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如殺人”看邏輯上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從“莫如殺人”看邏輯上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從“莫如殺人”看邏輯上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你說的是笑話!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出自於《韓非子》。大意是講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這個成語被無數次引用,但是在我看來有一個故事的比喻更加深刻,觀點更加犀利,讀之甚至有毛骨悚然之感。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小故事出自《古今譚概》,它是由明朝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寫的筆記小說。《古今譚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談概》,它彙集歷朝歷代的上千則故事傳說,涵蓋了世間百態。內容簡練、生動、幽默、但意義深遠。馮夢龍在《古今譚概》塞語部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名曰“輪迴報應”。原文如下“一人盛談輪迴報應:慎無輕殺,凡一牛一豕,即做牛豕以償;至螻蟻亦罔不然。時許文穆曰:‘莫如殺人。’眾問其故。曰:‘那一世責債,猶得化人也。’”

故事簡單而精煉,我先翻譯一下。大意是說:一個人大談輪迴報應,他說:“一定要慎重對待殺生這件事,不要輕易殺生,殺了一頭牛一頭豬就會變成牛和豬來償還因果。即使殺了螻蟻也一樣變成螻蟻。”當時許文穆說:“按你這麼說,沒有什麼比得上殺人了。”大家都問他為什麼這樣說。許文穆說:“那樣即使用一世來還債,還能夠變成人。”

首先說說這裡的許文穆是指的是許國,據明史記載許國字維楨,明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今安徽歙縣)人。明朝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先後出任檢討、國子監祭酒 、太常寺卿、詹事、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死後,朝廷追加諡號為“文穆”。所以這裡稱呼其諡號,稱許文穆。

下面著重說一說這個小故事吧。大談輪迴報應的人之所以說因果報應目的無非一個,那就是借用來世報來恐嚇世人,進而達到今世勸善的目的。但是他的話語太絕對,非此即彼,毫無選擇性。這樣一方面把受眾逼入死角,讓受眾只有行善一條路可以選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而許國恰恰抓住了這一點,你說殺什麼會變成什麼,但是你說的殺得對象和變的對象都是所謂的“鄙物”,即身份地位都不如行兇者。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殺得是對象是身份地位均高於行兇者的會怎麼樣呢?

這個人從“避害”來勸人行善無可厚非,但是卻給人留下“趨利”的漏洞。無怪乎許國指出,如果殺豬、殺牛甚至殺螻蟻都會變成動物,按照你的思路,那麼我想變成人是不是要殺人呢?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從他的邏輯出發,殺動物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小惡”,應該慎行。殺人是一種最大的惡,這天下人皆知。為“小惡”尚需受到變為動物的報應,為殺人“大惡”卻可以得到來世仍化人的“大利”,這無論如何講不通啊?

你的“勸善之舉”反而成為“為惡”的理論武器,爾何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