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宋朝重文輕武和外部環境惡劣很大程度上是唐朝所導致的,你怎麼看?

燕抄水


題主所說這個原因基本是正確的,但兩宋卻矯枉過正。實際上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並不嚴重,實際上是從宋太宗開始的。越往後越嚴重,到徽宗時候甚至到了軍卒不會騎馬的地步。戰術單位的人員都是文官擔任。而之所有如此,就是源於唐朝的武人亂政與藩鎮割據。

宋太祖經歷過五代更替,也就是說趕上了一個藩鎮割據的尾巴。在耳聞目睹武將的殘暴和亂兵對民間破壞。所以宋太祖在登基以後才有那句:“我寧可天下所有文官都貪汙,也勝過武將造反做亂”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五代亂世,宋太祖趙匡胤是絕對說不出這樣的話來。宋太祖雖然重文輕武。但卻不干涉武將指揮作戰,給予武將尤其是邊將充分信任。因為趙匡胤自己就是大軍閥出身。根本不害怕武將做亂。他的杯酒釋兵權更多的是給下一代帝王鋪路。但自宋太宗以後徹底地重文輕武了,武將的地位和作用完全邊緣化。這樣就造成北宋從宋太宗以後幾乎沒有一個以軍功做樞密使,入兩府的。更別說成名的武將了(就一個狄青)所以有北宋缺將,南宋缺相之說。

兩宋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唐朝的武將干政藩鎮割據、更是防範五代梁唐晉漢周的武將相互篡位。如果說唐朝的國策是守外而虛內。兩宋就是首內而虛外。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是十分成功的。這種兵將分離一直沿用到滿清,所以除了清初吳三桂造反之外,歷朝歷代再無藩鎮之禍,武將造反之事,但也由於此華夏的尚武精神喪失了,“造反”意識大大降低了。進取向上的精神被閹割了。宋神宗時候,一隊邊境士兵擅自把入境的遼兵誅殺,消息傳到朝廷,樞密使道:現在不是晚唐,容不得武人胡作非為,擅起邊事不可饒恕。可以說,到了北宋末期,重文輕武策略已經到了僵化的地步。

防止武將造反篡位,是兩宋始終堅持的策略,原因就在於自唐以後,藩鎮割據,武將要挾中央、五代時期更是篡位一個接一個登基。因此約束武將是宋朝第一要務、宋朝也不可能用宦官。用文官就成了宋朝的唯一選擇。而且政務和軍事必須分離,軍政財政分別掌管。不能一人獨管、更為確切地說,就是文官掌軍。應該說,兩宋是最接近現代文明的國家,兩宋無權臣秉政,無宦官專權,更無外戚當政。這是十分難得。唯一的遺憾就是武事。兩宋都亡於外族,可見尤其是宋太宗之後的杯酒釋兵權完全是錯誤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宋朝重文輕武的確與唐朝有關係。外部環境惡劣,雖然與唐朝有一點關係,但根本原因在於宋朝自己不作為,不能怪唐朝的。

其實縱觀歷史,宋朝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如果說漢唐是崇文尚武的兩條腿平衡發展,所以方才有了赫赫有名的強漢盛唐。但平衡的發展不可能一如既往的,總是會節外生枝的,到了唐玄宗時期,這位皇帝開始了作死,那就是為了方便開疆拓土,在當時節度使擁有軍權的基礎上,又給予了行政權,也就是說節度使擁有了軍政大權,節度使中的代表就是大家熟悉的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一蹶不起。

也就是說唐玄宗時代,將崇文尚武改成了重武輕文,賦予了邊關大將的軍政大權,釀成了安史之亂,使唐朝一蹶不起,還留下了藩鎮之禍。

正因為唐玄宗這個錯誤決定,不只是影響了唐朝,更是在唐朝滅亡以後,那些各自為政的藩鎮開始進一步爭霸天下,因此是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五代十國大亂世。

五代十國可謂是真正的重武輕文,是武將治國的大亂世。因此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借鑑唐朝滅亡的經驗,是大力構造一個重文輕武的環境,喜歡以文官來牽制武將,避免宋朝再現唐之藩鎮。

而五代十國亂世中有一個大事件,那就是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送與遼國,並自稱為兒皇帝,以換取遼國支持,抵禦後唐的進攻。石敬瑭先生因此被冠上了大漢奸的名銜,即使沒有流芳百世,也成功的通過遺臭萬年來使後世人記住了他。


五代十國可以說是唐朝藩鎮的延續,所以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與唐朝有那麼一點點關係,因此宋朝惡劣的外部環境,也與唐朝有一點點關係。

但宋朝惡劣的外部環境,最重要的還在於它本身。首先它矯枉過正,建國伊始就急匆匆的重文輕武,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期還好一些,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簡直是喪心病狂,自己不懂軍事,還要遙控指揮,鬧出居於深宮之中,不考慮前方局勢如何,賜陣圖禦敵的笑話。

宋太宗如此瘋狂的重文輕武,還有愚蠢的遙控指揮。宋朝開國初期軍隊就是再有戰鬥力,就是名將再多,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給他留下的底子再厚,也經不起折騰,因此兩次北伐,宋太宗是輸得一塌糊塗,宋朝更是輸掉了開國初期的銳氣,越到後面越是承平日久,越是沒有戰鬥力,最後燕雲十六州成為北宋揮之不去的痛。

到了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在位時期,為了收回北方的燕雲十六州,更是不惜與虎謀皮,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共同滅遼,結果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回,北宋還因靖康之恥而亡。

因此說宋朝重文輕武的確與唐朝有關係,因為每個朝代都會借鑑之前朝代滅亡的經驗,所以宋朝參考唐朝的藩鎮之亂,走上了極度重文輕武的矯枉過正路線。而宋朝惡劣外部環境條件,跟唐朝也就是有那麼一點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宋朝自身的問題。


宋安之


宋的問題和他自身有關,別拉不出s,怪毛坑硬。

宋和唐之間隔著五代十國那個亂世,宋不是唐的直系傳承,再怨也怨不了前前朝去,江山是自已打的,打不下來,怨先人?

就像現在人天天罵滿清一樣,已經滅了一百多年了,有毛病就向清丟黑鍋,自己卻不願去改,別忘了,中間還有一民國!


唐一直都不重文輕武,不然大唐雄風怎麼來的,唐那些名動千古的將帥,可沒誰被冤殺了。所以唐朝的疆域己到貝加爾湖了。

唐的滅亡也是因為地方勢力太盛,主要是有軍權的節度使太勢大,引起的,反而是太重視軍隊了。

宋怎麼沒有,連燕京一帶,河套一帶,東北,西北,雲南都不是,看見宋的疆域,真正無語,若有唐風,怎麼也不該這麼小吧!

唐的外部也不好,但唐把突瘚趕走,打疼了吐蕃,戰過黑衣大食。

宋呢?遼送錢,西夏送紅包,金稱藩帶送財,就只有大理國沒送錢了,養這麼多也難為小宋了。而大唐可是天可汗,突瘚可比東北那倆少數民族歷害多了,宋有唐風,怎麼會這麼慫!

宋重文輕武是趙宋的江山是武將勢大後取周而代之,加上五代十國中的勢大武將經常殺主取位,切膚之痛(趙構的苗劉兵變)前車之鑑,宋矯枉過正。

重文事,抑武將,守內虛外,強幹弱枝,雖從根本上在內部消除了對趙的皇權威脅,卻種下亡國,弱小的種子。

由於宋朝君王對武將極其猜忌,使大將們勝則自危,避功避權,畏首畏尾,如此將帥,在關健時想太多,怎可集中全力去拼殺。

更奇葩的是,北宋皇帝縱文貪來抑武貪,使宋《刑統》的懲貪條形同虛置。

文官貪汙成風,就算金人不打它,它也會自行滅亡的。多虧金人打它,讓民眾反而同心,還讓南宋苟延殘喘了這麼多年。

南宋更絕,不吸取北宋史治的腐敗導致北宋的國力衰弱(因為朝廷取一分,奸吏取十倍),反而鼓勵武將腐敗。

北宋時是高級文官腐敗帶動全社會腐敗,南宋則反過來,是武官腐敗。

南宋武將越愛錢越腐敗,趙構同志越高興,而老實巴交的河南漢子岳飛,什麼都上繳,不搞腐敗,然後莫須有,殺了!


外部環境惡劣可不止是宋。

從漢朝開始就惡劣了,漢有匈奴,唐有突厥,縱觀歷史只有明朝要好些,所以宋也不是最惡劣,怎麼搞成一打就慫,到處叫爹的樣子,是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

唐的前車之鑑,加上亂紛紛的五代十國也立了個榜樣在那,要怪宋自己矯枉過正,怪得了誰!

忘戰必危,千古名言!


蓉兒是妹紙


這鍋甩的厲害的呀,唐朝表示這鍋我不背,也不能背。

按提問者的這個邏輯,後代的事情都可以甩鍋給前朝了,前朝就是背鍋俠。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宋代重文輕武和外部環境惡劣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一、宋代的重文輕武國策

唐末五代以來武將權力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使得宋朝深刻吸取了教訓,採取了“抑武事”的政策,應該說這事是受唐末以後形成政治局面的影響,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不能由此瞎聯繫,把根源追溯到唐代。

北宋重文輕武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宋太祖的得國方式。

宋朝的“得位不正”是公認的,武將尤其是禁軍大將出身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發生兵變,最終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打下了趙宋江山。

自身有這樣的經歷,使得宋太祖及其此後的繼任者對武將多加防範,以免“前車之鑑”,這個自家以武將奪取政權的經歷,對宋代對武將的政策產生的影響更大,也更有切身體會。

二、外部環境

說外部環境惡劣主要在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環繞,契丹、党項、女真、甚至南方的越人都與北宋有戰爭。

北宋時期,曾經的“漢唐故地”不再屬於宋朝的疆域之列,其他的不說,就是幽雲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西北党項自立,這事豈能怪罪到唐朝頭上?

一國建立之初,外部環境險峻,有比宋朝更加惡劣的,關鍵在於國家的魄力。

北宋由於重文輕武,導致軍事不振,在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處於下風,如果統治者能夠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總是可以扭轉一下形勢的。

但是北宋就此患上了恐懼症,害怕戰爭,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的骨氣也就此被打垮,不再銳意進取,從此“守內虛外”成為另一項國策,對外一心防禦,專注於對內統治。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應該說唐末五代以來的亂世對宋朝的某些政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絕對不是“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把北宋的某些黑鍋甩給前代唐朝,是一種逃避行為,更是一種荒唐的行為。


微史春秋


我站著看,所以不腰疼。

首先,唐開拓疆土,建立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共六大都護府。唐朝皇帝被稱為“天可汗”,宋朝覺得太強了,做人要低調一點,所以就重文輕武。

其次,唐朝如果把北方少數民族全部滅絕了,宋朝北方就沒有威脅,所以怪唐朝。

最後,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四分五裂都沒有被北方少數民族打那麼慘,輪到我們強宋,南北統一了,居然就不行了,衡量宋朝強不強的標準,不是看宋能不能打敗北方,而是能堅持多長時間,了不起啊。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江山在後周手裡好好的,你趙匡胤非要搶過來,幹好了是應該的,幹不好被口誅筆伐理所應當。


華衣夏服


歷史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一是不能忽略前因後果,二是不能脫離當時歷史階段,否則就是耍流氓。對歷史不瞭解的人大都喜歡漢唐,鄙視兩宋。漢武帝雄才大略,打廢了匈奴取得邊界安定是好事,但代價卻也不能忽視,漢武帝后期已經需要通過賣官鬻爵彌補財政收入,花錢當官的人你猜他會幹什麼。唐玄宗開元盛世緊接著就是天寶危機,先是安史之亂,後有黃巢起義,民不聊生。

藩鎮割據唐朝始終沒能解決,而且最終亡於藩鎮,以後就是五代十國,皇帝和國家都是走馬觀花般換,宋朝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實行重文輕武,不能說有多好,但絕對比唐的藩鎮割據要好要進步,至少它結束了長久以來的分裂局面,且國家相對安定。

兩宋也有它的失誤,這是後來朝代需要總結和學習的,我們學習歷史,是要研究前人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環境,他們怎麼做的,有什麼影響,我們從中能學到什麼經驗和教訓,總之,是為了建設更加美好的時代。至於那些一知半解腦殘粉和無腦黑鍵盤俠們,我們要遠離他們,我們的時間,我們的人生,比他們更值錢。


碧水雲心


宋朝重文輕武是考慮了五代時期的歷史經驗,五代時期發生了太多的陳橋兵變,一時間大家都認為皇帝不過是兵強馬壯者為之。如果不重文不能引導社會風氣,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說不定誰就是下一個趙匡胤。

但是宋朝的軍事制度是受了唐朝的影響,唐朝的節度使實質上是掌握了軍事和財政大權的一方諸侯。因此為了限制地方,就把軍隊收歸中央,在都城附近養了太多的兵。

然後重文輕武這件事導致了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夠強,對外沒有大規模的土地擴張。對內穩定了整個國家,沒有出現武裝奪權的事情發生。但是宋朝的軍隊並沒有太差,尤其是南宋,抵抗住了蒙古鐵蹄許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