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日本講談社出版的《中國的歷史》如何?

唱搖滾的斜槓道長


應該說是當之無愧的好書。

關於中國歷史的書汗牛充棟,斷代史的著作我就不舉了,只說說通史類的。《史記》和《通鑑》雖有時也被稱作通史,但嚴格意義上的通史需要到民國時期才有。現在大家所理解的中國通史也基本上就是中國古代通史。就通史類著作來說,就其性質而言,又可以分為嚴肅的學術性著作和相對簡易的科普性介紹著作。前者如呂思勉《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白壽彝《中國通史》,後者更多,有代表性的如黎東方說中國史,還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系列等。在我看來,《講談社:中國的歷史》被坊間認為屬於後者中的佼佼者,但實際上大可以歸入第一類著作而不遜色的。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僅就作者而言,這套書的陣容並不下於《劍橋中國史》,可以說是專家合作,斷代集成的典型性代表。當然,這些作者可能大家都沒聽過,但在業內人看來,這些人都是當之無愧的漢學專家,是日本漢學界的翹楚。這樣的作者陣容,基本保證了這套書籍的質量。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時下名家爛作也常有發生,那麼這套書具體質量如何呢?限於篇幅,我不可能一一介紹其優點,我只能點到即止。

首先,這套書對考古材料和出土文獻十分重視,這對呂思勉,錢穆,范文瀾等人的通史是十分有益的補充,這三家著作大體都完成60年代以前,錯過了大量的考古發現,不得不說非常遺憾,而白壽彝的《通史》分量實在太大,一般人恐怕很難有讀的興趣。

白壽彝:《中國通史》,花了二十年,編了22冊。



其次,這套書基本貫徹了從東亞來寫中國的視角,經常會將中國與同時期的其他東亞國家進行比較性書寫,而不拘泥於“中國”。

其三,這套書每一本都有自己特別關注的主題,以《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為例,一般性的《中國通史》如白本中主要寫的是歷史大事和文化背景,對思想史會有所忽略,讀者如果想了解思想方面的情況,就不得不選擇《中國思想史》或《宋代思想史》這樣的著作,而講談社的宋代卷就側重描寫了宋代的思想奔流,是極為難得的。當然,這也就是有些人認為,這套書與其說是通史,不如說是斷代史和專題史的彙編,這樣說倒也問題不大,只是這套書10卷合在一起,確實也能在整體上展示出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風貌。(我個人認為,這些漢學家確實抓住了各自所負責的時代的根本性變化和基礎性線索,於是才能在比較中型的篇幅內將自己的任務完成得比較好。)

順帶一提,這套書一共包括《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 春秋戰國》,《 始皇帝的遺產: 秦漢帝國》,《 三國志的世界: 後漢三國時代》,《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魏晉南北朝》,《絢爛的世界帝國》,《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宋朝》,《疾馳的草原征服者: 遼 西夏金 元》,《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共10卷。

最後,書與識者,這套書質量上佳,讀來也不枯燥,因為它沒有大面積的史料堆砌和文獻引用,主要還是在闡發作者的觀點,因而可能不是那麼客觀,但卻很有啟發性。(這也是漢學著作的基本特點)

基於此,這套書可能不太適合通史入門,而適合已經對中國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的讀者。如要入門,還是要先看幾種比較簡明的中國歷史,然後讀一讀呂思勉《中國通史》(呂的本子好在文化史和政治史打通,而篇幅也不大)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有兩卷本和十卷本,推薦兩卷本),如果文言文基礎不錯的話,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也建議翻一翻,文言文基礎一般的話,也不強調一定去看。如果覺得呂範二書都有一定民國語言不習慣,那麼社科院編的簡明讀本也可以看看。







有了這樣的史料和史觀基礎,再讀這套書,感覺一定會很不一樣。如果一定要一開始就讀這套書,那就在心態上稍微保守一點,不要偏聽偏信,認為書上說的就是對的也行。讀後如果覺得這套書好,那麼《哈佛中國史》和《劍橋中國史》可以提上日程了。(最後友情提示:《劍橋中國史》很難讀)


貞下起元


雖然我沒看過,但是我覺得可以瞭解一下,任何史書都是後人記錄的,所以免不了有著作者的主觀想法在裡面,另外還要符合當時統治者的思想,即使《史記》,《三國志》等也有作者很多主觀想法在裡面,同樣我們一般看到的國內的中國歷史也一樣,有很多比較主觀的東西,所以瞭解別國撰寫的歷史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比國人客觀,當然,裡面肯定也會有他們的主觀意識在裡面。

但是歷史這種東西,畢竟已經過去,是非對錯真假我們無從考證,所有我們對歷史的認知都是從前人的文字裡得到,所以所有的史書應該都可以說只供參考。


逐月君


黃先生的書,大氣磅礴,行雲流水,讀來暢快淋漓,勝在一個“情”字。

這本《中國大歷史》,結構很特別,並不按一般的歷史編年,而是常常自一點發散出去,旁徵博引,待讀者隨之天馬行空之時,又漸漸迴歸主題。頗有些散文“形散神不散”之韻味。

不過正因為如此,感覺此書議多據少,有一絲隔靴搔癢,不能盡興之感。因此,有不少異議:

如有人說:"歷史主義情懷編。作者選了一個他自己根本駕馭不住的題目,用一種根本駕馭不住的方式,寫了一個喃喃囈語般的小冊子。"

又有人說"這本書徒有虛名。比起他的萬曆十五年,差之遠矣!行文瑣碎,敘事混亂,穿插著講述而又無章法,試圖解釋中國大一統的原因可又流於表面,把古代名人和完全不具有可比性的外國人生拉硬拽在一起,又不深入敘述,確實不行。看來歷史學家和作家一樣,就算是名人,也不是每一本著作都是精品,也會摻雜泥沙。"

在歷史方面,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不妨作為打開當代年輕人歷史研究的興趣之門的引子。

這本書有三個特點,也是黃先生歷史研究一以貫之的風格。

第一,他不是講一時一事的歷史典故,而是縱橫一個時代講時代的變遷,上下幾千年在黃先生筆下脈絡極為清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

第二,他重視經濟。很多人寫歷史只寫英雄事蹟,不寫經濟,我一直納悶人們怎麼生活呢?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其實來自於黃先生。他緊緊抓住了經濟中的核心要點-----稅,弄明白了各朝各代是如何收稅的,也就明白了歷史變遷背後的道理。後來我讀其他歷史書的時候就比較關注稅的問題,並且跟現在的稅收制度相比較,得到很多驚人的收穫。

第三,他重視思想,他弄明白了儒學思想為什麼能夠跟正統政治相結合,弄明白了儒家思想其實是過去帝制時代的憲法精神。我對儒家思想中“禮”的理解完全來自於黃先生。


路過山丘6666


非常好,所有的結論都有考古或史書依據,沒有在某某史觀指導下的主觀臆斷。與國內學者的史書相比,樸實可信,通俗易懂。日本學者對歷史研究的誠實態度,還是很令人敬佩。而國內學者的歷史研究,重推論輕考古,一直為人詬病。這也就是為何南京大屠殺在短短几十年後,居然成為一個需要研究的學術問題,我們總說屠殺人數30萬,連日本的知名歷史學者也不斷有質疑,就是實證還不夠充分啊!


用戶265488156407


剛看完一部分,印象比較深的是說蒙古出征日本,對戰雙方都認為自己戰敗了。


殺V棒100


不需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還有這本書我不太瞭解能否為我講解一下


時崎狂三美美噠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乾了這碗毒雞湯


這套書寫得非常棒,與《劍橋中國史》平分秋色!


家海106275427


是一套好書。但是閱讀的門檻不低。倒不是說寫的有多艱澀。而是因為作者寫史的切入點不同,故為不適合初學者入門,倒是會為愛好者提供不少新的視角。


潤和13


日本的這套書研究中國史的方法和中國研究的方法不同 比較中肯,一般都用考古作為依據。視角也比較客觀。不錯的一套書,多了一個緯度看待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