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名垂青史的太監有哪些?

苓篤真人


古代太監,在後人們心裡似乎總是壞者多好者少,名留青史者更少。不過分析歷史人物不可簡單化,很難用一個好壞一筆代過,他可能有貢獻,也可能作了許多壞事,而被人唾罵!蔡倫,馮保等就是很典型例子,蔡倫有史學家就稱他為“偉大的小人!”但鄭和的貢獻應該是很大的,高力士雖平平而已,但卻是一個有識人能力的智者,且作事平和,是忠於唐玄宗的太監,即乎沒有作什麼壞事,千年來也被人們稱道。

我們就先說說這位名垂青史的“偉大小人” 蔡倫(公元61或63?—121),他是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前後入宮,漢和帝章和二年,因有功於竇太后而升為中常侍,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在宮廷任職期間,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首次用樹皮、麻頭及破布、魚網等物造紙,終於製成在當時最高質量的“蔡侯紙”,被後人稱為“紙神”。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全國流行,乃至傳到西方。

首先蔡倫是偉大的。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首,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蔡倫備受人們的尊崇。美國麥克·哈特編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在入榜的中國名人中排第二位,僅次於孔子。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亦榜上有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還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可見蔡倫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是很大的。

可是怎麼又說蔡倫是亇“小人”呢?因為蔡倫在人品上有巨大缺陷。他在西漢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皇宮裡,為了往上爬,竟巴結權貴、陷害無辜,參與陰謀、殘酷鎮壓,對上諂媚、對下欺壓、飛揚跋扈。他開始擔任黃門侍郎期間,得到竇皇后賞識。幫助竇皇后設計陷害太子劉慶生母宋貴人,廢太子為清河王。因竇皇后無子,又幫助竇皇后奪走梁貴人的兒子劉肇,致梁貴人身死。漢章帝死後,漢和帝劉肇即位。當時劉肇年級尚小,朝廷大權都掌握在竇太后手中,蔡倫借竇太后之勢,作了許多壞事。公元98年,竇太后去世,漢和帝劉肇親政。就想盡快剷除蔡倫這個奸賊。誰知蔡倫在這時已經找到另一靠山,漢和帝的皇后鄧綏。蔡倫在鄧皇后還是貴人的時候就幫助過她,因此鄧皇后上位後很是厚愛他,不過好景不長,公元121年,年僅40歲的鄧皇后去世,蔡倫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公元106年,漢安帝劉祜即位。漢安帝的父親是當年的廢太子劉慶。而蔡倫又是當年陷害劉慶生母宋貴人的幫兇,也就是說蔡倫是害死漢安帝祖母的人。因此漢安帝根本容不下蔡倫,蔡倫也深知自己逃不過這一劫,服毒自盡了。因而大多史學家認為蔡倫人品極差,是一亇罪惡壘壘的小人。

鄭和應該說是被較完美的有貢獻的太監。

鄭和是雲南人,小名三保。生於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被帶到南京,受閹,成為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鄭和少年時就在明成祖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

朱棣為了瞭解外邊世界,決定建造船舶派能員下西洋,他選中了鄭和。朱棣認為鄭和本人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於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朱棣認為鄭和首先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為此,朱棣皇帝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創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既是中國人的光榮,也是全人類的自豪。鄭和下西洋,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活動範圍廣的洲際航海活動,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鄭和下西洋時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方面的技術和航海知識,在當時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頂峰,也是世界航海業發展的里程碑。

鄭和下西洋,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同時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

鄭和下西洋,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

鄭和下西洋,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還有些太監,不借皇上之勢辦壞事,而是作了許多好事,且有一定的認識歷史大局的能力。成為千百年來為人所稱讚,下邊談幾亇太監。

唐朝的太監高力士,他幼年進宮,就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公元708年,臨淄王李隆基招攬人才,積蓄力量準備奪權,高力士便暗中為李隆基辦事,成為其心腹。兩年之後,李隆基發動政變,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即位,李隆基成為太子。高力士被封為散朝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諸事,服侍在太子左右。到公元714年李隆基登上帝位的時候,高力士已經擢升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事省事,官至一品。在唐朝,從來沒有宦官的官位超過三品的。高力士雖然深受皇帝倚重,但為人謹慎低調,他自己曾說:“供灑掃之餘,遂蒙侍從之故,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小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司馬光《資治通鑑》中也認為高力士“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

高力士對於時事有敏銳的見解,總是能夠順勢而為,因此皇帝倚重他,臣子也不反感。

天寶三年,唐玄宗隨著年歲日邁,倦於朝政,便想將全部政事委託給李林甫處理,高力士勸導:“天子大權不可讓他人代柄,而且李林甫一貫咄咄逼人,一旦他大權在握,誰還敢議論政事呢?”唐玄宗不聽,後來果然出現了李林甫專政的局面。

唐玄宗任命楊國忠為宰相的時候,高力士也曾勸阻,他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事發,不可復救。”後來果然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唐玄宗逃至成都,他非常後悔沒有聽高力士的建議:“悔初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應該說,高力士一個太監,能有如此的大局意識,是難能可貴的。

唐玄宗倉皇出逃之際,下屬們逼迫他殺死楊國忠,又逼迫他賜死楊玉環。唐玄宗責問將士:“楊國忠該死,可是關貴妃什麼事啊?”高力士勸導:“楊國忠已被將士們殺死,貴妃雖然無罪,但是楊國忠是她的哥哥,日後貴妃常伴君側,將士們豈能安心?將士安心則陛下安心,陛下安心則天下可安。”唐玄宗認為高力士說的對,便下令賜死楊貴妃。

安史之亂平息以後,唐玄宗成了太上皇。高力士仍然忠心於唐玄宗,因此得罪了新君,被流放到巫州。兩年後,高力士遇到朝廷大赦,返回京城,聽聞唐玄宗和肅宗都已去世,非常悲痛。為玄宗絕食而死,終年79歲。

此時即位的唐代宗依照唐玄宗的遺詔:高力士死後陪葬泰陵。這對於一個太監來說是難得的榮譽。

太監馮保在張居正改革中,有一定貢獻,沒有馮保,在後宮的平衡和支持張居正改革很難成功。不過從人品上說,馮保算不上一個好人,跟其他的壞太監一樣,也貪婪狡詐。但馮保沒幹過他同類們做的十惡不赦的壞事。而且其選擇的政治盟友是張居正,並用其在內宮的控制力支持了張居正的改革。明史贊他頗有“儒者風度”。馮保確實有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鑑圖說》、《四書》、《書經》、《通鑑直解》、《帝鑑圖說》、《經書音釋》等,直至崇禎年間,還在宮中流傳。他的書法頗佳,通樂理、擅彈琴,並造了不少琴,“世人鹹寶愛之”(《酌中志·卷五》)。

萬曆四年(1576年)五月,馮保會同三法司進行全國“大熱審”,平反昭雪了許多冤獄。

萬曆十一年(1583年)一月,馮保病逝於南京。張居正的十年改革的成功,馮保是有功勞的!

晚清被稱為忠烈太監的寇連才,他是直隸昌平人,幼時家貧,入宮做了小太監。他聰明伶俐,又長的秀氣,慈禧見後,十分喜愛,分配給慈禧梳頭。日久,慈禧頗信任,便派他到光緒身邊,以伺候主子之名,實為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然後稟告慈禧。寇連才和光緒接觸一段時間後,發現光緒是一位好皇帝,而越來越看清了慈禧的陰險惡毒面目。一日,慈禧正在休息,寇連才跪在床前哭稟道:國已處危難關頭,請太后要為國著想,同時也要想自己的後路,不然遲早會出大事。慈禧大怒,罵道:小奴才,竟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話,快滾出去!寇連才退出後。深知自己這樣做的後果。他不顧個人安危,依然要將這件事進行到底,請了五天假,寫奏摺。在光緒帝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寇連才上奏了一份奏本:第一條就是請把政權交給皇上,緊接著就是停止修建頤和園,請和日本人開戰等等,最重要的一條誰也沒想到,竟然提到說光緒帝沒有皇子,請在民間找出最賢德的人立為皇太子。慈禧怒火沖天,問道 ,是誰指使的你,寇連才回答,沒有人指使我,並大聲將奏摺讀了給大臣們聽!這樣內容的奏摺放在誰身上都得死!因而寇連才被判了斬立決。此時寇連才剛滿18歲。他被殺後,鄉親們暗籌資金給他建立了一座廟,作為後人的紀念。







李伯禺


謝謝題主的提問。哪些太監稱得上“名垂青史”?一般來說,可以理解為建立了一定功業或者後世多給予正面評價的太監。像鄭和、蔡倫、高力士等著名太監的事蹟,大家都比較熟悉,不用過多介紹。在此,介紹幾位符合名垂青史條件但相對而言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太監。

秦翰。北宋時期宦官。太宗、真宗時期多次直接參與抗擊契丹的軍事行動,作戰勇猛且頗有韜略。他善於帶兵和團結將領。雖戰功顯著,官至群牧副使加領平州團練伎,但從不謀私利、攬兵權。

童貫。從監軍一步步成為名震西夏的“西北王”,他守邊關、徵西夏、光復幽燕,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陳矩。明神宗時期太監,集監察、糾政大權於一身。雖位高權重,但他始終做到廉潔奉公,維護百姓利益,也從不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佛”。

覃吉。明朝太監,明孝宗的師傅。他為人正派,忠於職守。曾任典璽局郎官,專門負責太子的學習與生活。明孝宗即位後,政治相對清明,史稱“有覃吉之功”。

懷恩。明朝太監,曾任憲宗時期司禮監掌印太監。他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且廉潔奉公,作風正派,在太監和朝堂中都有較高的威信。

董海川。清朝太監。中國傳統武術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八卦掌的創始人。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董海川對弘揚傳統武術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寇連才。清末光緒年間太監。他深明大義,冒死勸諫慈禧歸政光緒、停止動用海軍軍費修建清漪園(頤和園),後被慈禧斬殺於菜市口。

順便說一下,很多答友把司馬遷也歸入宦官之列,顯然是不準確的。司馬遷曾遭受宮刑,身體上與宦官類似,但與宦官的來源與性質截然不同。而且司馬遷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屬於正式的朝堂官員。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一說到中國古代的太監,大多數人對這一類特殊人群嗤之以鼻。

確實,這些圍繞在皇帝身邊的“身體殘缺”之人,不乏有作惡多端,遺臭萬年之輩。

如“指鹿為馬”,策動沙丘之變,逼死秦二世,葬送大秦帝國的趙高。
北宋六賊之一,作惡多端的太監童貫。

明代把皇帝坑成俘虜的太監王振。
清代的太監安德海、李蓮英等。

其實歷史上也有不少做好事,留名青史的太監。

一、鄭和

三保太監鄭和,在永樂年前,奉朱棣之命七下西洋,造鉅艦,破海波,前後到達東南亞、南亞、中亞,甚至到了非洲海岸。這也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

二、蔡倫

東漢太監蔡倫,在其家鄉人制作樹皮紙衣的啟發下,改進了造紙術的工藝,用樹皮、漁網等物製成品相不錯的紙張,史稱“蔡侯紙”。被列為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歷史人物。

三、司馬遷

司馬遷當上太監純屬意外,本來太史令做的好好的,結果因忠言直諫被漢武帝搞成了太監。不過司馬遷悲憤之餘,還是下定決心忍辱寫成了《史記》這部曠世奇作。開二十四史之首,被贊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寶藏


既然是名垂千史,那麼到現在必須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我感覺歷史上能算得上名垂千史的太監有兩個人,一是鄭和,二是蔡倫。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他們的先進事蹟:


鄭和小時候不幸在戰亂當中成為了太監,後來機緣巧合成了朱棣的侍從,又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立有大功,朱棣稱帝后甚為器重。後人多有猜測朱棣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朱允炆,但不管朱棣的出發點怎樣,鄭和七下西洋取得的功績是實實在在的。後來咱們國家根據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間,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航海日。

蔡倫小時候就非常有才華,後因家庭原因進宮做了太監。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進宮後蔡倫個人才能突出,宦官之路也是平步青雲,但本性正直的他並不投機取巧,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所得。後來蔡倫改良的造紙術成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更是讓我們沿用至今,所以蔡倫絕對算得上名垂千史。


追記歷史


中國歷史上能夠名垂青史的太監,有三類人,一類是有永垂不朽功業的,比如蔡倫、鄭和,一類是禍國殃民,被釘在恥辱柱上遺臭萬年的,比如趙高、魏忠賢,一類是時代特定的歷史人物,如王承恩、李蓮英。

圖為蔡倫畫像,蔡倫墓位於陝西洋縣。

首先一點,司馬遷不是太監,他本是漢朝太史令,因替降將李廣利開脫,受了腐刑,不能把他和太監混為一談。有不朽功業的,蔡倫,東漢時期擔任中常侍,因造紙術發明者而名垂千古,但從文獻考究和近代出土紙的年代,證明東漢之前就已經有紙的出現,蔡倫是結合了當時技術改良了造紙的工藝,使之推行流傳後世,所以嚴格來講,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面是改良創造者。

圖為鄭和銅鐘,當年鄭和下西洋時,在福建長樂鑄此鍾,祈求遠航平安。

鄭和,創下九下東西洋的壯舉,當年鄭和因支持朱棣有功,後以使者身份去往泰國和日本,有出洋經歷,所以明朝決定下西洋時,鄭和成了正使的不二人選,從1405到1430年這20多年間,鄭和率船隊曾7次遠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人數最多時27550人,去往了36個國家和地區,對發展海外貿易,傳揚中華文明做出卓越貢獻。

北京西山碧雲寺,當年魏忠賢為自己準備的墳墓,最後身首異處,無福享受。

在職時利用手中權利禍國殃民的太監,有趙高,秦朝的車府令,秦始皇死後,他矯詔殺死扶蘇,擁立胡亥篡位,之後又害死李斯,接替丞相,此人執法更加嚴厲,徭役更加繁重,獨攬大權恣意妄為,指鹿為馬的典故就出自他身上,秦將滅亡時,秦王子嬰終於斬除了趙高;魏忠賢,明朝秉筆太監,明熹宗時竊弄國柄,荼毒生民,號九千歲,最後被崇禎一網打盡,魏忠賢上吊而死。

圖為王承恩墓。

王承恩也是崇禎的秉筆太監,因為陪著崇禎一起在煤山吊死,殉了主,被後來的滿清統治者大寫特書,不僅順治、康熙為其立碑,順治還親自為其撰寫碑文,他也是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李蓮英,服侍慈禧40多年,是慈禧身邊最紅的太監,也是有清一朝品級最高的太監,滿清最有權勢的太監,因為他是離現代最近的大太監,所以為人們所熟悉。


圖文繪歷史


宦官作為封建王朝史上一種特殊存在的現象,其實質僅為皇家的奴僕而已,但是由於這個群體往往能夠最近距離的接觸皇權,所以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群體卻往往能夠經常掀起風浪,東漢的宦官掌握皇帝廢立,唐朝的宦官手握禁軍,明朝的宦官甚至可以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歲。歷史上宦官的名聲總體上來說並不怎麼好,但是凡事沒有絕對,歷史上也不乏一些賢良宦官存在,比較出名的有東漢的蔡倫、明朝的鄭和等,但是還有一些不出名的宦官,他們也是這個群體中為數不多的對歷史有貢獻的。

一、明成祖時期宦官亦失哈:

亦失哈是明朝成祖、宣宗、英宗時期的太監,他是女真人,出身於女真海西部落,因為為人聰明機靈,辦事殷勤,因此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寵信,亦失哈通曉漢語和女真語言,在明朝永樂、宣德年間多次奉命巡視奴兒干地區(今黑龍江下游地區),亦失哈在那裡安撫當地各族人民,宣揚明朝政策,促進了該地區各族人民與漢民族人民的往來和聯繫,同時還建立了寺廟和石碑,而後亦失哈又長期擔遼東鎮守太監,亦失哈在任期間,他上疏朝廷,建議與女真人互通有無,進行平等的經濟文化交流,從而為遼東地區的開發,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明朝因此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統治。

二、明憲宗時期宦官懷恩:

懷恩是明憲宗時期的著名宦官,他本姓戴,因為家人犯罪受到牽連而從小入宮成為了宦官,因為為人廉潔正直,對皇帝忠誠,他被明憲宗提拔為司禮掌印太監,這在明朝是還管機構的最高職務,明憲宗對懷恩的信任,由此可見一斑,當時宮中汪直掌管西廠,梁芳、韋興等亦很得皇帝寵信,但懷恩輩分比他們高,性情又耿直,識義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的典故來進諫;又廉潔不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成化年間,萬貴妃寵冠六宮,很多宦官都對其巴結奉承,懷恩對此並不以為然,他從不巴結奉承萬貴妃,只是忠心的為皇帝做事,萬貴妃因為太子朱祐樘與其不和,所以她勾結宦官梁芳向皇帝告狀,陰謀廢除太子朱祐樘,另立興王為太子,懷恩得知萬貴妃的陰謀,他堅決反對廢長立幼,並說“太子無過,不該被廢。”懷恩的耿直在此時表現的淋漓盡致,懷恩因為情緒激動,直言進諫而得罪了明憲宗,被罰往鳳陽祖陵做看守,但是明憲宗迫於朝中大臣及其母親周太后的壓力最終沒有廢黜朱祐樘的太子之位。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後,為了感謝懷恩當初的力保之功,遂將其召回宮中,官復原職。

三、明思宗時期宦官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末崇禎帝時期的宦官,官至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為後世所稱頌的就是他的忠誠,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隊攻破北京,轉眼之間皇城也被李自成軍隊攻破,此時,明朝城內的官員和守軍已經作鳥獸散,崇禎皇帝自感大勢已去,於是在王承恩陪伴之下登上景山,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王承恩在崇禎帝死後沒有選擇投降李自成部或是逃生隱居,而是選擇了與崇禎帝一樣自縊而死。王承恩死後,不僅受到了《明史》的稱讚,同時也受到了清朝皇帝的讚揚。與劉瑾、魏忠賢等明朝權監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輝得多。在一個朝代即將覆亡、幾十萬人“解甲”的時候能夠護佑君主,不畏強敵,這表現了強烈的忠貞性格。於是他的死充滿了悲壯的意義。清朝打著“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旗號入主中原。順治皇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

四、清光緒時期宦官寇連材:

寇連才本來是光緒時期深宮中一名默默無聞的宦官,因為梳頭好,人勤快,很得慈禧太后的喜愛,升他為奏事房太監,並派他去伺候光緒皇帝。實際是為了監督光緒皇帝,然而他並未成為慈禧的心腹,也並未替慈禧太后監視光緒皇帝。反而他卻因目睹了慈禧太后獨攬朝政、虐待光緒而十分憂慮,冒死向慈禧進諫,慈禧大怒,讓人將寇連才移交刑部,按律處斬,可憐寇連才年僅十八歲……寇連才是清末內監中唯一關心國家大事冒死哭諫的忠臣。就連梁啟超也稱他為“烈士”。


歷史課課代表


說個明末的吧,崇禎在煤山上吊殉國時,文武大臣早就做鳥獸散,宮內親信也都自顧逃命,成了孤家寡人,不過還是身邊還是有個人始終陪伴著他,這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深得崇禎信任,他也沒有辜負崇禎。在大順軍兵臨城下時,王承恩就被任命負責提督京師團營,不過大明京師的武裝力量在英宗朝之後就逐漸成為了擺設,早已不復當年成祖時期京師三大營的戰鬥力,歷來不管是蒙古還是滿清入寇京師,都是靠的各地勤王,但孫傳庭敗亡後,大明敗局已定,手中尚有兵力的將領也首鼠兩端,無人敢當李自成鋒芒,已經在做其他打算,王承恩能指揮什麼樣的部隊可想而知。

即使這樣,王承恩還是忠於職守,親自在城頭負責抵抗,甚至還親自發炮擊斃數人。

《明史》: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

不過這已於事無補,外城陷落後,崇禎讓王承恩召集宮內內官,打算親征做最後抵抗,但到了此時,王承恩已無法召集起一支可以作戰的力量。

最後,走投無路的崇禎只得自縊於煤山,按理說,到這個份上,王承恩已經盡職盡責,問心無愧了,完全可以離開。但忠心耿耿的王承恩選擇了吊死在歪脖樹旁邊的一株海棠樹上,陪同主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刻,而他死時,也才不過32歲。

滿清進入北京後,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王承恩也成為死後唯一得以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監,這也是對他忠誠的最好褒獎。

順治專門為其撰寫碑文,康熙親自為他樹碑立傳並專程祭奠,王承恩的貢獻,可能比不上鄭和、蔡倫等著名宦官,不過說他名垂青史,恐怕也並不過分。

王承恩之墓,現在還保存比較完好,所立的三塊石碑和碑文都清晰可辨。


小院之觀


太監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一直以來不被人正眼相看,尤其魏忠賢、李蓮英之流讓人們感覺他們是一群善於搬弄是非,陷害忠臣,專權誤國的小人,但是歷史上卻不乏有一股清流太監,做了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而名垂青史。

首先要說司馬遷,他本是列侯世家,卻因為辯護投降匈奴的大將李陵而被漢武帝遷怒處以宮刑,所以不是真正意義的太監。後來忍辱負重寫下了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紀傳體通史《史記》,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觸摸歷史的脈搏。


蔡倫,十五歲入宮為太監,歷經四帝二後,位列九卿,深受漢和帝喜歡,憑的都是真實力!主子喜歡舞槍弄棒,人家就能鑄出不斷利刃,主子喜歡舞文弄墨,人家就發明造紙術,一不小心“天下莫不用焉”,成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文化傳播和世界文明進程作出巨大貢獻!只是最後在宮廷內鬥中不忍受辱服毒自殺的結局實在讓人不忍正視。

鄭和,原名馬三保,是朱棣麾下有勇有謀的功臣,因為過硬的軍事指揮才能被朱棣封為“欽點總兵太監”領兵兩萬,被賜鄭姓。不為心腹,哪能有這待遇!後來七下西洋,開闢亞洲洲際航線、招撫流民、維護海上安全,成為一代航海家和外交家。



高力士,因為野史中記載高力士脫靴,阻斷李白仕途的典故,讓很多人對高力士有很大誤解,其實高力士一直行事非常慎重,連張九齡、李邕等都對他尊重有加,肅宗稱他“二哥”,諸王公主稱他“阿翁”,駙馬稱他為“爺”。早期得武則天賞識留在身邊侍奉,唐玄宗時更是“力士當上,我寢則穩”,很多奏文都是先呈給高力士,小事可以自己處理。參與平定了韋后和太平公主的叛亂,安史之亂中,一直悉心侍奉李隆基,如果不是高力士誅殺反臣,李隆基這個太上皇會過的更慘!聽聞玄宗駕崩,吐血身亡!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另外,廉潔忠誠的懷恩,崇禎之下自縊“忠愍”的王承恩,“昭忠”太監王安等也是流芳後世的正人君子。


這些太監們因為“名不正”所以“言不順”,在人微言輕的年代裡,忍辱負重,步步小心,能做到青史留名實在難能可貴!生理上的“娘”不能掩蓋他們情操上的“真爺們”!


一定要快樂99


大家好,我事說歷史。

太監在我們看來都是禍國涉政的代表。秦朝的趙高,漢朝十常侍,唐朝李輔國,宋朝童貫,明朝劉瑾魏忠賢,清朝安德海李蓮英,我們知道太多壞太監,以至於都不知道史上有哪些好太監。



一、司馬遷。《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蔡倫。發明造紙術。

三、鄭和。七下西洋,詳情大家都知道。

(最牛是前三位了吧)


四、高力士算嗎?幫助唐玄宗平定韋公主和太平公主之亂,一生曾服侍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以及唐玄宗。促成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又是他在馬嵬坡溢死楊貴妃。(是否名垂青史看大家怎麼評價吧,是比較矛盾的一個)

五、明朝劉永誠。一位宦官,曾作為偏將,三扈成祖北征大漠。還領兵征討兀良哈。土堡之變,還隨於謙一起負責京城防務,擊退瓦剌部隊,後歷鎮西陲,明英宗復辟,劉永誠帶兵歸順英宗,成化年間還以御馬監的身份掌管禁軍,死後,明憲宗還下旨賜他祠堂匾額。做太監,做著做著就打起仗來,還立了不少戰功。

六、懷恩。廉潔不貪,正直忠誠。明孝宗年幼時,因懷恩調護得以周全,明孝宗特為他間顯忠祠。

七、陳矩。這個太監廉潔奉公,外出辦公,不擾官不擾民,被人尊稱為“佛”,活著全憑一身正氣,1605年,陳矩掌管東廠兼司禮監印,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做高官,始終不妄自菲薄,始終遵循祖訓“祖宗法度,聖賢道理”。他掌管東廠時,東廠抓捕人數最少,是京師秩序最為穩定的一段時間。至今還有人為他掃墓,做太監做到他這個份上可謂是相當成功的。

八、馮保。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平凡了很多冤案,因明神宗的忌恨被抄家。

九、王承恩。陪崇禎皇帝自縊與煤山。後被康熙帝稱頌,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其實也是個壞人,但是能跟崇禎一起自縊,還是蠻忠心耿耿的。

十、清董海川。八卦掌創始人。

還有那些大家認為名留青史的太監呢?


多有疏漏 煩請斧正


事說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太監的名聲都不怎麼好,禍國亂政是時常發生的,但也不乏善良的太監,當得上名垂青史的我覺得有兩個半。

其一,蔡倫。大多數人都以為紙是他發明的,其實不是,蔡倫是東漢人,而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有了紙。只是那時候紙的質量不好,不能用來書寫。而蔡倫正時在前輩的基礎上改良了造紙術,使得新的紙張適合於書寫。新紙張的發明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優良的載體,不僅為中國,更是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的讀書人都應該感謝他。

其二,三寶太監鄭和。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海岸,有效地促進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溝通,為所到之國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商品,也帶回來了一些中國沒有的動植物。開通了海貿,增進了與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友誼,到現在都是典範。

其三,太史公司馬遷。之所以說這是半個,是因為雖然太史公遭受了宮刑,但它並不是真正的太監,所以我把他算作半個。他以忍辱負重,身殘志堅,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一紀傳體史書,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