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子首服——便帽

暖帽和涼帽,都是有職之人所戴的帽子,因此也稱“官帽”。職官日常家居,和平民百姓一樣,多戴便帽。清代男子的便帽,有各種不同的形制。

清代男子首服——便帽

石青色緞穿米珠燈籠紋如意帽

瓜皮帽

瓜皮帽是最為常見的便帽。這個時期的瓜皮帽在製作上比前代講究,所用質料也有多種,視季節而別,如夏秋之日用紗,春冬之日用緞;外表的顏色大多用黑,夾裡用紅。富貴之家的男子,還喜歡用紅片金或石青錦緞鑲滾帽緣。如清人楊靜亭《竹枝詞》所云:“瓜皮小帽趁時新,金錦鑲邊窄又均。”在款式上,雖然仍以6瓣合縫為之,但有平頂和尖頂之分。平頂大多做成硬胎,內用硬紙板為襯,並蓄以棉花;尖頂則做成軟胎,不戴時可摺疊成扁型,藏入衣袋。在帽子的頂部,一般多裝有紅色絲絨編成的結子,有喪時所用的結子,則用黑色或白色。結子的大小隨時俗而變,小如櫻桃,大如龍眼。在清代末年,也有用珊瑚、水晶等材料製作帽結者。在帽緣的前面,一般還綴有一塊方形或長方形的寶玉,俗稱“帽準”。

清代男子首服——便帽

“四塊瓦”

在清代男子的便帽中,還有用4瓣合縫者,名叫“四塊瓦”。徐珂《淸稗類鈔·豪侈》:“四塊瓦,即便帽中之拉虎也,以其上分四塊,如瓦形,故以為名,下垂短帶。普通多用薰貂,佳者值三千餘金。”當然,以3000餘金置辦一頂便帽,縱非富商巨賈,也必定為當朝顯貴。

困(坤)秋

困秋也是清代常用便帽之一。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其式多為圓頂,以紅、絳、紫、藍諸色緞為面,帽頂正中綴以珠飾,女用著施彩繡,或挖繡圖紋,唯頂部不用珠飾,四周皆用毛皮翻沿,多用於冬天。《清代北京竹枝詞·續都門竹枝詞》:“店中掌櫃愛風流,便帽於今也困秋”即謂此。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婦女......冠則戴困秋帽,與男冠相仿,但無頂,無纓,皆以組繡為飾,後綴繡花長飄帶二條,此多季所用者。”說的也是這種帽式。

清代男子首服——便帽

風帽

寒冬臘月外出,一般多戴風帽。風帽又稱“風兜”,是一種專門用以御擋風寒的暖帽,以質地厚實的織物為之,內蓄絮棉,或直接用獸皮為之;帽下連有大幅帽裙,使用時套在頭上,兜住兩耳,披及肩背。不分男女均可戴之。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三:“腦後……易於受風,辦風兜如氈雨帽以遮護之。不必定用氈制,夾層綢制也可,綴以帶二,縛於頜下,或小鈕作扣,並得密遮兩耳。家常出入,微覺有風,即攜以隨身,兜於帽外。” 徐珂《淸稗類鈔·服飾》也記:“風帽,冬日禦寒之具也。亦曰風兜,中實棉,或襲以皮,以大紅綢緞或呢為之,僧及老嫗所用,則黑色。”戴風帽的男女形象,在清代人物畫中有所反映,實物也有不少傳世。

雨帽

普通百姓遮日避雨多用草帽,草帽的形制也有多種,根據不同的形狀,給以不同的名稱。如高頂窄簷者,稱“香河高”,圓頂無簷者,稱“馬連波”。還有一種無頂草帽,名叫“帽圈”,不分男女,無論老幼均可戴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