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不是農民?

考試之前最期待老師做的一件事就是“劃重點”(少部分老師會說我講過的都是重點,如果這樣那就自求多福吧),對於歷史的學習我想老師如果劃重點的話應該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抗擊匈奴、盛世唐朝等這樣的內容。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來說,我們最熟悉也不過是這些盛世和大一統的年代。

這幾期的文章我會對那些非重點內容進行補課,將我的學習體會和各位讀者分享。

最應該補的一段應該是晚唐到宋這一段時間的歷史。我們大部分人都熟悉的歷史年表是“唐宋元明清”,而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之低。今天這一期就從晚唐的農民起義說起。

關於唐朝的歷史大部分人都止於安史之亂,而從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大概有150年的時間,整個唐王朝也就290年,佔據了唐王朝的一半的時間。這一段時間的歷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鎮之間的相互博弈和相互利用”,當他們之間的平衡無法維持的時候,唐王朝也就滅亡了,打破這個平衡的就是唐末的農民起義。

為何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不是農民?

唐末農民起義最有名的是黃巢,黃巢已經攻下當時的都城長安建立政權(國號為齊)。黃巢被現代人所熟知是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一句詩“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裡的滿城菊花和波濤洶湧的場面也會讓人印象深刻。

黃巢作為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但是他自己卻不是農民。黃巢在《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記載略有不同,但《資治通鑑》的記載獲得了大部分史學家的認可,我們也已《資治通鑑》為準。如有不妥還各位方家指正。不同的史書對於黃巢的職業沒有太大的差異,私鹽走私犯。當時藩鎮割據造成的稅負很重,在鹽稅上體現的尤為明顯,老百姓買不起鹽。黃巢家族有販賣私鹽的傳統,在鹽價飆升的時候也正是黃巢家族生意最為火爆的時候。可見黃巢家境殷實早已經脫離了農民的階層。在《資治通鑑》中記載黃巢“屢舉進士不第”,也說明黃巢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分子。

為何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不是農民?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

歷史上像黃巢這樣的有錢有文化的“非農民”農民起義領袖很多,事實上凡是成規模的農民起義領袖大部分也都是像黃巢這樣的人,比如太平天國時期的洪秀全、馮雲山。農民走投無路被逼造反的很多,但是要想有組織,成規模還是需要那些有文化有家底的人。有文化通文字才能組織更多的人,文字是人類大規模協作的基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能讓人吃飽飯才有人跟你幹,沒有初期投資肯定是不行的。

黃巢起義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合作者叫王仙芝,王仙芝起事甚至要稍早於黃巢。王仙芝雖然也是私鹽販子,但是沒有黃巢家道殷實,史書記載中王仙芝也沒有讀過書。如果劃定成分的話,黃巢是富農,王仙芝應該是中農或者是貧農。理論上來說苦最大、仇最深的應該是王仙芝,王仙芝的革命性是要強於黃巢的。但是王仙芝卻在起義的過程中變節了,王仙芝曾接受唐刺史裴渥的誘降,準備降唐。這一事件被黃巢得知,黃巢當面斥責他背信棄義,甚至有史書記載還把他打的頭破血流。王仙芝才表面上勉強拒絕接受唐朝的官職。這也直接導致了黃、王二人分道揚鑣,起義力量受到極大的挫折。說來也比較可笑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答應給他的官職叫做“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這是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官職,就把這位“天補平均大將軍”收買了。

作為王仙芝來講,代表了大多數農民的心態,起義造反只是被逼無奈之舉,如果能當上官,過上好日子,起義的目的就達到了。而黃巢起義的動機和目的則不同,他本身起義就不是因為吃不上飯,並且讀過書,起義的目的早就已經脫離了生存的需求。如果按照馬斯洛人需求的五個層次,王仙芝還在滿足第一等和第二等的需求,而黃巢則是為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將農民起義進行到底的不是農民王仙芝,而是地主富農黃巢。

為何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不是農民?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太平天國運動,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但真正能推翻一個王朝的農民起義除了明朝朱元璋這樣一個孤例之外再無其他。陳勝吳廣聲勢浩大,但是最後推翻秦朝的還是貴族後代項羽;黃巾起義雖然講漢朝江山摧殘的千瘡百孔,但是最後的勝利者仍然是司馬家這樣的貴族;再說黃巢雖然實現了他“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夢想,但最後還是被各方勢力絞殺。

受到階級史觀的影響農民起義存在被過分拔高的現象,他們能獲得的短暫的勝利,但是農民往往不是最終的勝利者。我倒是覺得,農民起義就是一小撮有野心的人帶著一群吃不上飯的人的冒險創業,失敗者眾多,成功者寥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