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時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不和?

tiger-liu0816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的軍力是相當強大的,之所以沒有達到最頂峰,軍迷看二戰的軍事歷史應該知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的矛盾十分的多,甚至出現了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的事情發生,所以,日本軍力的當時衰落也是有一定內部原因的。

其實這兩大軍種之間的矛盾,從很久之前就開始了,雙方一直爭論不休,折騰了五十多年!矛盾之一是在19世紀後期,日本發生了倒幕運動(也就是日本所謂的暴亂,倒幕之後才有的明治維新)。長州藩屬於倒幕派,薩摩藩起初是將軍派,但後來大勢已去才歸降為倒幕派的。所以長州藩和薩摩藩之間一直有矛盾。

矛盾之二是日本陸軍和海軍之爭是貧富兩個階層的鬥爭。日本海軍多出身於富裕的貴族和富商家庭,而陸軍多出身於普通的中下級階層,兩個階層都認為自己是日本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誰都不服誰,誰都看不起誰,兩派甚至不通婚,打仗的時候也彼此不配合,甚至互相挖坑。

矛盾之三是日本陸軍和海軍之爭是資源和利益之爭。日本是個小國,資源短缺,財力有限,雖然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劇增,但仍然比較有限。

矛盾之五是日本海軍學習的英國海軍模式,提倡以海戰為主,陸戰為輔。而陸軍恰恰相反,學習的是德國,陸軍為主,於是兩邊的矛盾更大了,誰都想做大的,所以一直不和。

就因為二戰時日本陸軍和海軍這些矛盾,才能讓他們當時不能完全協調配合,才使日本當時的軍事實力沒有達到頂峰的地步,也加速了日本最後的投降,要不日本估計還得猖狂一些時間!


楊樹皮砍大刀


日本海軍陸軍矛盾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矛盾由來已久,而且日益激化,到了二戰期間,幾乎就是發展到了頂峰。矛盾這種東西,只要沒有解開,就會越來越深,導致最後根本就不可調和。雖說不可調和吧,但關鍵的時候,雙方還是有立場的,畢竟他們還是共用一個天皇的。

歷史淵源

倒幕運動時期,長州藩和薩摩藩都是天皇的追隨者,後來長州藩控制日本陸軍,薩摩藩控制日本海軍。比如乃木希典寺內正毅都是出自長州藩,東鄉平八郎就是薩摩藩的。最初這長州藩和薩摩藩就不對付,理念完全是相對的,而且還爆發過沖突。這個時候,他們就看對象不順眼。

而且,日本陸軍其實都是窮人出身的,而日本海軍將領大多貴族出身。海軍打心眼裡瞧不起陸軍,而陸軍自認為一腔熱血。日本後來的二二六兵變,其實就是抓住了陸軍窮苦出身這一點,利用大家都是窮人家孩子,凝聚了人心,才發動的起兵變。兵變失敗後,日本海軍得逞了,使勁給日本陸軍下絆子。

資源問題

日本陸軍海軍一個主張北上一個主張南下,這就導致雙方意見分歧嚴重。起初日本北上派佔了上風,張鼓峰事件,日本算是吃個啞巴虧,而諾門罕戰役,日本等於是被直接一個大耳光打的滿地找牙。而海軍主張南下,諾門罕之後,海軍瞬間得逞,結果給日本送上了一個不歸路。

其實戰略方向並沒太大問題,主要就是這個資源配給上,陸軍坦克飛機大炮要資源,日本海軍軍艦要資源,本來就沒多少,兩邊打的不可開交。而海軍拿到的資源遠比陸軍多,為啥同樣是“皇軍”,你拿的就比我多啊,這不公平。而海軍認為,如果不是陸軍,我們裝備能更多。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心裡,不打起來才怪呢。

<strong>

日本海軍陸軍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矛盾,衝突一直都有,只要調和不了,那就開幹,甚至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海軍曾經動過槍。


御史三大人


這個其實要從四方面來說:

第一就是有歷史淵源在裡面

眾所周知,倒幕戰爭後,日本海軍起源於薩摩藩,日本陸軍起源於長州藩。雖然都是倒幕戰爭的中堅力量,但薩摩藩和長州藩自身在政治理念上就完全不同,長州藩是攘夷派,薩摩則是將軍派,希望實現公武合體,這就從根源上產生了矛盾。

還記得電影《最後的武士》麼?就是以主張公武合體的薩摩藩武士代表人物,西鄉隆盛為原型的。當然了,最後這一派自然是打敗了,但是這個矛盾可以繼續延續下來了。

第二:有軍事思想的差異在裡面

日本是個典型的島國文化,因此海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從明治維新到二戰這段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到日本對於發展海軍的不遺餘力、甚至是砸鍋賣鐵、賭上國運式的窮兵黷武。海軍又是技術性兵種,本身就是受過教育的、掌握技能的,再加上歷史淵源,愈發的看不起日本陸軍。

二戰前的日本陸海軍戰略思想自然也是完全不同,陸軍叫囂著北上、海軍則高呼南下,這種戰略思想的差異,矛盾能小得了麼?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資源矛盾造成的

日本彈丸之地,二戰前及二戰時資源匱乏又野心膨脹,而海軍基本上佔用了大部分的資源,這一點讓日本陸軍極度不滿,從武器裝備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日本陸軍的窮破窘況,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一個“陸軍馬鹿海軍馬鹿”對罵的梗出現的原因。

這種坦克也真的只有日本才能正經八百的裝備部隊了

第四,日本政體原因也加劇了這種不和的存在

二戰中的日本戰時內閣,首相要麼是陸相上來幹,要麼是海相上來幹,反正就是誰打的不行,就換一個上來,一上來先把原來的戰略作廢,換一個打法繼續來。政策別說什麼連續性了,連戰爭戰略都是一會一會的變,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能相互看順眼才奇怪了。


老李滔滔不絕


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問題由來已久了。

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快50年。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本土進行了倒幕運動,之後又發生了明治維新。長州藩屬於倒幕派,薩摩藩起初是將軍派,但後來大勢已去才無奈歸降為倒幕派的。所以長州藩和薩摩藩之間一直有矛盾。

到了明治維新後,日本這兩個派別同時進入高層,誰也不願意做示弱,誰也看不起誰,雙方水火不容。長州藩逐漸控制了日本的陸軍,而薩摩藩控制了日本的海軍。

在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帝國要生存必須依靠海軍,海軍必須要強大起來。所以日本海軍學習的是英國海軍的治軍模式,提出海戰為主、陸戰為輔。而陸軍的剛好相反,提出陸戰為主、海戰為輔。雙方矛盾又激化了。

在近代1905年日俄戰爭裡,日本海軍包圍了旅順港,請求陸軍炮火援助,陸軍作戰參謀部拒絕了,這一舉動,導致日本海軍傷亡慘重。在抗戰事情,日本的海軍陸戰隊包圍了上海,陸軍大臣不願意出兵援助,海軍的參謀部去祈求陸軍才出兵。

在物資分配上,陸軍和海軍也有糾紛。在日本本土,本上鋼鐵資源就比較少,陸軍提出要多造坦克大炮,海軍要提出造戰艦,雙方又有矛盾。日本陸軍想和德國陸軍共同夾擊蘇聯,而海軍想和美國一起奪天下,可日本的財力資源不允許兩個計劃同時進行,故雙方矛盾依然很大。導致日軍整體的戰鬥力不是多高。


日暮惜楊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不和是公開的秘密,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的:第一,日本海軍和陸軍創立後的歷史原因;第二,則是陸軍和海軍為爭奪戰略資源而不和;第三,作戰的大策略上不和。事關生死大戰時,陸海軍還是互相配合的相當默契的。

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的歷史原因

德川幕府末期,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逐漸認識到民族危機,他們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目的就是振興日本,推翻幕府統治。

長州藩人士比較熱血,主張武力尊王攘夷,而薩摩藩的人士主張隨大局而動,長州藩發動政變失敗後,薩摩藩曾經在禁門之變中鎮壓過長州藩。當時長州藩的士兵鞋底下都有“薩賊會奸”四個字,可見仇恨至深。後在土佐藩的撮合下建立了倒幕的薩長同盟。

1868年明治天皇臨政,1871年建立新式陸軍,長州藩集團霸佔了陸軍權利;1872年日本海軍成立,薩摩藩集團控制了海軍權利。以前恩怨又移植到海軍和陸軍中,語言上的互相輕視,互稱對方為海軍馬鹿、陸軍馬鹿;而且海軍人士和陸軍人士互不通婚。

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陸軍圍攻旅順,死傷慘重。海軍表示可以炮火援助,陸軍死活不肯,仍然採用人海戰術猛攻。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二戰時期。

日本海軍和陸軍為爭奪資源而不和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陸軍和海軍都需要大量的戰略物資。為了爭奪物質的分配權,雙方的嘴仗也是不斷,陸軍需要坦克、衝鋒槍、大炮,海軍需要航母、戰列艦等。最終海軍佔了上風,但是也要分配一些資源給陸軍。海軍的軍艦有好多是用木頭建的飛行甲板,軍艦第一層用鋼材,不少的第二層都用的是木頭代替。陸軍也好不到哪兒去,日本的重型坦克只製作了樣本,根本沒有製造,消耗子彈多的衝鋒槍也造了很少。(日軍赤城號航母圖)

在作戰的戰略方向上不和

在佔領中國東北後,究竟是北上還是南下,陸軍海軍爭執不下。陸軍佔了上風,發起了了“諾門坎戰役”,結果是一敗塗地,只好南下作戰了。其實東南亞國家長期在美英法荷等殖民統治下,開發了不少像石油這樣的資源,海軍瞄準的是作戰資源,而北上後資源相當匱乏,更多的是配合德國軍隊的作戰,於日本無太大利益。(諾門坎戰役蘇軍繳獲的日本陸軍機槍)

二戰日本海軍和陸軍爭鬥的奇葩事件

一、1888年,日本明治政府打算設立參謀本部,主要是為了統一戰時總體指揮,參謀總長這一職務成了海軍和陸軍爭奪的對象。伊藤博文是個精明的首相,直接讓海軍和陸軍各自成立參謀部吧,誰也不得罪。陸軍的山縣有朋對參謀總長志在必得,伊藤博文的分立方法說什麼也不同意,一定要分出高下來,最後決定戰時成立“戰時大本營”,由陸軍將領擔任最高指揮,海軍配合;和平時期互不統屬。

二、淞滬會戰時期,日本海軍陸戰隊被圍困在租界。海軍大臣向陸軍大臣請求援助,陸軍的意思是你們海軍首先服軟,服軟後援軍馬上出動。

三、二戰末期,日本軍隊退守本土。此時陸軍和海軍為了爭奪日本的整體防禦指揮權還爭鬥起來。

1945年,日本本土被美軍佔領,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的海軍和空軍都瓦解了,再也沒了爭鬥。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日本的陸軍和海軍,明明都效忠於同一個國家,卻一直很不對付。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就不得不說一說二者之間發生的那些事情了。

在德川幕府後期,各個勢力開始站隊,選擇是支持幕府,還是支持天皇。

而長州藩和薩摩藩,就站在天皇這邊。

有一部大河劇叫《西鄉殿》,講的就是那時候的事情。

後來,天皇掌權,長州藩的部隊組成了日本陸軍,薩摩藩的部隊則成了海軍。

聽起來很和諧,對不對?

實際上,這都是表面的。

這兩個藩,雖然站在了同一個屋簷下,可惜並不對付,總是要掐架。

即使改編成了國家軍隊,也是如此,畢竟還有很多舊帳沒有算,一直都想著坑一坑對方來解解氣。

比如,日俄戰爭的時候,陸軍在旅順戰鬥,死傷慘重;而明明該給予炮火支援的海軍卻袖手旁觀,導致陸軍陣亡近四萬人。

再比如,日本海軍和美國交手的時候,航母被擊沉了;那些航母上的飛機沒有辦法,只好去尋找陸軍的機場去停靠,沒想到後者直接拒絕了海軍飛機的要求,甚至還揚言,如果這些飛機敢來到機場上空,就直接擊落,根本沒給半點商量的餘地。

再者,就是經費的原因。

海軍得到的經費比陸軍要多很多,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矛盾點——畢竟錢是有限的,給海軍多一些,就只能給陸軍少一些;相對貧窮的陸軍心中不爽,這筆帳便也算在了海軍頭上。

本來都是小事,攢著攢著,矛盾就大了。


歷史上的冷知識


在日本幕府時期,當時的長洲藩和薩姆藩都站在天皇一邊,但是在此之前,長州藩和薩姆藩幾乎是天天打,在站在天皇這邊後,長州藩的部隊成為了後來的日本陸軍,而薩姆藩的部隊則成為了日本海軍。

雖然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陸海軍的矛盾並沒有太明顯的顯露,可在接下來的日俄戰爭中,二者的矛盾就暴露無遺了。在攻打旅順時,陸軍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陣亡了將近4萬人,究其原因,就是日本海軍不給陸軍炮火支援所致。在此之後,日本陸海軍的矛盾就逐步開始了。



發展陸海軍都要耗費原本就不多的資源,而陸海軍又分別代表了不同藩閥的利益,所以在爭奪發展資源上(鋼鐵,石油)矛盾很多。


二戰日本海軍損失最大,幾乎全軍覆沒,海軍指責陸軍偷懶,陸軍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


武備戰研菌


關於日本陸海軍矛盾已久的例子是數不勝數了。尤其在二戰時期,二者的矛盾激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中去。

在戰後的日本國內,對於二戰戰敗的戰爭責任,也可見日本陸海軍的矛盾。

列如日本人拍的電影《山本五十六》,無論是新舊版本,身為主角的山本五十六都看不起電影中的日本陸軍。在電影中,日本陸軍就是幫沒腦的二百五,先是大魔頭辻政信要求山本同意三國同盟。對此山本反唇相譏:“你應該去美國,數數他們有多少工廠。”含義的是,日本陸軍自不量力,以為靠自己就能戰勝美國,也說明日本的國力不如美國。

然後,是電影中的陸軍嘲笑海軍,你們中途島損失巨大,我們知道。在這裡,還是辻政信揭底,說海軍還有驅逐艦沒用,意思是嘲笑海軍是膽小鬼。

雖然只是部電影,但還是說出了當年的陸海軍在二戰時期的矛盾突出地方。

就筆者看來,其實日本陸海軍是一丘之貉,並不是說現在人所謂的海軍親英美,陸軍親德國,所以,二者在選擇同盟國的問題上就分道揚鑣了。

日本海軍可不是說知道美國國力,所以認為和美國開戰是必敗的。就算是山本五十六本人,也不會說什麼不想和美國開戰。熟悉了美國國情的山本,是認為憑日本的國力,消耗不過美國,所以失敗。

而相對的日本陸軍,也不是不知道美國的實力。日本陸軍早期就有專門研究歐美國情的部門,自然清楚。

(就好比梅津美治郎,早年的他都在歐美當武官)

但二者在同德國結盟不和的原因,其實是不想把自己的實力消耗在沒有太多收益的戰場。

二者其實都心知肚明,一旦三國結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目標,那就是陸軍要把主要兵力對付蘇聯。海軍則要當配角,給陸軍陪襯。在對蘇作戰準備上,陸軍希望海軍提供後勤保障,山本五十六身邊的走狗富岡定俊乾脆就向陸軍表明,不會派遣海軍飛機協助。意思就是說,陸軍自己惹事,我管不著。

但陸軍可不是笨蛋,自然知道南下好處大大的有。所以,其實陸軍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先搞定南方,短期搞定南方後,立刻回師,一舉殺入西伯利亞。

這就是陸海軍怎麼會在對外戰爭方向上出的矛盾核心了。

而海軍討厭陸軍的一個地方,也就是海軍不想把自己的船舶部隊給陸軍使用。這個矛盾在中國戰場就可見了。在中國內河的日本軍隊的船艇,還不是屬於海軍的東西。是陸軍獨有的船舶部隊。

除此之外,海軍做事和陸軍一樣,不喜歡把自己推到前臺,還是想要收穫大大的,損失小小的。可能這個和陸海軍出風頭說法有些奇怪,但可以從一些實際情況看出。

在瓜島之戰中,戰場的決定者其實是陸軍。只要瓜島上的日本陸軍拿下整個瓜島,那就不用在瓜島附近曠日持久的投入軍隊了打消耗戰了。

山本五十六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山本忽悠辻政信,為了陸軍,我願意把大和號開到瓜島海上。

最後,山本五十六真的是在“船銷”,除了大和號之外,聯合艦隊不知道多少艦艇葬身瓜島海底。而山本的承諾,需要陸軍自己開發——還是讓陸軍自己想辦法搞運輸,養活瓜島上的幾萬餓死鬼。

而陸海軍對外是打仗打不贏,自己內部則是吵架吵得歡。其不和的原因,說到底,就是把責任推給對方。罵對方是貪生怕死的傢伙。

現在還能看到這個奇特景象。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主要源於古代日本軍閥藩邦林立,日本海陸兩軍分別是由薩摩藩和島津藩分別演變而來,歷史上就不對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