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時奧斯曼帝國為什麼跟德意志帝國結盟形成同盟國陣線?

WaFFenSS


對於德國來說,雖然說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淪為二流國家,但它仍然是一個地區大國,拉攏奧斯曼帝國對德國在戰略上有重大意義。首先它能威脅英國在北非的殖民地和蘇伊士運河,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對於英國的價值十分重要。


奧斯曼帝國還扼守著黑海門戶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德國將奧斯曼帝國拉進同盟國,實際就切斷了俄國在南線和英法盟國的通道,起到了孤立俄國的作用。

還有一點奧斯曼帝國政治體制和德國一樣屬於君主制國家,在抵制民主和君主立憲上有著共同的話題。

再談奧斯曼帝國當時的選擇前,我們要了解奧斯曼帝國所處的內外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才能有助於設身處地去理解奧斯曼帝國的選擇。

首先我們要基於奧斯曼帝國的內外形勢來分析,18世紀末期其統治下的希臘要求獨立,奧斯曼帝國開始衰敗。

奧斯曼帝國擴張時期留下了大量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結構的領土,但由於長期無法從經濟文化和制度上去同化,無法有效構建成一個政治實體,很大程度上國家呈現碎片化和分裂化。隨著帝國的衰敗,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無法有效維持對這些地區的統治,這些地區獨立化傾向日益嚴重。隨著西方民族主義的傳入,這一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奧斯曼帝國外部環境更是堪憂,地緣政治極差,隨著它的衰弱,地緣上面臨近俄羅斯、奧匈帝國的挑戰和侵蝕,還要應對英國和法國在北非和中東的不斷滲透。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奧斯曼那最大敵人逐漸變成了沙俄。

隨著塞利姆三世軍事改革和坦志麥特時期憲政改革的停滯和失敗,奧斯曼帝國已經無力阻止自己領土的喪失。

奧匈帝國到1912年底,巴爾幹的地區僅剩東色雷斯及和埃迪爾內,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佔據,並且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佔領,1881年突尼斯被法國佔領,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佔據埃及,1912年意大利佔領利比亞。



在中東地區,英國不斷滲透,極力挑動阿拉伯和伊拉克地區勢力獨立。

在1908年土耳其革命勝利後,蘇丹已經不掌握國家權利,在世界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到底是選擇加入到協約國,還是選擇加入到同盟國,奧斯曼帝國也在猶豫。

一方面是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與英法結下的交情,二方面是對英國實力的理性認識,奧斯曼帝國一開始很想加入協約國,但由於俄國的極力阻止未能成功,這讓奧斯曼帝國十分的憤恨。

相反,一德國與奧斯曼土耳其沒有絕對的利益紛爭,也曾經和德皇簽訂過秘密協議。二在奧斯曼帝國陸軍大量軍官都是親近德國的。三,沙俄是現階段奧斯曼帝國最大的敵人。四,德國為了拉攏奧斯曼帝國外交上付出了很對的努力。

最後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戈本號和布勞斯特號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來到土耳其,並且將其送給了奧斯曼帝國,而先前英國曾經扣押奧斯曼帝國重金向英國買的軍艦 ,英國人的驕狂和無理令土耳其政府十分憤怒。德國的慷慨最後讓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


阿馳2585


縱橫折衝,緣起俾斯麥

1879年10月7日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簽署同盟條約,雙方約定在一方遭到俄羅斯攻擊時,另一方將全力支援;如果是其他歐洲國家發起攻擊,另一方則承若保持中立地位,這個歐洲國家在俄羅斯與法國結盟後指向法國。

要明白奧斯曼帝國和德意志結盟的原因,需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為創造德意志和平崛起的外部環境,希望給予外部德意志愛好和平,支持歐羅巴維持現狀的觀感,為此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俄羅斯在俄土戰爭獲勝讓局面變化了。1878年,俄羅斯擊敗了奧斯曼帝國,憑藉聖斯特凡諾條約計劃在巴爾幹建立大保加利亞擴充俄羅斯勢力。

歐洲局面因此出現了緊張的氣氛。德意志與俄羅斯、奧匈帝國同為“”國家,因此,德意志組織邀請了歐洲諸強在柏林召開了會議,以期修補俄奧關係,會議形成了柏林條約。在俾斯麥和歐洲諸強的施壓下,條約規定俄羅斯放棄在聖斯特凡諾條約中所獲得到的利益,奧匈帝國負責管理黑塞哥維納和波斯尼亞。

德意志俾斯麥在這次會議中的表現,導致失去了俄羅斯的信任,俄羅斯在與土耳其的戰爭中中雖然獲勝,但遭受的巨大損失沒有得到回報,反而讓奧匈帝國趁機坐大,自然忿忿不平。由此,第一次“三帝同盟”瓦解。面對充滿敵意的俄羅斯,奧匈帝國與德國聯絡後,決定結盟防備俄羅斯的攻擊。

雖然德意志與奧斯曼已經結盟,但是俾斯麥深知俄羅斯這隻北極熊的力量,在他的折衝之下,1883年,“三帝同盟”再次結盟。1887年,保加利亞危機爆發,同盟再次解體,俾斯麥不甘心於此,繼續拉攏俄羅斯,然而,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認為俾斯麥對於同盟反覆過多,罷免了俾斯麥,將德意志的注意力集中在與奧匈帝國、意大利的三國同盟關係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意志和歐匈帝國雙雙落敗,兩國的同盟正式解體。


重舟難過千重山


奧斯曼帝國是由突厥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極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然而隨著地理大發現,世界的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沿岸轉到大西洋沿岸

。西方世界開始不斷的崛起。17世紀以後,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龐大的領土不斷遭到西方列強的蠶食,帝國境內民族起義與民族運動風起雲湧。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已經徹底淪為“西亞病夫”,領土所剩無幾。因此奧斯曼帝國也想乘著一戰撈一把好處。

首先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其實一直搖擺不定。英德兩國都想要拉攏奧斯曼帝國,然而在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掌握政權之後,在政治上走的是親德路線。

其次德國在一戰以前,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不斷的尋找盟友,不遺餘力拉攏奧斯曼帝國,在經濟上幫助土耳其人修建鐵路,在軍事上派德國

陸軍軍官幫土耳其人組建新式陸軍,並訓練土耳其的部隊。

再者最終把土耳其人推進德國人懷抱的,離不開丘吉爾的“幫助”。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之後,為了喚醒國人的愛國意識,政府向民眾通過募捐的形式,集的一筆鉅款向英國買了兩艘無畏級戰列艦,然而丘吉爾在英德兩國正式宣戰之前,竟然毫無道理的宣佈沒收這兩艘屬於土耳其人的軍艦,


事後竟然不談賠償的事。消息傳到首都伊斯坦布爾,民眾和帝國高層被英國人的做法徹底激怒了,土耳其人認為英國人太不把土耳其放在眼裡了,最終土耳其投入到了同盟國陣營。


帝國的餘暉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參戰,是屢次戰爭失敗後民族情緒高漲和領導人親德的結果。



1911—12年意土戰爭,土耳其失去北非利比亞,1912-13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土爾其獨對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門的哥羅德、希臘的“巴爾幹同盟”失去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土爾其深感自己孤立地位,失去同盟者的支持而勢單力薄。而當時能稱上世界強國的俄國是土耳其傳統上的世仇,圖謀南下達達尼爾海峽,樂見土耳其的進一步分裂。英、法在1907年英法俄簽訂互相諒解互相支持的協定後,對土耳其的利益需求漠視,更想在其持續衰弱後分一杯殘羹冷炙。土耳其唯一能尋求到的強有力支持就是新崛起的挑戰傳統勢力範圍的德國。



青年土耳其黨領袖恩維爾·帕夏(EnverPasha)1909-11年擔任駐柏林的軍事武官,與德軍高層交往甚密,對德國人的效率深佩不已。09年泛突厥主義的青年土耳其黨上臺執政後,德軍的軍事教官滲透土耳其軍隊,傳播德土合作,結盟對抗俄國。戰爭爆發後,德國派戰列巡洋艦“哥本”號、輕巡洋艦“布勒斯勞”號到土耳其表明對它的支持。東線的坦能堡戰役更讓土耳其看到了德軍的強勢,由此土耳其炮擊熬德薩,進軍高加索。


歷史扒糞機


一戰前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是當時算得上屬於世界上頂級的帝國,領土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而當時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更是全球的一流國家,在這樣對等的條件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為什麼要摒棄協約國,跟德意志帝國結盟形成盟國陣線?

我自已認為原因如下。

一,臭味相投,人以類聚,物以群居,人的品行愛好相似,就想往一塊湊。

二,逼上梁山不得已而湊合著站錯了隊,當時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沙皇俄國更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國,當時這兩個國家有些看不起奧斯曼帝國,經常是愛理不理的,而沙俄還虎視耽耽的盯著奧斯帝國的領土,奧斯曼帝國無賴的選擇。

三,德意志聯邦的危迫利誘,奧斯曼帝國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隨著熱兵器的誕生,奧斯曼帝國變得及及可危,想通過捷經得到先進的武器武裝自己的軍隊,正發愁憂慮時,德國投挑報李送給奧斯曼帝國橄欖枝,奧斯曼帝國不得已倒向德國結成了盟友。


張峰149764346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由突厥人建立的政權,這是一個地跨歐亞非/超過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後之國勢漸衰,成為“西亞病夫”;歐洲列強對其不是拉攏想利用、就是垂涎想瓜分。

一戰時期,它原本是中立的立場,可惜押錯了寶/下錯了注、站錯隊了,戰後失去了70%的領土。

原因:

一.政治上,當時王室倚重的“青年黨”政治集團親德。

二.經濟上,德國幫助奧土修建鐵路,並且對奧土有大量投資助力其發展。

三.軍事上,德國幫助奧土培訓新式陸軍部隊,奧土陸軍拜德為師。

四.奧土向英國訂造兩艘無畏級戰艦,被當時在任的英海軍大臣邱吉爾名為“暫徵”/實為“賴賬”、就是不給,直接造成奧土1100萬英磅損失。

這筆錢是奧土全民募捐,一時國民激憤;同時也讓親英/以英為師的奧土海軍處境尷尬。

原本就親德的“青年黨”及陸軍藉此趁勢而上,左右政治決策大局,促使舉棋不定的王室最終下定決心。

五.德國海軍攻擊法佔阿爾及利亞港口之後,被英法艦隊追擊的兩艘德艦開向奧土達達尼爾海峽,並受到奧土保護。

後來,德國連人帶艦一併送與奧土繼續服役,兩國於1914年8月簽訂《軍事盟約》。

六.奧土在押注/站隊前,曾看出一戰時期協約國為首巨頭(英/法/俄)總體實力強過同盟國(德/奧匈/保)。

於是,曾聯絡過沙俄;但是沙皇垂涎奧土的君士坦丁堡;加之,上述兩艘德艦攻擊沙俄的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兩個港口;沙俄對奧土宣戰。

1914年11月,奧土對協約國集團正式宣戰;四年之後,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宣佈戰敗投降。

在巴黎和會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瓜分肢解,其曾經輝煌的帝國榮光退出了歷史舞臺。


野草Yc


奧斯曼土耳其作為一個穆斯林帝國,其與信奉東正教的沙俄帝國恩怨由來已久,沙俄是一個典型的陸權國家,從莫斯科公國成立以來不斷向外擴張,自然對於奧斯曼存在領土要求,在黑海區域與奧斯曼帝國展開了激烈角逐,沙俄在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全面佔領黑海外圍後,甚至一度想佔領伊斯坦布爾。土耳其對於沙俄的擴張極度反感並強烈牴觸,從17世紀以後三百年裡,兩國之間爆發了不下二十七場戰爭,積怨極深。一戰時,沙俄與英國結成同盟,使奧斯曼難以與同盟國站在一起,再加上德國此時向奧斯曼拋出了橄欖枝,並許諾了許多利益,最終使土耳其站在了德國一方,也導致了其後來的分崩離析。


平淡是真151500


國家關係與民族共性,還有共同的利益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