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中有精兵,但是為什麼打不過年輕的康熙呢?

Dorothy_Cullen


吳三桂失敗的原因,就是本身性格的原因,自私自利,沒有大格局,犯得錯誤太多。

當時吳三桂起兵的時候,自命為天下督招討大元帥。天下漢人見他起兵反清,對他還是不計前嫌,都很支持的。要不然也不會有東南鄭家和耿尚兩家都支持他,還有西北內蒙、青海的部族也起兵響應。而當時清軍能打仗的開國老將死得差不多了,八旗兵總數也就十萬人左右,而且已經腐化墮落了。就這樣佔有這麼大的優勢。吳三桂還輸了,可見他犯的錯誤有多少。

大家說的戰略上的錯誤,繼承人培養不利,還有耿尚兩家拖後腿,有這方面的原因。

我還想說的是他性格上的原因。吳三桂所帶領關寧軍,跟他一樣都是自私自利之輩,沒有國家民族觀念。在崇禎時期,崇禎對他可謂不薄,軍餉先發給他,可他呢自私的很,一直想著都是掌握軍權,享受富貴。為了這個,他引清軍入關。到了康熙時期,還是為了保住富貴榮華,他又起兵了。取得優勢後,自私的毛病又犯了,就想著保住富貴,患得患失,這種自私的性格,沒我大局觀,怎能不敗!





郭來說歷史


吳三桂作為歷史上的大漢奸,當年“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致使漢人天下落入他人之手,後期在雲南,又舉兵反叛清朝,最終落得個失敗的下場,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後人唾罵。

要說吳三桂戎馬一生,戰場經驗充足,人近暮年,政治和軍事經驗豐富,為何卻鬥不過初出茅廬的康熙皇帝呢?


不得人心

吳三桂當年作為清軍入關的引路人,後來成為清朝定鼎中原的絕對功臣,他始終扮演一個急先鋒的角色。從東北一直打到西南,親手絞殺了南明,而且一路把南明永曆皇帝從緬甸捉回,並且親手用弓弦將他殺死。

可以說,吳三桂是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漢人,漢人對他嗤之以鼻,比恨清朝還要恨他。雖然造反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但之前自己把路給堵死了,相當於在明清兩朝之間都不得人心,沒人願意跟著他造反。



政策失誤

吳三桂造反其實相當倉促,他本意上書康熙乞求告老還鄉是試探康熙,結果康熙竟然真的同意了,這使得吳三桂騎虎難下,不得不造反,他是在倉促之間起兵的。

可能是吳三桂年老而顯得患得患失,沒有了衝勁。吳三桂在席捲了江南後,並沒有急於進兵北上,與清朝爭奪天下,而是想劃江而治,自己安安穩穩當皇帝。殊不知,他是以一隅而對全國,如果一旦陷入了拉鋸戰,等清軍緩過神來,吳三桂的兵力軍需和軍費都無法與清朝抗衡。



內部不穩

“三藩之亂”是三個王爺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共同發動的,他們以吳三桂為首,但彼此之間又各懷鬼胎,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就算成功後,其他二位也不會安心奉吳三桂為皇帝。造成他們內部不穩,軍令政令無法得到統一,所以,康熙皇帝利用這一點,對吳三桂堅決剿滅,對其他二位連拉帶打,最終三藩被各個擊破,穩定了全國的統一。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康熙十四年,吳三桂造反。響應吳三桂的人眾多,南方數省相繼判清,吳三桂部下王輔臣也在陝西開始造反,叛軍一度佔領了11個省,而全中國不過18個省,可以說形式一片大好。周軍前鋒抵達長江邊上,北長江以北地區風聲鶴唳,許多漢官開始謀劃造反,只要吳三桂渡江北上,直搗黃龍,清朝勢必無法收拾局面。

而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吳三桂開始坑隊友,在長江邊上看了三個月的風景,而這三個月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勝利的天平慢慢向清朝傾斜,吳三桂的隊友要麼被策反,要麼被投降,在內憂外患之中,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把一手王炸牌打成了爛牌,有這麼幾個原因吧

一、政治立場反覆,人心喪盡

1644年,吳三桂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李自成,引清軍入關,在多爾袞裂土封王的誘惑下,充當滿清的爪牙,從東北打到雲南,先後消滅李自成、南明政權,忠於南明政權的漢人對其深惡痛絕。更絕自己後路的是,吳三桂為了向剛登基的小玄子表面忠心,吳三桂又打了一次臭牌,將逃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抓了回來,自己地盤上把永曆帝給滅了,從此以後,那些忠於大明政權的人,對其嗤之以鼻,將吳三桂視為敵人。

吳三桂造反後,打出的口號是反清復明,這個口號順應了當時社會的矛盾,贏得了不少漢人、忠於大明政權的人以及對滿清朝廷心懷不滿的人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席捲長江以南地區,但是沒有沿用明朝的國號,吳三桂自己卻改國號為周,自封為周王,慢慢的人們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自己喪失人心,最後造反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二、屁股決定了腦袋,人老心也老

人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動物,坐在什麼位置,就被那個位置決定了他的眼界、判斷以及價值取向,很少有人逃得過這種動物本能的宿命,吳三國也是如此。吳三桂從投靠清朝那一刻起,就是想實現自己裂土封王的目標,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而他自己從來也沒想過取代清庭,他一半輩子抉擇來抉擇去,背叛來背叛去,也是為了這個藩王。

所以當起義軍形勢一片大好時,吳三桂在長江邊上欣賞風景了,開始同康熙談判,夢想著能和康熙劃江而治,搞分裂割據,自己在南方當個周王。三個月,錯過了給康熙致命一擊的機會,而歷史不會再給他一次這樣的機會了。

三、內部魚龍混雜,各懷鬼胎

參與吳三桂造反的人有,耿精忠、尚可喜這些藩王,有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忠於明朝漢人,有對清朝痛恨的人(清朝平定中國時很殘暴,比較著名的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兩頭搖擺不定的牆頭草王輔臣,有鄭經集團等,這些力量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在利益的面前不堪一擊,康熙看到了這一點,逐個擊破,逐漸將吳三桂孤立。沒有了隊友的支持,吳三桂逐漸在在內憂外患中死去,所以其失敗是必然的。



斧王劍聖說歷史


吳三桂的造反,有點類似於德國二戰,由於前期準備充足,閃電出擊,取得了很大效果,但當對手反應過來時,逐漸變得焦灼,深陷拉鋸泥潭。


他造反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康熙的削藩政策,打了一輩子仗的老狐狸當然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利,一旦放棄,不僅清朝,南明小朝廷也有可能對付他,畢竟他是漢奸,清軍入關時出了大力的;造反時清軍已入關二十多年,已經基本穩定統治,不存在全民造反的基礎。

戰爭中期,由於全國各省的支援,跟吳三桂打的焦灼,吳三桂已知不可能勝,妄想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奈何康熙不會同意,跟抗日戰爭類似,後期終於凝聚了全國力量的被戰爭養成的清軍獲勝,打敗了這個漢奸,二臣賊子。




ps:吳三桂此人在明末清初的舞臺上算是一重要人物,他的舉動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降清,引領清軍入關,算是符合歷史潮流“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算的上千古佳話。他可以算得上一時梟雄,然而造反清朝,反反覆覆,為世人所不齒,其敗,終可期矣。


小主宰嗚啦啦


首先,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因此伐兵,攻城都是下策。吳三桂在起兵之初雖然強盛但卻缺乏戰略眼光。一開始攻城略地,打了不少勝仗,打了清朝一個措手不及,但卻在長江邊上猶豫不決想與清朝劃江而治,當時應該迅速跨江北上拿下關中,再東向攻打北京,最不濟也應該順江而下拿下南京,佔據政治戰略要地。


當是時,許多清朝王公貴族都打了退出關外的打算,甚至連孝莊都說列祖列宗在白山黑水中起兵,大不了也不會比過去再差,堅定了康熙打到底的決心。

其次,吳三桂年齡大了,沒有多少進取心,就為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抵抗到底的決心,口號喊的當當響其實自己都不信,遑論手下的將士。即政治軍事,目標都不明確。



再者,打仗打的是經濟,吳三桂憑雲南一省之力對抗清廷全國之力,想想就知道結果了。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而吳三桂就是碰上了一群豬隊友。起兵之初三藩同時造反,西北的王輔臣竟首鼠兩端,兩相觀望,待價而沽。正打得火熱愚蠢的耿精忠竟然跟臺灣的鄭經搶起了地盤,最後被康熙分而治之,逐個擊破。如之奈何。


半半仙


兵、炮、槍、馬、甲、箭、刀

吳軍只有步兵強點,缺馬,少炮。在長江以南丘陵地帶,尚可憑步兵之銳一爭天下。

出了長江,蜻軍騎兵優勢開始發揮,而且蜻軍逐漸集結各方兵力和重炮部隊,戰場攻守之勢易形。

即使努力把能再出淮河北上,在華北大平原,步兵會成為騎兵的盤中菜,在運動中被逐步分割殲滅。

一路北伐,攻克韃靼京城只是個良好的願望。吳三桂謀求憑長江天險南北分治,是出於現實軍事實力的考量,況且他已過花甲垂垂老朽。

前朝,軍事白痴崇禎,不但生剮袁崇煥,還3分尚未成規模的關寧鐵騎。使明軍重回步兵時代喪失機動打擊能力,投放在遼東的鉅額軍費永遠無法形成有效進攻能力。野戰全敗,坐以待斃!軍國大計交於白痴之手,實為亡國之兆!

後世,太平天國兵鋒摧枯拉朽,亦是與漢奸軍隊相持於江準一帶。步兵為主的2萬北伐孤軍,被蜻軍騎兵殲滅於天津一帶。

機關槍未問世前,馬場質量決定一國軍事實力,這是無解難題。


白馬非馬1001


另類君吐了個槽的開講^_^

我們現在說吳三桂,罕見這個標籤是必不可少的,在民國,通常吳三桂都會和汪精衛並列提及,因為他們都出賣本民族的尊嚴和利益,為“蠻夷之邦”效力

現在有人提及吳三桂年輕時如何小鮮肉,如何英勇過人神馬的,其實這和汪精衛一個套路,他還曾刺殺光緒的叔叔,並留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呢

然並卵,到最後還是漢奸一枚,妥妥滴。

現在切入正題。

吳三桂出來走兩步的話,他的軌跡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他投靠滿清,然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

他在雲南的時候,厲兵秣馬時刻準備割據稱雄,然而他千不該萬不該,將流亡緬甸的明永曆帝勒殺(親自用弓弦勒死),為了顯示效忠滿清的決心,將一個柔弱的流亡小皇帝勒死,如此喪盡天良,恐怕就連康熙也是瞧不起他的;

再然後,當面對消藩的時候,他叛亂了;

他打的旗號是“反清復明”。這個旗號可以籠絡很多漢族官僚士人的心,雖然當時民心向背的天平已經傾向滿清,但感情上思念前明的力量尚存(民國時期也還有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吳三桂好好加以利用也還能有些作為;

然而他在幾番大戰勝利後,不思進取不說,居然想和滿清劃江而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康熙可不是善茬,於是一番運作下來,將吳三桂打的人仰馬翻;

這時候老漢奸吳三桂終於放出了大招,於是昏招,他稱帝了!

當初投靠滿清的時候,他已經做了一次漢奸,勒死永曆帝的時候又做了不忘初心的漢奸,這已經讓他“反清復明”的旗號顯得詭異擰巴,現在他又親自稱帝,搞出個大周的政權,自封昭武皇帝

這個幽默有點黑吖!

然後,然後康熙輕而易舉分化了隨時準備好分崩離析的吳三桂團隊;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類文史


在當時那個社會,吳三桂為了一己私利不顧家國放滿清韃子入關,甘心為異族鞍前馬後效力,率軍從北征伐一路殺到西南可謂忠心耿耿,為滿清韃子問鼎中原貢獻巨大,為所有漢人不齒,更甚是徵緬用弓弦先斬後奏勒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徹底和漢族士大夫地主前朝文人分裂,是不容置疑的鐵桿漢奸,晚年為了自己一己之利和慾望再次反水老東家,不顧天下百姓蒼生和康熙開戰再次打出反清復明除了鬼信,他已經失去的是人心向背,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即使不是康熙也是必敗,何況是年輕氣盛精力旺盛有政治野心抱負的康熙皇帝。


蒼茫大地一棵草


吳三桂,一個根正苗紅的官n代。老爹是遼東總兵,舅舅是祖大壽,小老婆是陳圓圓~

除了全家都是4A級歷史文化名人外,吳三桂自己也是個奮進boy,不但會寫寫畫畫,而且不到20歲就中了武舉人。

1630年春,明軍回防錦州。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帶領500人外出偵察敵情,剛出門就碰上了專業碰瓷的皇太極以及上萬八旗軍隊。一下子就被圍 成了荷包蛋狀。

祖大壽見後金軍隊人多勢眾打不過,正糾結著要不要放棄這便宜妹夫,侄子吳三桂就帶著二十來個家丁,偷偷的溜出城去,提刀上馬突破重圍,將倒黴老爹救回城中,還順便over了個後金將領。

皇太極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此後,吳三桂連同皇太極的評語火遍大江南北(具體參照梅長蘇筒靴)

崇禎十五年,松錦之戰後,明朝已沒有任何能力再組派大軍援助遼東,唯獨吳三桂一軍較為完整。加之袁崇煥被崇禎剁得稀巴爛,明朝只能依賴吳三桂來主鎮遼東。

崇禎十七年初,前EMS快遞小哥李自成帶著農民兄弟們東征北京。崇禎立即下令吳三桂率兵勤王。

但此時的吳三桂早已不是那個naive的小鮮肉,他長期過著左手問崇禎要錢要糧要妹紙,右手和舅舅祖大壽(已降清)書信曖昧的精分生活。得令後的吳三桂慢慢悠悠地往京城挪,速度堪比二環晚高峰的車。

沒想到同事們太弱雞,除了周遇吉外,農民軍幾乎沒遇到過抵抗。在吳三桂三月十九抵達山海關時,給前幾個皇帝還了一輩子債的崇禎早已自縊於煤山。簡言之,吳三桂本想著薅崇禎更多羊毛,結果手一滑,把皇帝活活玩死了。

然後就是戲曲話本電視劇玩了500年的梗:“衝冠一怒為紅顏”,但事實並非如此。

農民軍進京後搶錢搶糧搶女人,各個都像脫韁了的哈士奇。李自成無力約束部下,自己還挨個向大臣要錢。結果也不小心玩脫了,不但把吳三桂的便宜老爹打得奄奄一息(此時吳三桂已在拜見李自成的路上),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搶去。

氣暈了的吳三桂立刻就打回山海關,然後一片石就“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然後發現打不過李自成,然後向清兵求援,然後就在多爾袞帳前剃了頭……

成了平西王后,吳三桂問漢奸前輩洪承疇怎麼才能“世鎮雲南”?洪承疇答曰:別滅南明

於是乎吳三桂稱崇禎為故主,表明心意“矢志新朝”。但到了順治十八年,閒得發黴的吳三桂還是率軍進入緬甸。把永曆帝父子活活勒死,徹底完結了大明。

到了小玄子動手削藩時,吳三桂的漢奸之名都傳到貝加爾湖了,長江以北完全沒有漢人鳥他。吳三桂在橫州一圓皇帝夢五個月後便勢窮病死,手下部將也被滅的渣都不剩。

小怪吐槽:自古以來中華大地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漢人政權互相撕,造反割據鬧翻天大家也能看得津津有味(那麼表臉的劉備都有人粉)。但只要牽涉到外族,性質就完全變了。漢奸這個帽子一扣上,就等於自絕於天下。

吳三桂的軍事才能和兵力優勢確實槓槓滴,如果他沒放滿清入關,勒死永樂帝,殘殺漢人同胞,反清復明未或許可成。

吳三桂雖然是大漢奸,但明亡的鍋也不能都甩給他,流寇、黨爭和腦殘皇帝們更是功不可沒。李自成也是,你要昨天送錢要人家歸順,今天就打人家爸爸,你四不四傻?


威廉一懶眾衫小


狐狸兔子🐰沒了,狗肉烹調。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