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無法做到像明朝一樣“不割地、不賠款、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歷史大變局


一方面清朝是異族統治,即使中原待不住了,還可以回東北,沒有必要天子守國門,也沒有必要在這裡為漢族死磕,反正原來就不是我的,所以才有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第二個方面,清朝控制的領土太大了,可以隨便割,有資本可以折騰。只要守住東北基本盤就行。

清朝用了近一百年的時間,將新疆,西藏,青海,蒙古,東北,臺灣等土地納入版圖,奠定了現在中國領土的雛形,清朝又不同於以往的中原王朝,只對邊疆地區實行羈縻,而是有效將其納入中央統治。

明朝中後期實際疆域只有400-500萬平方公里,而且還在逐步萎縮,但在相同的時代,中亞的準葛爾部開始逐漸崛起,沙俄也開始越過烏拉爾山脈,向西伯利亞瘋狂擴張。新疆這塊中華漢唐故土比任何時候都危險。清朝通過平定準葛爾汗和大小和卓叛亂,有效的維持了對新疆的統治。

清朝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一方面實施滿蒙一家方針,通過聯姻和親,對蒙古上層王公實現籠絡和控制,另一方面建立蒙古八旗,禁止部落隨意遷徙,傳播喇嘛教,鼓勵民眾出家,有效控制人口。這些措施都有效的控制住內外蒙古的土地。

在武力征服後,由於宗教在青藏地區的特殊地位,在如何管理西藏和青海上,清朝通過對宗教首領的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增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又創立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中央對達賴和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清朝改革的西藏行政管理體制一直延續至今。

東北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可謂對東北十分重視,在東北地區設黑龍江、吉林、盛京三個將軍轄區。通過雅克薩之戰,清朝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在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都是中國領土。

清朝在康熙年間收復臺灣後,設府並大規模移民,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最後想說的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關於明朝的滅亡,龐大利益集團,使勁折騰,不顧吃相,對於國家的影響!



阿馳2585


按照題主的提問,我們一條條說。

首先這句話是後來網友們自己編撰的。 原文是“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話是明永樂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師回朝在北京時說的。

先說不割地,首先時代不同,明朝末期是採取直接佔領、直接居住,如荷蘭侵佔臺灣,葡萄牙入駐澳門。雖沒有割地之名,但有被侵佔之實。

不賠款,所謂不賠款大概是說明朝沒有兩宋的歲幣也沒有賠給敵國錢,這個明朝還真做到了。

君王死社稷,明朝也確實做到了,但是清朝滅亡的時候溥儀才六歲,知道個啥。

天子守國門這條我覺得好奇怪,清朝也定都北京,難道非要把首都遷到烏里雅蘇臺才算天子守國門嗎?而且我覺得既然明朝能叫天子守國門,那麼所有首都離邊界近的都可以說是天子守國門啊,南陳、南唐定都建康和金陵不都是邊境嗎?而且明朝的首都剛開始也不是北京啊,明成祖遷都北京確實考慮到了防禦殘元,但更多也是考慮了自己的謀算,而且如果明仁宗沒有早死,首都就會遷回南京。

而且我實在不覺得這幾條對明朝是誇獎,尤其是君王死社稷,作為一個君王明明可以南遷徐圖再舉,只是顧念名聲卻造成了南明連偏安一方都沒能達成,豈不是更悲劇。


蔚鸞


元清是亡國,有本質的不同,和明朝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天子守國門,是明後耒的宧官攻擊朱棣的言論之一,因明朱棣達到歷史上最最強盛的時期,不講七下西洋(創造了至今為止,稱霸海洋的唯一帝王)6次出使西域勢力範圍達到中西亞,親自五伐元蒙,創造歷史以來,元蒙一聽明軍來就聞風喪膽,潰逃千里的歷史,把國界劃定在西伯利亞。三徵越南,把越南劃入中國版圖,遷都北京,從地理位置講是中心,只因後來帝王守不住而潰退至長城,北京也就成國門了。北京畢竟是北方,南京文化,經濟異常發達,氣候宜人,達官貴人多在南京置業,有南京後花園之稱的楊州,文人墨客,溫柔鄉⋯必然引達官貴人的不満,而朱棣施行的足苛官吏,柔白姓的國策,及皇位來得不正,攻擊朱棣也就不難理觧了


中56657804


這個問題不怎麼好回答,明朝是在1368年建立,1644年滅亡,共200多年,清朝是1644年入關統治整個中國,1911年滅亡。當時明朝時代各種技術在整個世界還不算落後,造船,造紙,鍊鐵,等比較先進,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就是例子,而且過去日本到我國沿海登岸侵略也被明朝打了回去。到後來的皇帝不思進取,加上農民起又軍李自成打到北京,明朝就滅亡了,明朝山海關守軍將領吳三貴投降清軍,帶領清軍入關,又把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打敗了,建立了清朝,清朝前幾代還是不錯的,叫康,乾盛世,到了後來的八九代由於封閉鎖國,自以為我大清國世界第一,但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己經速發展,形成了工業革命,成為帝國主義,從1840年開始,西方國家就開始侵略我們國家,有鴉片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還有中俄戰爭,中國都是已失敗告終,皇上為了保住皇權自好割地賠款。這些血的教訓證明落後就要捱打,社會制度落後也要捱打,人民不團結也要捱打。


代啟民540


明朝的“不割地,不賠款,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現象的出現源於明朝獨特的政治生態。

首先明朝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源於明朝的言官制度。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因為歷史上的朝代有著帝王不聽忠言勸諫導致亡國的現象,給予了言官很大的權力。在明初文官集團還沒有興盛時這一制度有效規範了帝王的行為。但是到了明代中後期,言官逐漸成為文官集團與皇帝鬥爭的重要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嘉靖年間的“大禮議之爭”中言官的表現就頗為活躍。而在明朝言官活躍於政壇的時候,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言官如果表示反對某種方法,那麼在多數時候他對於這種方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需要提出新的方案的。即我可以說你這方法不厚道,但你要是要我提一個厚道的方案,抱歉,這不是我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大批堅持所謂的“正義”的言官。在這種政治制度下,如果皇帝想賠款,想割地,想不守國門,言官們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而皇帝除非想與文官集團攤牌,否則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這些言官講的大道理都是符合人們一般認識的。但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的皇權進一步集中,言官有,但作用壓根不大。主要的決定權還是集中在皇帝手上。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肯定要選擇他所認為最優的選擇。其實,崇禎皇帝如果有清帝那樣的自主決定權,他絕對不會呆在北京不跑的。

其次,明代的都城所在地客觀上就要求天子收國門。明代自永樂遷都北京以後,北京就一直作為北方邊境防禦的大本營。由於北京離邊境線不遠,一旦邊境戰爭失敗,戰火很快就會燃燒到北京城,此時就會出現“天子守國門的現象”。不過明政府敢這樣做也是有其道理的。北京作為首都,集中了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北京城牆也是頗為厚實,周邊有燕山可以作為屏障,人口稠密,可以動員的兵力較多。在人口相對稀少,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這是最為有效的防禦支點。天子敢守國門也是因為國門夠堅固。清朝之所以無法做到天子守國門是因為清朝末年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大海。要想防禦海岸線,僅靠一座城是不行的。而清朝皇帝又不會分身,自然守不了國門。此外,清朝的軍事力量與入侵者也存在巨大差距,死守孤城無異於自尋死路,皇帝也不傻,能跑路為啥不跑路。

最後,清朝作為滿族入關建立的王朝,他的根本利益還是在於維護滿人的利益。儘管出於維護統治需要,清朝政府與漢族大地主階級也進行過合作。但他所要維護的根本利益在於支持他入關的“原八旗”的利益盤。清末割掉的土地有那一塊動搖了滿族生存的根基嗎?沒有一塊動搖了他們生存的根基。那麼割就割了,又怎樣呢?


Lhclearly


清朝守國門去哪守啊?去黑龍江邊界啊?你以為明粉說的天子守國門是褒義?真如明粉所吹噓的“天子守國門”證明國門在山海關以內,那明朝的國土得小到什麼程度?不是吹噓什麼奴兒干都司嗎?那怎麼國門在山海關裡啊?一群無知的明粉一邊吹噓著“天子守國門”,一邊還吹噓東北是明朝的領土,我呸!腦子呢?


我咋叫也行


明朝的敵人主要是蒙古,蒙古是被明朝攆回蒙古的,以後蒙古雖然多次犯邊,甚至打到過北京城下,也沒有力量攻下北京。清朝就不同了,到了近代,西方列強崛起,鴉片戰爭英國打開中國大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都蜂擁而來,連美國都來了,最兇惡鄰居日本成了後起之秀。洋人有洋槍洋炮,清朝打不過人家,沒有辦法,只能割地賠款。


春天142961765


能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一個時刻準備站不住腳,就退回東北的民族,你指望他會選擇與城共存?從順治到康熙,咸豐到光緒,溥儀。滿清皇室一有風吹草動,首先就是跑,把東北禁止漢人進入,就是時刻給自己留著退路。一個總為自己預備好退路的,又怎麼會在危難時刻選擇背水一戰????


侃半山153


很簡單,因為清朝沒有漢奸之說。清朝是少數民族統治其疆土維護上其實用漢人的利益得來的,新疆和蒙古是把漢人的利益分配給這兩個名族的當權派這樣就不會發生戰爭。如果是漢人的王朝做出這樣的事情肯定會被人譴責為漢奸或被人民推翻!


天歇了的黑


因為清朝本來就是外族統治漢族,國土多一點少一點他們才不在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