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伐魏,為什麼不東進中原而是西出祁山?

張遠宏37772303


諸葛亮伐魏,為何不東進中原而西出祁山?(上)

 

諸葛亮伐魏,為什麼不東進中原而西出祁山?這個問題,因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都未正面涉及,相關論者過去也眾說紛紜,因此很少見到令人悅服的答案。近看《新三國演義》,頗感中肯,茲錄此作答。

 

諸葛亮在成都,既遣人入魏佈散流言,便一心籌劃伐魏之事,以便乘魏主新立,司馬懿得除之機,大舉興兵,乃先入見後主,上奏伐魏之意曰:

“陛下,伐魏除賊,重振漢室,乃先主畢生宏願也。臣受先主託孤,不敢須臾忘此。以臣觀之,魏可懼者,司馬懿也。今臣已遣人入魏,佈散流言離間,以假魏主之手,先除司馬懿。臣料此計可成,伐魏良機在即,特奏陛下,允臣領兵,相機伐魏。”

後主聞奏曰:

“伐魏山川險峻,路途遙遠,父相南征勞苦,若再遠出伐魏,得無過勞乎?”

聞後主關懷,諸葛亮心下感動,乃曰:

“臣受先主託孤,陛下厚恩,理當鞠躬盡瘁報效,何患勞苦乎?再則,倘離間計奏效,司馬懿得除,魏主新立,內事未定,此伐魏良機也,豈可錯失耶?”

後主聞言曰:

“朕聞曹魏地廣兵雄,大將雲集,能征慣戰,未若徵南之易也。父相既定伐魏,仍當慎之,可進則進,不可進則退,務求保全。”

後主所言,雖無高見,然出語每見關愛,令諸葛亮愈見感動,乃謝曰:

“臣謝陛下關愛。臣亦知魏勢甚大,難以撼動,故擬先出祁山,以襲雍、涼。”

後主聞諸葛亮伐魏不東指而欲西進,當即疑曰:

“魏據中原,都洛陽,父相伐魏,當驅兵東進,何不指東而向西耶?”

後主之言,雖未出常人思慮,畢竟有所思,令諸葛亮甚覺欣慰,聞言乃笑曰:

“當年,先主三顧茅廬,臣獻隆中對:三分天下,以荊州為家,取西川以建基業;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然後靜待天時,荊州大軍出宛、洛,西川大軍出漢中,直下中原,復興漢室。今荊州已失,此策休矣。然除賊興漢,乃先主宏願,故臣另闢蹊徑,以續先主未竟之業。”

後主聞言,點頭曰:

“父相赤誠,天下皆知。止是不指東而向西,恐世人難明,願父相明言。”

諸葛亮聞言曰:

“陛下所慮,正臣欲稟明之處也。經臣深思,伐魏若指東,有諸害而無一益,必敗無疑也。”

後主雖知諸葛亮思慮周詳,神機妙算,卻不明伐魏指東,害在何處,聞言乃問曰:

“指東直搗敵巢,為何有害無益耶?”

諸葛亮見問曰:

“兵書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臣請先為陛下言彼。魏據中原,我若東指,彼系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其利一也。

“彼居本土,易調兵、亦易增援,其利二也。

“彼居本土,糧草需即得供,無漕運之累,無被劫之憂,其利三也。

“魏居本土,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佔,其利四也。

“平原之戰,乃魏之長,其利五也。”

後主何嘗細思過這些?聞諸葛亮連言五事,面色已露不安。諸葛亮見了,並未打住話,繼續曰:

“中原轄制宇內,欲王天下者,必先王中原,故古今英雄,無不逐鹿中原。今魏據中原,已佔先機;且蜀地僅及魏十之四,人丁方及魏十之二,強弱之勢,大異焉。我本弱小,又居僻地,縱以舉國之力突入中原,亦不足敵之,其利六也。

“彼勢強,又居強勢,其利七也。

“臣僅言彼之大端,即有七利。夫敵之利,即我之害也。”

後主何曾慮及此等事宜,聞言頻頻點頭。見後主已明其意,諸葛亮又曰:

“臣再言己。我東指中原,勞師襲遠,以疲睏之師,擊以逸待勞之旅,其害一也。

“我出川艱險,路途迢遙,調兵不易、增援更難,一旦被困,其危莫測,其害二也。

“我軍東指,戰線長,路途險,糧草輸運艱難,更時有被劫之憂,一旦被劫,糧草無繼,大軍即陷死地,其害三也。

“我遠伐中原,孤軍深入,犯兵家大忌,極易為敵所乘,其害四也。

“我軍東指,戰於平原,乃我之短,以短敵長,必無勝算,其害五也。

“我異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利我,其害六也。

“我本勢弱,更處弱勢,益弱我勢,其害七也。

“夫我之害,即敵之利也。”

聞諸葛亮逐一細述,後主聽的心驚膽戰,背心發涼。諸葛亮卻繼續曰:

“倘伐魏東指,利皆在彼,害皆在我,若不識此,必蹈死地也。故臣棄東指而西向,軍出祁山。”


張遠宏37772303


諸葛亮伐魏,怎麼東進中原?

這裡的中原應該是指洛陽一帶吧,東進中原,也就是說從蜀漢的成都出發,經永安,到達夷陵,再北上進攻襄陽,攻打宛城,直取洛陽。

根本就無法東進中原,蜀漢的東邊是吳國的荊州,如果諸葛亮伐魏東進,那麼必然要經過吳國的領土,吳國怎麼辦?肯定是不讓諸葛亮通過了,以孫權的尿性,還不時刻提防著諸葛亮,要知道荊州都是孫權偷襲取來的,越是偷來的,越是害怕別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偷走。



況且東聯孫權,也是諸葛亮的既定政策,在魏國存在時,諸葛亮斷然不會更改既定國策。

就算人家孫權同意你借用吳國的土地去攻打中原,你諸葛亮這麼打,根本沒有可能打進中原,蜀軍就會全軍覆沒,一是補給是問題,二是目標太過於明顯,三是中原地區魏國重兵把守,連關羽佔有荊州都打不下襄樊,更別說諸葛亮了。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從來就不是長安,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拿下隴右。

從歷次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來看,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是出祁山,諸葛亮的戰略目的是:先拿下隴右,切斷曹魏關中與涼州的聯繫,進一步蠶食雍涼,然後再是攻佔長安,再依託關中之地,以函谷關為險,東出函谷,攻打洛陽,還於舊都。

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而且也非常適合目前的情況,蜀弱魏強,諸葛亮沒有辦法與魏國拼實力,只能採用迂迴隴右的戰略,一步一步打擊魏國。



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戰略,先不論成功與否?在戰略上也與諸葛亮的既定戰略不一樣,即使拿下長安,也守不住,四面八主的魏國會圍過來,到時長安就是一座孤城,還是要失守的,所以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謀略。

而東進中原更加不靠譜,前面已經解釋過了,而最正確的戰略就是諸葛亮既定的西出祁山戰略,所以諸葛亮要選擇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當時曹魏政權及其主要軍事力量據守在祁山(今甘肅西和縣北),諸葛亮北伐祁山,其目的是統一中國。這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時定下的奮鬥目標。他五出祁山伐魏是同實現這一目標分不開的。公元二二三年,西蜀和東吳恢復了聯盟關係,尤其在公元二二五年平定了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以後,蜀國沒有了後顧之憂,國內社會及政局已較為安定,諸葛亮也作了充分的準備,北伐曹魏,統一中國的條件己臻成熟,所以諸葛亮才有了五出祁山的軍事行動。並不是其他方向沒有行動出囗。


渤海綠洲


諸葛亮北伐是以騷擾為目的,並非有能力佔領魏國,就憑几萬人馬,一但失去山川之避護,能遭幾日之圍殲。此諸葛選擇六出祁山之主要原因。


張老大159957934


這個問題我也多次表述,由於亮堅持隆中對造成,見我前面問答的


十八星座


這種問題其實很簡單,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蜀國已經妹有在中原罰魏的出口了!


地中海的蔚藍29395427


諸葛亮打仗謹慎!魏國可以戰敗蜀,但滅不了蜀!只有北伐才能自保!諸葛亮不冒險!如果用魏延出子午谷直抵長安在當時有幾分勝算!只有位延可當此任!因冒險諸葛亮不採納!


王醫5


東進?在失去荊州的情況下諸葛亮從何處進軍?當時的蜀軍只能從漢中北伐,漢中是他們唯一的出口,不走祁山道便只能聽魏延的走子午谷入長安,諸葛亮否決了子午谷,所以蜀軍就只剩下祁山了,除非諸葛亮從吳國手中奪回荊州


蜉蝣菌Jun


第一,中原地區敵軍糧草補給容易,兵源充足。西出岐山,大大拉長了曹魏的補給線。第二,曹魏統治中原地區久,政權穩定,統治西北地區相對短,政權相對不穩固。第三,蜀國國力弱,應該先打敵人的薄弱點。


秦時張子房


古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南出三峽,北出祁山,是大軍出川的戰略通道,三峽被孫吳封殺,只能北出祁山,從甘肅天水,再取關中這一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