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銀子的購買力有多大?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錢?

熊掌大人


這個不大好比較,因為白銀的購買力在不同時期購買力是有很大區別的,特別是古代抗災能力較差,在災荒年份和正常年份糧價波動很大。

隨便舉幾個例子,明英宗正統年間,收田賦時米、麥每石摺合白銀0.25兩,而到萬曆年間,正常年景白米每石需要白銀0.7-1兩。災荒時候價格就上去了,嘉靖二年,因為南京一帶旱災,米價大漲,連庫存的倉米都要1.4兩一石,差不多是正常年份的兩倍。而同樣是南京,崇禎十四年大災時一石白米更是漲到了3.6兩,而上海等地價格更高,需要5兩白銀一石。

而且明朝時一石米的重量還有區別,米還有好壞,所以要折算明朝時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錢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姑且以正常年份1兩銀子一石米來算的話,一石以《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中的數字約重153.5斤算,明朝一斤是582克,一石就是89.3千克,摺合178.6斤,按照一斤米3元算,就是差不多一兩銀子536元。

另外我們可以參考下古代人的生活來看一下。很多明清小說描述了當時人的日常生活場景,《儒林外史》裡牛玉圃在燕子磯吃午飯,點了一碟臘豬頭肉一分銀子、一碟子蘆蒿炒豆腐乾五釐、一碗湯、一大碗飯二釐,一個人一頓飯就花了一分七釐。現在南京的一份一葷一素的快餐大約也需要10元吧,按照這個購買力算,一兩銀子差不多相當於現在588元。

所以綜合看起來,一兩銀子在536-588元之間。

一兩銀子在古代也是挺經用的,還是按照牛玉圃的午飯算,一個人一天在外面吃,一天四分銀子也夠了,一兩銀子夠吃25天。當然一個人不能只吃飯,《二刻拍案驚奇》裡郭信落魄,給別人家孩子教書識字,每個月千錢,也就是一兩銀子,自己也說“不勾充身”,面有飢寒之色,衣衫襤褸,走路都已經顫顫巍巍,可見過的也是清苦無比,不像平時吃的有葷有素子,所以一兩銀子一個月過日子,那還是很清苦。

這郭信還是一個人過日子,要是拖家帶口,這教書的收入更加不夠,所以《儒林外史》裡面的虞育德除了教書之外,“後來又替人看葬墳”,清末李虹若也提到教書之餘要幫人寫春聯,“只為些須潤筆資”,所以一兩銀子雖然購買力不低,但是古代要賺一兩銀子,也是很難的。


不沉的經遠


明朝的物價,還是相對平穩的,沒出現過宋朝那麼離譜的通貨膨脹。

古代的糧食,是硬通貨。官員的薪水,主要就是用糧食發放的。

明朝的糧食價格,貴的時候,一兩白銀能買0.5石糧食。便宜的時候,一兩白銀能買4石糧食。

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對最後價值的估算,也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但是明朝平常時期的糧價格,絕對沒有超過一兩白銀一石。因為明朝地方政府曾經放過平價糧,0.8兩白銀等於一石糧食。

這個價格,可能還會有點稍貴,但是也是相對合理的了

算下來就是一兩白銀等於1.25石糧食。

石這個單位,在和糧食掛鉤的時候,是作為容積單位存在。各個朝代,一石的重量,差距是相當大的。

明朝的時候,一石大約是103升糧食。

大米的密度是0.8.算起來,一石大米大約就是82.4公斤。

合起來算,就是一兩銀子等於82.5*1.25*2=206斤大米。

現在一袋206斤大米要多少錢呢?

現在一斤大米三塊錢不算貴吧?

因此算下來,明朝一兩白銀約等於600塊錢,約等於206斤大米。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如果按照米價來算,明朝中期一石糧食大概在4到6錢銀子之間浮動,明朝一石重量大約相當於154斤,按照一石5錢銀子算,然後按照一兩銀子1000文銅錢來算,那1兩銀子可以買兩石,也就是308斤,而今天的米價大約在2.5元每斤左右,308斤的大米是770元,也就是1兩銀子值770元人民幣。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古代的單位畝產糧食很低,不像今天那麼高,明朝一畝地頂多可以出產300到400斤左右的糧食,也就是兩石多點。很多人會想,今天有了雜交水稻,畝產怎麼也會破1500斤吧,其實不然,在2014年,中國的水稻平均畝產量才700多斤(如圖所示),剛好是明朝時期的兩倍而已。

這樣一來,按照米價的明朝銀子購買力又得往上翻了,明朝1兩銀子的購買力就變成了1500元人民幣。



安鍋說道


明朝大米價格分成兩種,粗糧,精米

粗糧價格取中間數,五錢一石,明朝一石188斤

精米 1 兩白銀一石 一石157斤

北方當時小麥不是主糧,以小米,高粱為主

這裡面北方以取消以鹽換糧為分界線,在嘉靖朝到明亡,嘉靖前糧食最便宜時候一石粗米最低250文,嘉靖開始平均高達一點五兩白銀

換算起來容易,比如粗糧按照一斤二元人幣,188斤,就是376元,1兩買兩石752


風中小草59


明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

不同時期民情出入較大,明崇禎末年時正常米價二三兩一石,災區要多一些。

換算到現在的話大概就是在三百到七百之間浮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