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高僧的一首禪詩,不提一個禪字,卻能體味到濃濃的禪意

宋末高僧的一首禪詩,不提一個禪字,卻能體味到濃濃的禪意

山居

雪巖祖欽 宋代

竟日窗間坐寂寥,巖前稚筍欲齊腰。

幽禽忽來藤花落,澗瀑飛聲渡石橋。

雪巖祖欽,宋末元初高僧,他自幼歲出家,剃度後在參天目殿古柏下悟道,得道後歷任潭州龍興、湘西道林等寺。五十多歲時名聲益彰,後來得心印於雲峰好高禪師,為臨濟宗第十七代傳人,力主儒釋思想相通。等他進入元朝後,又受到元世祖的優禮,最後享年七十五歲。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餘年,剛開始時是在漢唐之際,以敦煌、長安為中心的西北佛教;唐宋之際以洛陽、開封為中心的中原佛教;兩宋之後則形成以金陵、杭州為中心的東南佛教。宋代政權建立之後,一反千代後周時候的政策,給佛教以適當保護來加強國內統治的力量。於是像雪巖祖欽這類高僧才能得到支持,衣食無憂,一心參禪。

詩人平時身居茅屋,別無其它雜事,只是坐禪並研讀佛經,偶爾會外出講學,與人交流。這一天他感到有些疲倦,“竟日窗間坐寂寥”,於是來到戶外透透氣。只見山居之前,幽篁叢裡,新筍挺拔有節,舉頭向天,生機盎然。

春天多雨,卻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利。等到一聲春雷動,春筍就飛快地生長。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欲齊腰”,這三個字非常貼切地描繪了春筍的長勢喜人。

詩人又轉過身來,目光向更遠處的深澗處望去,只見“幽禽忽來藤花落”, 幽深的澗谷之中,山禽撲稜稜地扇動翅膀,如閃電一般向上飛翔,清風撲面,藤架上的花兒也紛紛飄落。“忽來”二字,表現出鳥兒的疾速,以及詩人的驚詫程度。但也刻畫了一幅鳥飛花落的圖畫,高僧處此勝境,如何不悠閒安然。

詩人描寫手法不僅遠近交替,還動靜結合,看完了山禽落花,再聽飛瀑。“澗瀑飛聲渡石橋”,禪師傾耳聆聽,山澗瀑布飛渡石橋,發出淙淙的聲響。禪師完全沉浸在這種圓融而又美妙的意境之中,心中油然產生了無限的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