嚴,不僅能為自己登基後有所作為掃除障礙,而且還能贏得以徐階為代表的士大夫擁戴。

二:做給他父親嘉靖看。嚴嵩,嚴世蕃父子是君子是小人,嘉靖心裡跟明鏡似的。他之所以不法辦嚴氏父子,其實就是用他倆來平衡朝中清流的勢力,以達到自己修道、管理國家兩不誤。如果,嚴氏父子倒臺,清流就會一家獨大,他豈能安心修道,長生不老!裕王正是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才敢暗中與徐階一起倒嚴。因為嚴氏父子是奸臣,嘉靖心知肚明,搬到嚴氏父子,即使嘉靖心裡不樂意,也絕不會怪罪自己。

三:倒嚴能使裕王將來實現大權獨攬。嚴氏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勢力錯綜複雜,黨羽遍佈朝廷內外,如果現在不趁機把他們搬到,將來他們就會架空自己,成為無冕之王。熟讀史書的裕王,深知霍光、高洋這些權臣當年如何飛揚跋扈、目無天子!他絕不允許霍光、高洋的事重演。

事實證明,裕王登基後,是個不錯的皇帝。他任用高供、張居正等賢臣,一掃嘉靖朝的烏煙瘴氣,是大明又一次出現復興的跡象。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裕王為什麼倒嚴,因為這是嘉靖道長的需要。

裕王為什麼要為徐階、髙拱、張居正撐腰,因為這也是嘉靖道長的需要。

如果裕王不倒嚴,那麼也許嚴嵩早就倒了。

嘉靖道長的一句“三路諸侯”,點出了劇中的三個派系:清流、嚴黨、司禮監。

那為什麼清流黨不是裕王黨呢?

因為裕王沒黨,裕王不需要有黨,因為裕王是嘉靖道長的唯一兒子。

如果不是嫡子,也許裕王真的會和清流黨結為裕王黨。

那為什麼裕王還要一心一意倒嚴呢?

前面說了這是嘉靖道長的需要。

正如嚴府論酒的暗示一樣,嚴嵩一杯酒,徐階、呂芳各半杯酒。

如果沒有裕王撐腰,清流一黨早就被嚴黨打趴下了。

裕王明白嘉靖道長的需要,所以才會全力支持清流黨倒嚴。

嘉靖道長用嚴嵩來控制朝局,用人、罷人和殺人;

用徐階來制衡嚴嵩,防止嚴黨尾大不掉、謀逆作亂;

用呂芳來傳達個人意志,滿足個人慾望。

這就是司禮監-嚴黨-清流權力體系,也是嘉靖道長的帝王之術。

所以在嚴黨和清流的搏鬥中,司禮監就是個風向標。

嘉靖想敲打嚴嵩時,呂芳就站在清流一邊;嘉靖想打壓清流,呂芳就站在嚴黨一邊。

試想如果裕王不倒嚴,而是左右逢源,那麼誰會感到危險呢?

嘉靖道長無疑,他決不允許司禮監、內閣都和裕王一體無間,拿走全部權力。

所以嚴黨倒臺後,嘉靖道長必然猜忌呂芳和徐階,必須時常敲打徐階,希望他來替代嚴嵩發揮“遮風擋雨”的作用,這是他故意提拔徐璠接替嚴世蕃任工部侍郎的原因。

又必須時常敲打呂芳,防止他有了“倒向裕王”的念想。

更必須時常敲打裕王,“你爹還沒死呢,還輪不到你接班”,這是要拿掉馮保的原因。

所以說白了,劇中的一切,都是嘉靖帝的權謀之術、帝王之術,都是為了一個平衡。


瓦窯堡的碳


我來回答,

1、裕王剛開始不是太子,嘉靖十八年,冊封自己的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三子朱載垕為裕王,四子朱載圳為景王。

2、朱載壡當年十年太子之後病死了。按理來說,太子之位應該落到裕王頭上才對,但是太子死後,一直沒有再次冊封太子,所以這才是關鍵,雖然有繼續太子可能,但是沒確定,一切都有可能。

3、嚴嵩是首輔,是當時最有勢力的權臣,並且又得寵嘉靖,嘉靖又不喜歡裕王,關係微妙複雜。裕王后面有張居正,徐玠支持,這幾派明爭暗鬥多年,某種意義上來說,勢力相互制衡,嘉靖才能坐穩皇位,所以是嘉靖默許的成份在裡面。

4、兩派勢力長期鬥爭,積怨太深,周雲逸之死、比如沈煉,都形成死結,所以不可能和解,鬥到最後嚴嵩倒臺被殺而終結。


楓橋寒山寺


我沒有看過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不知道跟史實有多大差別。

裕王朱載垕非嘉靖的長子,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皇帝看中,所以基本上沒得到父愛,也是因為他的兄長都死的早,所以他才能當太子。

他的皇帝老爹晚年聽信道士的話“二龍不相見”,所以父子倆N年未見,就更別提對太子的教育了,所以朱載垕一直生活在王府,能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各方面,瞭解國情和局勢。

嚴嵩好像不是一個國家的大臣,而是嘉靖的代言人,任何時候都以皇命為主,在當時皇帝和太子並不和諧,所以嚴嵩對太子的態度也就跟隨了嘉靖。朱載垕和嚴嵩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尖銳,朱載垕在當裕王的時候是相當低調,很少參與政事,沒有多少直接參與倒嚴的行動。


紅黑聖西羅


歷史上導嚴的主要是徐階、高拱,以及大批的低級官僚。裕王應該也受他們裹挾。表面上倒嚴,實際上是表達對嘉靖治國方式的不滿。


阮景東


再屌也只是太子,即使嘉靖沒別的兒子,可老朱家其它的娃兒能少?別望了,嘉靖就是武宗沒娃兒死得早,才接他堂兄的班的!(後來還風風火火地搞了個大禮議,把楊廷和父子倆都整進去了!)

萬一嚴家把持了朝政,嘉靖哪天嗑多了金丹瞬間個兒屁了。裕王能有善果?即便嚴家放他一馬,須利登基了,小嚴來個劍履上朝,贊拜不名什麼的,這新皇帝的小日子還過不過了?

所以啊,這就是敵我鬥爭,不是你屎,就是我王。


咬丨人


為了實際的工作,就好比說在一個公司裡,大老闆沒有以後,二老闆未必能用好大老闆留下的員工,他們還會經常搬出大老闆來壓制二老闆,還有就是政治理想不一樣,這個恐怕是主要原因


少雄54124356


我從小聽書長大,這兩天嚇瘋了,住院醫回家在答,謝謝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