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清代趙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聯的深意?

財經歲月


攻心聯為清末趙藩所書。趙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學者、詩人和書法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運動,歷任眾議員,南方軍政府交通部長。趙藩在政治上不是很有建樹,但文學成就較高。趙藩體察百姓疾苦,是個好人。


趙藩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是他在武侯祠留下的“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此聯稱得上是武侯祠第一聯。

此聯的創作背景為:1901年冬,四川農民起義不斷,清政府任命岑春煊為四川總督,令其鎮壓起義。岑春煊上任後,殺戮無數。趙藩曾經當過岑的老師,但當時只是岑的下屬,不便規勸,就以諷諫之筆,撰寫了這副著名的“攻心聯”。刻好後掛到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中。隨後,請岑到武侯祠赴宴,讓岑看到對聯。委婉地規勸岑要審時度勢,不要殺戮過重。

這副對聯翻譯成白話文意思為:用兵要以攻心為主,這樣才能徹底的消除隱患。自古以來真正知兵的將領都是厭惡戰爭的。不能審時度勢的看待問題,政策不論寬嚴都會出差錯,四川后來的當政者一定要深思這件事情。

後世有人覺得這副對聯是歌頌諸葛亮的,甚至聯繫到“七擒孟獲”之類的,我感覺結合創作背景以及對聯的意思,這是不對的。攻心聯其實是就是委婉地批評了諸葛亮不顧當時三足鼎立的客觀形勢(魏蜀吳三家實力相當,誰也滅不了誰)逆天道而行,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窮兵黷武,不知休養生息,給蜀地人民造成了很大負擔。此聯,毛澤東甚為欣賞,他曾對要到四川來工作的領導同志說:“你到四川去工作,你一定要到武侯祠去讀這副對聯。你讀了這副對聯,你就知道你的工作應該怎麼做了。”如果這副對聯是歌頌諸葛亮的,毛為什麼不讓四川的領導同志去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呢?自古以來,諸葛亮都是作為極正面的人物來頌揚的,極少有人敢說他怎樣怎樣,這副攻心聯,既委婉又勇敢地說明了諸葛亮的不足之處,內容很值得後人深思。結合岑春煊在蜀地的所作所為,寫出這樣一副對聯來勸諫,也是需要勇氣的。

趙藩是個好人。


戒莒齋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1950年代末,“大躍進”的種種弊端開始露頭。為應對困難的局面,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專門舉此聯開導部下。自此以後,這副對聯身價暴增。凡遊武侯祠者,必在主殿門前的廊柱下停留片刻,吟頌此聯一番。我猜普通人之中似懂非懂者居多,而能嚼出個中“三味”者,必是在人生中有一番歷練的人。

當年,撰此聯者不過是要借諸葛孔明治蜀的得失,來告戒後來的為政者,要知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的道理,也要審時度勢地掌權、用權。

當年孔明先生治蜀時,是否真的對孟獲使用過“攻心”之策,實難評價。不過,從《三國演義》的情節看,孔明先生實在是深知“攻心為上”的道理,應用起來嫻熟自如,“七擒”莫若“七戲”更準確些。孟獲之人,身處邊陲,自是“山高皇帝遠”慣了。其不知好歹,不講信用,既愚魯又好鬥,不打到他無計可施、無路可走,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與其說是諸葛亮對他採取了“攻心”之策,不如說是讓他領教了先生的“神人”風采。所謂“不打不相識”,孟獲就是需要用這種方法敎育、幫助他,“攻心”也可以與“攻城”並用。

美國唯一一對“父子總統”,在對付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時,採取了截然相反的兩套戰略。老布什1990發動“沙漠風暴”戰役時,快刀斬亂麻,打贏了就及時收手。戰後,美軍高調宣稱此役釆用的是中國“軍中寶典”《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確實,聯軍並未長驅深入伊國境內,既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又維持了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十年後,而其子小布什就要魯莽得多。不僅武力摧毀了薩達姆武裝,而且摧毀了伊拉克這個國家。佔領到是容易,摧枯拉朽,使命必達。但治理卻要花上千百倍功夫,把石頭搬上山遠比把石頭推下山難得多!

這就要說到審時度勢。諸葛亮既知攻心為上,為啥不知審時度勢呢?我懷疑真有《出師表》一文。 以諸葛孔明的智慧和遠見,應該不會發動勞心費力的六出祁山的“北伐戰爭”。可是,身為蜀國丞相,他確實連續不斷地親率大軍,六次北上,最後死在五丈原!

按說,“打仗就是打錢”,依他的精明,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可是,他就是這樣一意孤行地堅持,雖然落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美譽,但也授人以柄。千年後,清末治蜀的官員就寫了“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名聯,告戒後繼者要汲取孔明先生的教訓。 如此看來,諸葛亮不是個“神人”,而是個充滿矛盾的人。既知“攻心為上”這樣的柔性戰術,為何在國家發展的根本戰略上卻不知“審時度勢”呢?

人們都說他是被累死的。司馬懿聞其深夜不睡,還在查問對一個小校的處罰之事,就斷定他必定會速死。作為一個千軍統帥,如此過細過勞地處理雜務,如何能夠高瞻遠矚地抓住軍國大事呢? 從現代心理學的觀點看,孔明先生患有嚴重的強迫症。

他強迫自己要完成先帝的遺願,無休無止地把蜀國拖入“北伐中原”的消耗戰中。這一過程中,他真的認為自己有獲勝的把握嗎?恐怕未必。 但是,他是一個老派的讀書人,自有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何況,“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謀劃,可是寫在他出山時遞給劉皇叔的《出師表》之中的!如果目標不能達成,不是顯得我諸葛亮空負盛名嗎?所以,無論如何,我也要北伐到底,不達目標絕不罷休!這就是典型的“強迫症人格”!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當時蜀國人口只有九十多萬人口,也就是今天一個大縣人口。正常來說,蜀國只能維持8萬左右的部隊。依靠這點部隊,想要北伐成功基本不可能。

再說“寬嚴皆誤”,也是強迫症的表現。馬謖失街亭,諸葛亮用人不當才是首罪。他明知馬謖只當過參謀,沒有實際領兵的經歷,卻依然派他領兵出征。終至戰敗,產生了一連串的後遺症,又不得不“揮淚斬馬謖”。所以,後人譏他“寬嚴皆誤”,徒留笑柄。當初他堅持派定馬謖,心中一定有一套道理說服自己,暗示自己“這是正確的決定。”這種自我暗示,會不斷地強化,以致堅信不移。這不過是自我迷戀的病態而巳!

中國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本無不妥。可是,對於諸葛亮這樣的“神人”、關羽這樣的忠義“聖君”,卻總是“為遵者諱”。因此,許多能人、賢人不能從前人身上學到教訓,對附在那些先賢、壯土身上的華麗外衣,虔誠地頂禮膜拜。遺憾的是,一代代的聖賢雅士的見識與做為並未見得提高了多少,重複別人的錯誤成了一道道不變的風景。而我們的吃瓜群眾,卻總是依然津津有味地看著這一出出與己有關的滑稽戲,傻傻地笑著。 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病態的自我迷戀的強迫症嗎?!(2.2.2019,己亥🐷年正月二十)


太平洋之遠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上聯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這裡的解釋可以解釋為,能使人心悅誠服,那麼反叛你的心理就會自然的消除了。

從古知兵非好戰;這裡解釋可以解釋為,從來會打仗懂得打仗,擁有軍事實力的人或者國家都懂得戰爭的危害,不到必不得已不會輕言戰爭,動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那麼我們可以說說這上聯的深意,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臺灣問題,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於近代歷史原因造成了我們今天這樣的兩岸關係。那麼我們現在的做法是,讓臺灣同胞深刻的理解到只有祖國統一,迴歸大陸的懷抱才是正確而且唯一的道路。我們要告訴他們,我們是真心、用心對待臺灣同胞,並且是真心希望臺灣迴歸能趕上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這列快車,讓我們齊頭並進,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和分享這美好的未來。

還要說明一點的是我們今天的軍事實力、政治實力、經歷實力都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一貧如洗、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了,我們現在的軍隊是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現代化軍隊。不管是軍事人才、軍事裝備、後勤保障都遠勝於臺灣。所以我們更知道臺灣人民在建設臺灣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如果一旦和大陸發生戰爭那麼臺灣將會淪為一片廢墟。我們正是因為知道自己的拳頭有多硬,才不輕易出手,否則是會死人的,所以不要一味的試圖挑戰我們的底線。

下聯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這裡可以解釋為,不根據當前的形式、實際狀況來分析處理問題那麼所做的決定都會是錯誤的。

後來治蜀要深思。杜牧《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那麼我們可以說說這下聯的深意,比如說為什麼當年總說“兩個凡是”堅持馬列主義,堅持毛澤東思想,固然是沒錯的,但是也要像鄧小平同志說的那樣,既馬克思去世那麼多年了,他不可能活過來針對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來給我們具體決絕的方案,他的分析只是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出的判斷而已,毛主席是最講究實事求是的,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這樣的討論我們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徹底的將革命進行到底,建設有我們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斷的進行改革開放,這也是我們的領導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做的事情,事實證明我們的做法是正確的。

我們要以史為鑑,每次做出決定前都要深刻的從歷史上找問題,根據歷史的發展和客觀性來分析,來處理一些現在遇到的問題。同時我們也要不忘歷史,我們曾經被侵略的屈辱史,時刻警示我們要我們有危機感,在每次做重大的決策前,想理性的、綜合性的分析每一步該怎麼走,不要重蹈覆轍把來之不易的今天帶回解放前。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膚淺的理解。


九磚學士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事,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人趙藩為成都武侯祠撰寫的這幅對聯被稱作“攻心聯”,他以史為鑑,借古論今,對當時四川總督岑春煊進行勸誡。關於這副對聯所涉及到對諸葛亮本人的認知,對他在蜀漢政權作為的評價,學界一直在這方面有研究論述。


一般認為上聯“攻心”,攻的是“反側之心”,就是懷有不安分的心,那在蜀漢政權裡,誰最不安分躍躍欲動呢?這得剖析蜀國的政權結構,會發現劉備集團從荊州入川后,荊州勢力一直是諸葛亮等仰仗的主要政權力量,而益州本土人士處在士大夫階級最底層。

這種社會階層矛盾,諸葛亮並不是不清楚,但是他的工作重點始終沒有放在爭取益州本土人士的支持上面。相反諸葛丞相“安內必須先攘外”,通過北伐戰爭的手段來轉移社會矛盾,對蜀漢長期進行軍事化管理,對於益州人來說是處於高壓政策之下。


所以作者在上聯下半句認為,只要處理好益州本土階層的利益,蜀漢的所有危機就用不著用戰爭的手段來化解。內政的困擾從益州人的利益處考慮,不應該採取對外戰爭的辦法,否則只能徒勞無功,加速死亡。

下聯的“不審勢”當然從字面上通俗理解是“不識時務”,誰不識時務,怎麼算識時務,後人只能揣測趙藩的意思,所以有很多看法。

蜀漢政權高舉“興漢”的大旗,只是可惜在當時,在益州這種論調已經過時,儘管劉備,諸葛亮等人不願面對,不願承認。曹丕已經稱帝,他祭出的“九品中正制”很好地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魏的政權坐穩當了,另外江東孫權是最早有意識地把江東豪族和東吳政權捆綁在一起。

這兩處地方的各階層士大夫都充分參與政權建設和運作,只有蜀漢在用人制度上產生嚴重偏差,使蜀漢只是荊州集團的蜀漢,在士人中人為製造利益切割。既然益州本土和政權利益無緣,不管蜀漢政權如何操作,是嚴格也好,是寬容也罷,他們會如何等待蜀漢的掌權者呢。只有袖手旁觀,高高掛起,即便敵國兵臨城下,只有勸降的,沒有誓死效忠的。

對聯警示後來人要注意蜀漢政權碰到的問題,“蜀人治蜀”的必要性。從現代角度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政權基礎一定是建立在當地人士或代表廣泛利益的人員上,否則一旦風吹草動,因為基礎不牢就地動山搖。

所以特別是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需要當地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也是同樣道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自古蜀國治理不易,清朝更是如此。要知道蜀地也就是四川,少數民族多,無論誰主政四川,都要面對民族團結這個問題。滿族和漢族,少數民族之間還是有隔閡的。乾隆期間,大小金川兩次戰役,至少減弱了清朝一半的國力。


張醫仙010


審時度勢!求同心即是攻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