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考古山西遺址內發現一個“陶罐”,10年後才搞清楚用途,為何專家讚歎高科技?

歷史好奇怪


時間回顧到1959年,專家考古到東莊村遺址的時候發現,這裡仍然保存著非常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當時考古技術還不夠健全,很多的文物仍然都認不全,尤其是其中一件類似於瓦罐狀的文物,是來自於遺址“爐灶”裡面。

整個瓦罐也並不大,高度也就是十幾釐米,上口徑不足5釐米,下口徑剛剛10釐米。整體就像一個竹筒,最下面還有一個孔洞,兩邊也有對稱的孔洞。

由於當時仍然處於新時代時期,該工具的製造並不怎麼樣,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粗糙。具體是什麼用處?當時猜測可能是用來取火的工具,但是一時間找不到使用的方法。

由於當時還有著比較繁重的文物發掘工作,所以就暫時把它放在一邊。一直到了10年之後,負責主持該項事務的專家,春節的時候回到老家。

當時的農村還比較破舊,人們大多還是靠著柴火燒火做飯。只是比較有錢的人,可能會使用煤球爐子。正好當時專家吃飯的時候,看到了這個煤球爐子,盯著他一直不動。


過了一會突然一拍大腿,我知道怎麼回事了,然後趕緊跑回到研究所,去找之前這個罐狀竹筒。雖然距離當初的發掘已經10年之久,但是在發掘工作完成之後,之後就是漫長的研究工作。

這位專家曾經不止一次的研究過這件器皿,甚至製造了一個和他差不多的模具,但是使用來使用去,就是不知道到底該怎麼用。如果要生火吧,實在是太小,什麼都煮不熟。

專家立刻拿出來一件模具,然後從別處找來一顆已經燒紅的炭塊,把這個炭塊放到模具當中。再在紅碳上面又放了一塊沒有燒過的炭塊,隨後把上面的蓋子蓋住。

但是旁邊的人比較納悶,並不知道專家在搞什麼名堂。隨後專家給周圍的人解釋道,你們看它像什麼?是不是非常像農村裡面的煤球爐子?

下面是燒紅的碳,上面是還沒有燒過的,只要把上面的口蓋住。由於裡面的氧氣比較少,所以很難把上面的紅炭完全引燃,不過只要稍微打開,很快就會燒著。


旁邊有科研人員插嘴了一句,這能說明什麼呢?專家看過去狠狠的瞪了他一眼,這就是科技催生的進步。新石器時期的人類保存火種不容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保存火種。如此說來,旁邊的人才是恍然大悟。

雖然當時的人可能並不瞭解這樣做的科學原理在哪裡,但是他們知道只要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讓火苗不滅。而且還創造性的在旁邊開了兩個孔洞,只要在使用的時候,往裡面吹氣,很快就可以重新復燃了。

不過平時的時候肯定會堵上的,不過由於時間太過久遠,估計堵這兩個孔洞的東西都已經丟了。不過應該可以推測,堵住他們的很有可能是木棍,或者是其他東西。

隨著專家說話的功夫,也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於是把之前的頂蓋拿掉之後,發現上面沒有燃燒的木碳,果然只是微微發紅。然後專家往裡面吹了點氣,很快木炭就重新燃燒了起來。


也正是在這位專家的發現之下,這一個罐裝的器皿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火種器,也是我國目前最早的火爐。如果說鑽木取火是人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如何保存火種是人類邁向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路程。

後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類似的文物出土,有的地方甚至一出土就是幾百件。也說明當時這種方法的推廣之廣,也說明了早在6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有了非常高的智慧。


史之策


人類一直在兜兜轉轉,現代科技只能解釋百分之十以內的問題。人類卻總是誤以為遠比古代先進。


海大老唐


第一,古代的發明和現代人思維不大相同。

第二,由於因地制宜所說的,我們現代人也搞不清楚。

第三,我們只是猜測!


海闊天空47028901


在過五千年手機也是古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