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名將丁奉是如何一戰斬殺張遼的?丁奉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

追溯歷史傳奇


正史中的張遼是病死的;張遼被丁奉用箭射傷後在許昌逝世,是演義中的故事情節;丁奉一戰斬殺張遼是不存在的。

在曹丕稱帝之後,張遼繼續守衛著合肥這個曾經讓他名揚天下的地方,曹丕封為晉陽侯,對於張遼的賞賜都是多於其他將領的,因為張遼可以算是一個封疆大吏。曹丕對張遼也是非常的尊敬和愛戴,經常詢問他打敗孫權的戰鬥細節。孫權非常的害怕張遼,張遼生病的時候孫權都不敢輕舉妄動,最後張遼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曹丕都為張遼留下了眼淚,封張遼的諡號為剛侯,用一個“剛”字概括了張遼的一生,也算是實至名歸。

後來曹丕對張遼的評價是:合肥大戰,張遼和李典用八百步兵,擊敗了孫權的十萬軍隊,自古以來都沒有這樣的戰例,讓東吳至今還沒有士氣,可以說是國家的棟樑。

張遼是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大將,在曹魏集團當中唯一一個受到後人讀者尊敬和愛戴的一個魏國將領,因為張遼不僅和蜀漢的關羽是意氣相投,而且是曹操身邊的一個得意的將領,位居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曹操帳下是立下了赫赫戰功。要說到張遼最有名氣的一場戰鬥就是威震逍遙津,張遼帶領著李典和樂進在逍遙津這個地方設下埋伏,孫權大軍過了小師橋之後,便把小師橋拆掉斷了孫權的退路,要不是東吳諸將死保孫權,碧眼兒就領盒飯走人了,三國的歷史就會改寫。張遼在三國紛中的人氣很高,筆者也算是張遼的一個小小粉絲吧。

丁奉作為吳國的大將,有記載的是四朝元老了,最早出現在周瑜帳下,赤壁之戰時期經常和徐盛一起被周瑜分配作戰任務。服侍了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的東吳皇帝,孫策在世的時候丁奉是否已經在東吳為將也沒有確切的記載。演義中的丁奉在三國的前期和中期都沒有很大的名氣,只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出現過幾次,還是周瑜手下的一個牙將。

三國後期丁奉逐漸有了名氣是因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三件事情:

第一次是一箭射中張遼。劉備永安託孤之後,諸葛亮繼續奉行的聯吳抗曹政策,派遣鄧芝到東吳聯盟,兩家聯盟之後,曹丕就率先攻擊東吳。徐盛就帶著丁奉一起抵抗曹丕大軍,曹丕戰敗之後張遼來護駕,被丁奉一箭射中張遼腰部,被趕到的徐晃救下,後來張遼因為箭傷在許都逝世。演義中張遼是因為丁奉射出的一支箭而死的,張遼威震華夏,丁奉也就算是跟著張遼這個三國明星也是出了名了。

第二次是丁奉雪中奮短兵,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因為孫權病死後孫亮繼位,司馬師在得知孫權死訊之後,第一反應就是起兵攻打東吳,派他弟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統領三路兵馬,丁奉當時是帶領的三千水兵去和魏軍決戰。當時的魏軍將領胡尊根本看不起丁奉的三千水軍,卻不知道丁奉不安套路出牌,水軍上岸去打步兵,給胡尊來了一個措手不及,魏軍大敗。司馬昭得知胡尊兵敗之後,帶領其餘兩路分別都退兵了。

第三次是丁奉計除孫綝,當時的孫綝在吳國位居大將軍,掌握著吳國的兵權,對於當時十七歲的皇帝孫亮處處壓制,孫亮這個皇帝在很多事情上也是不能自作主張。孫亮走了和獻帝一樣的道路,安排國舅全紀設計除掉孫綝,不想計謀洩露,孫綝廢了孫亮,後立孫休為吳國皇帝。孫休繼位之後,孫綝還是一樣的欺負孫休,孫休就找來了丁奉如何除掉孫綝。丁奉讓孫休請孫綝吃飯,在宴席上殺了孫綝,看來在古代去吃飯是個很危險的事情。後來的結果就是孫綝過於自負,和當年的何進一樣認為沒人敢殺他,結果是赴宴被殺,三族被滅。

所以無論從正史還是演義的角度看,丁奉一戰斬殺張遼是不存在的,正史當中並未記載張遼和丁奉交過手,雖然年輕時的張遼是個武將,但是後來做了一個封疆大吏一樣的人物,不會親自上戰場吧。就哪怕從演義的角度看,張遼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傷及了內臟,不治身亡,未有張遼和丁奉大戰的場景。正史中的張遼因病而死,也算是守住了他一世的英名,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完整的英雄形象。

那麼丁奉的最終結局又是什麼呢?丁奉終其一生為了吳國和北方政權從曹魏時交戰到了西晉初期,見證了三國的興衰。作為三國晚期的東吳重臣,丁奉帶領著東吳軍隊多次和西晉的司馬氏交戰,互有勝負,為了東吳算是兢兢業業。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後,他的子孫後代並沒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場很悲慘。

《三國志·吳書·丁奉傳》:奉貴而有功,漸以驕矜,或有毀之者,皓追以前出軍事,徙奉家於臨川。

這段話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時候很高貴,而且是戰功累累,慢慢的驕傲起來了,就有人開始詆譭丁奉了。當時的孫皓追究丁奉之前在軍事上的失誤(吳軍北伐時丁奉與萬彧商議撤兵的計劃洩露了),但是那個時候丁奉已經過世了,孫皓還是用丁奉出兵陽穀沒有功勞的名義,殺害了丁奉的兒子,丁奉的全家也被遷徙到了一個叫臨川的地方,等於說就是被流放了。

對於丁奉的最終結局,筆者看來是比較可悲的,為東吳征戰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終雖然得了善終,但是卻把災禍留給了子孫。相比於繼承了張遼爵位的兒子和孫子,丁奉的結局著實是有點淒涼。就像毛阿敏唱過的歌詞一樣: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擔當生前事,何記身後評。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終都會匯聚在歷史長河當中。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張遼威震逍遙津,丁奉雪中奮短兵,無論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中,張遼與丁奉都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想必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將張遼正是死於丁奉之手,不過這畢竟是演義,那麼事實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歷史上的丁奉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箭殺張遼

在演義中,張遼確實是被吳將丁奉所殺,《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寫道: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時丁奉一箭射中張遼腰部,張遼雖逃得一時,然終因箭傷不治身亡,因其所中之箭乃丁奉所射,固有張遼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張遼的真正死因

演義中說得很明確,張遼之死與丁奉有著莫大的關係,不過在正史上,張遼之死卻與丁奉沒有半點瓜葛!

據史料記載,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張遼奉魏帝曹丕之命屯駐雍丘,不幸在此期間染病。時恰逢孫權反魏,張遼忙於軍事佈防,曾抱病擊敗了來犯的吳將呂範,然而在這期間苦於戰事,傷病一直未能痊癒,故張遼的病情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便於江都病逝了。

丁奉的最終結局

丁奉在三國前期並沒多大名氣,但後來卻是成為了吳國的柱國之臣!丁奉征戰一生,侍奉了吳國四位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論丁奉之功,不亞於當年周郎,呂蒙。公元252年,魏國伐吳,東興之戰中,丁奉身先士卒,"雪中奮短兵",大破了來犯的魏軍。此後丁奉計除權臣孫綝,輔佐吳主孫休,讓一度混亂的吳國得以有喘息之機。

只可惜這樣一位功臣卻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公元271年,丁奉逝世,然丁奉死後,吳主孫皓卻因之前丁奉北伐無功而返而追究其責任,後將丁奉之子丁溫殺害 ,其家屬也被流放到了臨川。

所幸這樣一位忠臣義士沒有被世人所忘,後人感念丁奉之功,稱其為總管菩薩,封為靖天世帝君,併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靈魂的感觸


丁奉,三國東吳名將,據說少年時就異常驍勇善戰,多次為吳國立下戰功,尤其是“丁奉雪中奮短兵”的典故更是家喻戶曉,(丁奉在嚴寒的冬季,大雪紛飛之時,讓所有部將和士兵脫去盔甲和頭盔,不用長槍大戟,一律帶短刀去和曹魏士兵作戰,最後魏兵因為輕敵,被殺了個措手不及,丁奉在這一戰大獲全勝。)

丁奉在東吳官拜大將軍,是瘋了東吳從孫權到孫皓四位主公,可以說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興盛衰亡,直到公元271年去世,享年86歲。

丁奉殺了很多人,但是張遼確實不是丁奉所殺,張遼是病逝,濡須之戰之後,曹操就下令,張遼、李典等人駐守合肥,在這裡張遼多次抵擋東吳進攻,公元215年,張遼以7000士兵大破東吳10萬大軍的逍遙津之戰,一時間名聲大噪,因為連東吳的領導人孫權都差點被捉住,可以說這一戰將張遼推上了頂峰。

丁奉劇照

公元221年,張遼駐軍雍丘,此時的他身體虛弱,身患重病,曹丕特意派太醫前往看病,還命令虎賁衛士時刻稟報張遼身體狀況,曹丕非常重視張遼,張遼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然而孫權依舊不敢輕舉妄動,第二年張遼帶病出戰東吳將領呂範,成功擊潰。

張遼因為久病不愈,曹丕還特意將張遼接到自己的行營居住,甚至駕車親自前去看望張遼,給他穿衣服,張遼也非常盡忠職守,沒有絲毫的放鬆和怠慢,但凡身體稍有好轉,就去軍營工作,最後也正是這一年,張遼在江都因病去世,時年54歲。

為什麼會說丁奉殺了張遼?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這其實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也是劇中的情節,裡面寫了丁奉和張遼的對戰,丁奉突然殺進岸上,張遼看見之後立刻騎馬前去迎戰,然而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好在徐晃前來相救,但是這一戰魏軍損兵折將,反觀丁奉卻立下戰功,獲取了魏軍的馬匹、船隻和器械,受到了重賞,而張遼回到許昌之後,因為箭瘡迸裂復發而亡,曹丕下令厚葬張遼。


羽評郡主


張遼死於丁奉是小說家之言,是為了讓張遼死的悲壯,加深印象,也是為丁奉加戲

畢竟丁奉在三國後期也算權臣,當過東吳的大將軍,有過立君的功勞

丁奉雖然沒有廖化那樣經歷幾乎整個三國,但也是從赤壁之戰就開始登上舞臺

不過權臣一般下場都不好,死了被清算

能力的話,可以說和張遼不是一個等級的


吉喆28


丁奉斬殺張遼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故事,出自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劇情如下:

222年蜀吳兩國罷兵修好。得知消息的曹丕大怒,認為兩國修好必然攻魏,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他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起兵30萬渡江進攻東吳。

孫權以徐盛為都督,孫韶、丁奉為大將,率南徐、建鄴等處兵馬迎敵。曹丕來到江邊,望江興嘆,未敢主動出擊,只是乘龍舟在江中,以待時機。

忽然狂風大作,江上驚濤頓起,曹丕不能站立,慌忙下令撤退。曹丕剛剛上岸,孫韶、丁奉前來截殺。張遼前來救駕,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趕來將其救下。張遼回到許昌後不久,因箭瘡迸裂而亡。曾經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就這樣被丁奉射殺。

其實在歷史中,張遼之死和丁奉沒有任何關係。

張遼曾是呂布部下,歸順曹操後長期鎮守合肥等處,多次挫敗孫權,使東吳膽寒。222年,張遼染病。但此時孫權反叛,他抱病出徵,在廣陵擊敗了吳將呂範。

戰後不久,張遼病情加重,逝世於江都,他的死和丁奉沒有任何關係。而丁奉當時只是一個基層軍官,並沒有多大的名氣,他和張遼兩人甚至都沒有見過面。

丁奉的結局如何?

丁奉字承淵,是東吳後期的重要將領,輔佐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君主,堪稱東吳的一塊活化石。他不僅勇猛善戰,最著名的戰例當屬“雪中奮短兵”。他還頗有計謀,曾為孫休設計除掉權臣孫綝,確保了東吳政局的穩定。

孫休死後,丁奉擁立孫皓為帝,被委以重任。他多次領兵北伐,勝少敗多,耗損了東吳的國力。271年丁奉去世後,受到了一些人的詆譭,孫皓又以北伐無功為由對其進行了清算。他的兒子丁溫遭到殺害,他的家屬則被流放到臨川(江西南城縣)。


石頭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張遼之死

在《三國演義》第86回中,詳細描述了張遼的死因。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張遼曾經在合肥逍遙津大戰孫權,並且以7000對10萬以少勝多,並且差點活捉孫權。在最後一戰中被丁奉射中腰部,大敗而回,最後死於箭傷。(張遼劇照)

真實歷史中的張遼

張遼曾經跟隨不少的主公,但是主公大都不成氣候,最後跟隨了曹操才逐漸顯現出大將風範。

赤壁之戰後,張遼、李典等駐守合肥,孫權集中東吳的主要兵力和戰將準備乘勢攻取合肥。此戰在合肥的逍遙津開打,張遼親率800猛士,直取孫權的主帥所在地,東吳名將陳武被斬殺,曹軍一直殺到了孫權主帥位置,孫權狼狽逃竄。發現張遼的軍隊只有幾百人後,孫權部隊圍住了一部分張遼的敢死隊,張遼見部隊沒有全部突圍,隨即殺入包圍圈,救回了被圍的部隊。此後,孫權部隊疫病流行,撤兵過程中遭到張遼部隊的掩殺,大敗而回。張遼大戰逍遙津,以少勝多,從此聞名天下。(威震逍遙津郵票)

張遼病故的那年,率軍進攻東吳,擊敗東吳呂範的部隊而歸,最終病死。

丁奉的最終結局

丁奉(186-271年),活了85歲,侍奉了四代吳主,從曹操打到司馬炎時代。赤壁之戰時期的將領們大都已經凋零,丁奉在東吳軍隊的地位水漲船高。公元252年,66歲的丁奉在魏軍進犯東吳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敗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權臣孫琳把持朝政,孫休求救於老將丁奉,丁奉設計將孫琳等除掉,被封為大將軍,後為右大司馬、左軍師,是東吳後期主要的將領。(丁奉光著膀子在雪中進攻魏軍)

丁奉大權獨攬時期,難免驕縱。人生的最後時期,是吳主孫皓(孫權的長孫)掌權。

268年-271年期間,丁奉率軍同西晉的軍隊在淮南作戰,共大規模進攻三次,不是被擊退就是無功而返,這讓孫皓大為不滿。丁奉死後,孫皓追究進攻無功而返的責任,將丁奉的兒子丁溫處死,後代被流放臨川(現在的江西南城)。


穿越再現彼岸


張遼是病死的,不是戰死的,丁奉本人也是權謀勝於軍略,而本人也死於自己擁立的皇帝孫皓之手。


據《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本來張遼就是帶病出徵,孫權告誡諸將不要掉以輕心,雖有病在身,但勇猛不減,可以說張遼當年以八百軍士擊退孫權親征的十萬大軍,已經在東吳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了。

而在《丁奉傳》裡記載,丁奉屬於後輩人才,起初只是作為甘寧、陸遜、潘璋等人的先鋒小將,以勇冠稱,真正位列一流將領是從孫亮繼位時期開始,與諸葛誕、文鴛、杜預等名將屬於同一時期。


在孫亮時期,丁奉完成了其成名之戰,魏國諸葛誕率軍攻伐吳國之時,諸葛恪率軍迎戰,丁奉隨軍出征,與唐諮、呂據、留贊等人據守徐塘,正直天寒,北風凌冽,大雪紛飛,丁奉看準時機,謂眾將士日“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於是令將士解除盔甲,手持短兵,引得敵軍大笑,防備因此懈怠,此刻丁奉突然發起攻擊,大破敵軍前陣,待後軍到達後,一舉殲滅魏軍。此戰過後,丁奉又在大小戰事屢建奇功,官拜左將軍。

待孫休繼位以後,張布評價他為“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也就是說丁奉文化水平不怎麼樣,但有勇有謀,孫休便交給丁奉一個大差事,那就是誅殺權侵朝野的權臣孫綝,事成之後丁奉被拜為大將軍。

孫皓繼位後,因擁立之功,丁奉被封為大司馬左軍師。據《三國志》記載,“建衡元年,奉復帥眾治徐塘,因攻晉 穀陽。穀陽民知之,引去,奉無所獲。晧怒,斬奉導軍。三年,卒。奉貴而有功,漸以驕矜,或有毀之者,晧追以前出軍事,徙奉家於臨川”。丁奉也就這樣被自己擁立的孫皓所斬殺,並牽連及全家。


棍哥觀史


張遼並不是被丁奉所殺的,張遼是病逝的,但他提前病逝倒是和東吳有點關係。在合肥大戰後,張遼依舊鎮守於合肥,多次打退孫權的進攻。公元222年,由於東吳與曹魏關係稍微緩和,張遼於是奉命返軍,屯兵於雍丘,但不幸卻在此處患病,而且久治未愈,於是曹丕將其接到自己那,讓太醫為其他診治,才有些好轉。

而這個時候東吳乘機再犯,張遼於是抱病迎敵並打敗了來犯的吳將呂範。贏是贏了,但由於忙於打仗,沒有好好養病,導致剛有好轉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最後在江都逝世。東吳雖然多次被張遼打敗,但也算是用多次敗仗推動了張遼病情惡化,加速了張遼的病逝。

張遼被丁奉所斬殺是演義中的故事。背景是公元224年,當時曹丕在公元224年伐吳,張遼在保護老大曹丕撤退時,不幸被丁奉用箭射中了張遼腰部,使張遼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但其實正史上張遼在兩年前,即公元222年就已經去世了。演義中安排張遼為救主而死,或許是不想讓一代大將張遼死的太平凡,因救主而死,更能突出情懷。而演義中讓丁奉安排了張遼則是為了給丁奉加個功績,讓讀者對他加深印象,畢竟丁奉在三國後期還有不少傳奇故事要講。



那丁奉結局是什麼呢?這裡我只來說下正史上丁奉結局吧。丁奉是三國後期吳國元老級別的人物,他侍奉過東吳四代君主,幾乎見證了整個三國。

年輕時他就已是甘寧、陸遜等大佬的部將,不過他當時只是以勇聞名。在老一批大將都去世後,他被提拔了起來,被封為冠軍將軍,而他在多次征戰中也從一位勇將成長為了一個將才。他的成名之戰是在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他由於“雪中奮短兵”,大破了來犯的魏軍,立下了大功。

在此後他又計除權臣孫綝,扶立孫皓為帝,穩定了東吳當時的大局,走向了自己人生巔峰,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在東吳應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了。在此之後,他還曾在公元268年到公元270年這三年內多次北伐,有幾次是響應蜀漢,不過可惜都沒有什麼實際性進展。丁奉最終於公元271年病逝。而在丁奉死後九年後,東吳滅亡。


夏目歷史君


這個要尊重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說法,丁奉箭射張遼,張遼因箭傷而死。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寫到:“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按演義的說法其實很明確了,張遼就是在一次隨魏主進攻吳國時,為了保護魏主撤退,迎戰吳將丁奉,因急亂,被丁奉一箭射傷,後回到魏國境內,因傷勢過重而死。因箭傷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張遼是被丁奉所殺的說法。其實,羅貫中是一本正經的胡順口一說演義的,於是,民間就信了,正史記載,張遼是病逝,與丁奉並無關係。

合肥大戰中,張遼曾率800騎兵一路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張遼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江東。曹丕登基後,依然將防禦孫權的重擔交給張遼,到黃初二年,張遼屯駐雍丘,在此期間染病,儘管如此,孫權依然對其非常忌憚,不敢冒進。黃初三年,張遼抱病擊破來犯的吳將呂範,但因這期間傷病一直未愈,加之徵戰勞累,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張遼便在江都病逝。

在正史中,張遼之死可見於丁奉並無關係,也並沒有提及到張遼是否在最後一戰中受傷,當然最後一戰的敵將也主要是呂範,並沒有提及丁奉,所以與丁奉沒什麼關係。張遼確是因為染病未愈,加之勞累沒有修養,才匆匆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不可否認,張遼和丁奉都是三國時期富有傳奇性的名將,張遼被後人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而丁奉更是被後人稱為總管菩薩,封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大風起兮偶飛揚


斬殺個毛線,逍遙津之戰吳國有名的大將甘寧,呂蒙,陳武,韓當,淩統,徐盛都在卻沒人擋得住神張遼的無雙。高呼自己的名字先登突陣,親斬兩將殺數十人破陣而入,把孫權逼上土山以長戟自衛,全靠吳軍拼死救駕保命。丁奉和徐盛半斤八兩的水平怎麼可能是張遼的對手。三國正史裡關羽和張遼是第一檔次的,張飛其次。別說呂布不如張遼,就是顏良和文丑加一起也不是張遼的對手。三國演義把張遼給慘了,他和徐晃二人打不過文丑,還被丁奉射死。逍遙津之戰800破吳十萬也被刪除了。要知道元曲裡的張遼還是曹操的從軍軍師,姜尚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