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說“寧與洋人,不與家奴”的時候,是個什麼心理狀態?

寄暇學宮


我能替慈禧太后辯論一下嗎?慈禧:這話不是我老婆子說的啊!冤死了。

此話是晚清頑固派大臣剛毅說的,原文是:我家之產業,寧可贈之於朋友,而不必予諸家奴。


在晚清之時,這句話則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當然我們不知道剛毅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並沒有嚴重到賣國的地步。只是後面清廷的統治越來越讓人不滿,所以就把這句話包裝一下,成為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了。

並且還把它安到了慈禧頭上,因為她是當時晚清最高的統治者,這句話由她來說,則更能體現清廷對中華國土的踐踏、對列強侵華的不作為。把這句話上升到政治高度,更有利於排滿自強的口號。


可笑的是,慈禧沒說過這樣的話,可她做的都是這樣的事

不可否認慈禧的御下之術確實很厲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何等的豪傑人物,都被她玩弄於鼓掌之間,硬生生地把一個殘破不堪的大清又給她續命了幾十年。可慈禧的能力全部用來對付屬下,對國家真正的憂患卻視若無睹:籤條約、割國土、賠戰銀,避戰求和為的是什麼,不就是怕曾、左、李這些漢人掌握了實權,影響滿人的統治嗎?

更可惡的是慈禧還真做到了:割臺灣、澎湖列島,賠款一億兩白銀給日本;鉅額賠款給八國聯軍,允許設立“使館租界”於漢土之上,成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這還是不完全統計,其他的如開放通商口岸,開放鐵路製造權等還沒算進去呢!

慈禧雖然沒說過:“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類的話,不過就算她說了,那也是在心裡十分高興自滿的情況下表達出來的。畢竟她真的保衛了滿人的統治,沒讓漢人抬起頭來胡鬧。



狐史首丘


慈禧就是個內戰內行丶外戰外行丶吃裡扒外的紅顏禍水,對外是奴顏婢膝丶崇洋媚外、賣國求榮,對內是專橫跋扈、作威作福、勾心鬥角丶爭權奪利,自私狹隘丶陰險毒辣的主。為了其大權獨攬,實行其獨裁統治,簡直是無惡不作無所不用其極。

咸豐死後,先是聯合慈安、恭親王奕訢除掉顧命八大臣,實行兩宮垂簾聽政,然後藉機罷免奕訢,接著害死東太后慈安,實現了從宮中到朝廷的大權獨攬。慈禧權利慾極強,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採取各種陰謀詭計,培植親信排斥異己,甚至連親情也無所顧忌,由於其子同治皇帝不甘忍受慈禧干預他的生活和執政,竟然讓太監領著去花街柳巷尋歡作樂,結果染上病毒,十九歲就一命嗚呼哀哉了。對親生兒子如此,對侄子加外甥的光緒帝也不例外,光緒一輩子充當傀儡,最後還是不明不白地死去。

宮內爭鬥激烈如此,宮外對人民更是殘醒統治,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管不顧,只顧自己的窮奢極欲,對窮苦百姓仍是瘋狂的盤剝和欺壓,官逼民反,再對起義造反的民眾,又是採取血腥的鎮壓和瘋狂的屠殺。太平天國佔領的南京城被清軍攻破,清軍就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和搶掠,然後大開殺戒進而屠城,天京城變成了人間煉獄。

慈禧就是這樣暴虐殘害百姓的人,還大言不慚自稱老佛爺。

慈禧統治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國內民眾已是民不聊生,慈禧仍在落井下石,到光緒將要親政時,慈禧以頤養為條件,竟動用軍費來滿足自己的奢侈慾望,導致中日甲午海戰,滿清失敗,並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二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及澎湖列島。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可說是慈禧裡勾外連。外國列強見對華侵略有利可圖,又見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列強爭先恐後如狼驟至,進行強盜的武力掠奪和殖民的經濟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列強脅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中國喪權辱國,令中國割地賠款,對中國蠶食鯨吞,使中國內憂外患,迫使中國徹底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慈禧的資敵養敵縱敵投降賣國政策,使中國深受其害,自己也難逃浩劫。慈禧一生經歷了五次對外重大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其中就有慈禧的獨斷專行,奈何以民命為兒戲,竟向外國列強十一國宣戰,導致八國聯軍進京劫掠,慈禧逃亡,列強在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掩蓋罪惡,外患又火燒圓明園,事後又逼迫清廷簽訂《辛丑條約》,規定三十九年賠款四億多兩白銀,連同利息,摺合大約十億兩白銀,慈禧把實惠給給給外國,外國加緊對華滲透侵略。最後與外國列強簽訂一系列的《北京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導致清政府國將不國,國不知民。


德厚致遠


寧與洋人,不寫家奴。這句話不管是不是慈禧太后說的,但從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出發,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所謂“家奴"者,無非就是除皇族以外的所有中國人,江山如果易主,在洋人與“家奴"之間必須作出選擇,如果給予家奴對於整個皇族的生命財產的危脅慨率,遠遠大於送給洋人。洋人只是貪戀財物,對政權的統治與國家的管理,仍需要舊政權的協助和支持。而給予本國人,則可能就是江山易主,皇族勢力將受到很大扼制甚至遭到無情打壓以絕後患(歷來王朝更替莫過如此)。所以,但凡是統治階級,都是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為重,很少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用戶4022298809233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士,都知道要先讓身邊的人先富起來,然後再去顧及其他人。

很多老闆卻恰恰相反,他們非常害怕自己身邊的員工富起來,寧願把錢給外面“所謂的專家和老外”,也不願給自己身邊的人。

可是,這些老闆始終搞不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他還得靠身邊的人給他賺錢,而“外面的所謂專家和老外”則是向他要錢的,卻不能幫他賺錢。

可是,他把員工幫他賺的錢都撒給了“外面的專家和老外”,讓自己在外面好像很風光。而對自己的員工卻很摳門,根本不願意多給一分錢。

這樣的結果就導致:

他身邊有能力的員工都紛紛離開,甚至開個公司與其競爭、搶他的生意——身邊失去了有能力的員工,沒有人幫他賺錢了,結果,公司就越來越敗落,這樣,也導致他沒有錢再撒給“外面的專家和老外”了,專家和老外也紛紛拋棄他而去。

這樣,由於自己的愚蠢,導致了自己眾叛親離、公司倒閉、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蠢貨其實很多。

其實,對於自己的員工,你老闆完全可以出點資、給他一個平臺讓他內部創業,所得利潤即使你老闆拿一成、讓他拿九成,也比把他變成自己的競爭對手、與自己搶生意要好一萬倍——可是,這樣有頭腦的老闆又有幾個呢?所以,只能活該自己走下坡路!

寧與外邦、不與家奴——這樣的人,都註定是悲慘不堪的結局。


易海星辰650


不與家奴。這是長久以來封建帝制思想的積累,統治階級內心的寫照,家族式尊卑觀念的體現。只要賜家奴一碗飯吃,不是其餓死又能為他創造財富,進而鞏固他的統治基礎。

寧與洋人。當侵略者的槍炮打開國門,為了滿足她奢靡腐朽的權力慾,不惜犧牲家奴的利益,割地賠款。這樣的統治者,在封建專治的歷史長河裡不乏人在。即使政權搖搖欲墜,糧彈匱乏,她的六十壽誕依然是極盡奢華,以致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不知有國。她的一句:量大清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把她為了私慾,權力而沒有底線的嘴臉表現的活靈活現;一句:誰讓我一時不快活,我就讓他一世不快活,把她自私,狹隘,毒辣的形象體現的淋淋盡致。現在有人為她翻案,且不說真實歷史終究如何,但她的所做所為和所探討話題不復有二。


黃土情愫


這句話乃是慈禧金句之一啊,妥妥的賣國“名言”。這個女人脾氣大得很,當年八國聯軍入京,慈禧挾光緒皇帝倉皇跑出了紫禁城,一路狂奔,逃往西安。當然,按照清政府的說法,這不是逃亡,而是“微服私訪”。不過,在這西逃的過程中,慈禧確實夠“私訪”的,普通百姓的茅房、吃窩窩頭充飢,這對於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她來說可算是遭罪了。


當然,慈禧更害怕自己的統治因此而動搖,於是,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頒佈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賣國政策。急命談判大臣並訓示:寧贈友邦,勿與家奴。

其大概意思就是,中華的財力和物力,只要拿得出來,能讓洋人開心就行,要把這些東西給家奴那是不行的。

“寧贈友邦,勿與家奴。”何為友邦?帝國主義列強為慈禧之友邦,何為家奴,中國老百姓?當然不是,在慈禧眼裡,老百姓還不夠格。她這裡指的是,湘系淮系等地方大員們,諸如張之洞,李鴻章之類的人物。


因為當時慈禧在西逃途中,這些坐擁重兵的地方大員們並沒有來勤王救駕,這讓慈禧很惱火。而後來,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這群人不僅沒有立即響應,而是立即和各八國聯軍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


正是因為東南互保,才讓慈禧這麼快投降求和。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

這個仇,慈禧顯然記住了,所以在戰敗後她才會說:“寧贈友邦,勿與家奴。”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慈禧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居然能說出這樣自私且不負責任的話來,真的是無可救藥了。


慈禧太后所代表的少數滿清皇族在中國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說白了,也就是擔心自己的皇帝位子保不住。說晚清政府腐朽沒落,這是對的,因為晚清政府自身的利益與當時全體中國人的利益並不相符,他們只想保住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不惜犧牲全體中國人的利益。

絕對的國家之恥辱。


白話歷史君


這個梗是來自當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狼狽而逃,為維持搖搖欲墜的滿清政權,慈禧吩咐談判大臣: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國之歡心。口諭:寧於(贈)外人,不與家奴!

具體是不是“老佛爺”說的其實不那麼重要,因為她就是這麼幹的,或者說整個清政府就是這麼幹的。在他們看來,只要我還在位,還能繼續統治這個國家,給洋大人賠款割地都是可以接受的。


紅黑聖西羅


在慈禧的心中,東北是滿清人的根基所在。

漢人的死活,只要不影響到滿清人的統治,她是不太在乎的。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一個滿人,為了維護滿人的利益,捨棄部分從漢人搶來的利益很正常。

但“寧予友邦,不捨家奴”這話在公開場合慈禧肯定不會說。

慈禧干政時期,漢人地主階級紛紛上位。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這些封疆大吏均是慈禧提拔重用。

而且慈禧還多次對世界列強宣戰,雖然大多都以失敗告終,但畢竟沒有大大方方的送予友邦。

總之慈禧對漢人加以制衡,對洋人並未言聽計從,處處維護滿清利益,非常符合她一個滿人婦女和大清執政者的身份。


難得浮生閒半日


〝寧與洋人·不與家奴〞這句話,有人反駁不是慈禧所說。因無真實歷史資料證據考證,也就不好說什麼啦。

其實說,慈禧老佛就這句話說與未說己不重要,原因是看一看她掌權期間所做的一系列事就大白於天下啦。

一·中日海戰(不要說清庭戰沒戰敗,)賠敖千萬白銀給日本國是有據可杳的。二·八國聯軍入侵我國·火燒園明園·為滿足侵略者之貪慾賠給其列強國數千萬兩白銀還算是史實吧。三·割讓臺灣·澎湖列島·租香港·奧門等·四·允許列強帝國沒立租界·使館·通商口岸·鐵路製造權等。

慈禧掌權期間所做上述的樁樁件件喪權辱國之恥事·已十倍勝於她之說:寧與洋人·不與家奴的說詞。

為了給岌岌可危的清朝續命,慈禧在做這些喪權辱國的事情時心態是自然,甘願的,毫無恬恥的。一家之言,同者請評贊。


浩賢2


這句話非慈禧老怪物之言,但她的所作所為,也恰恰反應了那個時期的無奈和國情,太平天國運動自1851年爆發到I864年剿滅,這14年大清歷史上發生了很多重大的大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之事,如1858年的愛琿條約,和其後的西北勘界,及多個條約,沙俄英日從中國崛取了大量利益和國土,導致海參崴,庫頁島,外興安嶺,及西北一百五十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丟失易主,慈禧深知外國人要的是土地和金錢通商貿易,而眾家奴,和農民起義軍,捻軍太平軍,義和團,確是即要土即要金錢美女還要她的江山社稷,固有歪念寧與外夷,勿送家奴,是種八面玲瓏擺擴氣的醜惡嘴臉心態。所以才發生了內外協力,剿滅農民起義的奇芭怪事。慈禧這五十年統治使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敗無能的時期,陏國人奮發圖強,大搞洋務運動,也扭轉不了腐敗床榻,軍事國力外交,軍事理論上的腐敗和無能,大清王朝國運以失盡,剩下的就是國土和厚顏無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