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先殺功臣後削藩,為何偏偏在雲南留了個沐王爺?

洪濺


這個問題先要解決錯誤,首先沐英是追封的黔寧王,朱元璋給的封爵是西平侯。沐家的黔國公封號是沐英的次子沐晟在永樂年間得的,朱棣很大方,不但予世券(即世襲),還追封沐晟為定遠王。後來沐家以黔國公世代鎮守雲南,其中也有被奪爵的,但基本上又很快給還回去了。傳了十三代,最後一代沐天波(韋小寶的老丈人,沐劍屏的爹),在永曆十五年殉國。從此雲南沐府絕矣!

理清了問題點,再來回答朱元璋為啥留下沐家呢?首先沐英死在朱元璋之前,明史: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他的長子沐春襲爵,沐春深得老朱喜愛,在升他官的時候,有大臣奏請試職,就是先不實際授職,瞧瞧他乾的咋樣再說。老朱直接言道:子,我家人,勿試也。但他也短命,洪武三十一年也掛了,而且還沒兒子。爵位被沐英次子沐晟繼承了,這位沐晟就是第一位黔國公。

瞭解完他們家這些爵位的細節後,再談一談他們鎮守的雲南。雲南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集區,雖說歷代王朝都有相應的民族政策,但是畢竟不同文同種,而且距離又遠。經常是這邊都已稱王了,邊報才到朝廷,皇帝老子那個頭疼啊😭明王朝從洪武十四年開始南征。那陣兒還是傅友德的主將,沐英算是三把手(二把手藍玉)吧,打了兩年才算基本平定,老朱下詔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沐英留下來鎮守雲南。用明月兄的話就是由臨時工變成了合同工,而這份合同長達二百多年。

老朱是很瞭解邊遠地區情況的,所以才會把沐英留下來,估計當時想也只是臨時而已,但他也絕沒料到西南的叛亂會那麼的頻繁。大概列一下洪武年間西南的叛亂大事記:洪武十七年,曲靖酋長叛亂;洪武二十年浪穹蠻族;洪武二十一年麓川國主思倫發,這傢伙鬧騰了好幾年,降了又叛,直到被打殘;洪武二十五年阿資叛亂……少數民族兄弟們終於在洪武二十五年把沐英耗死了,結果沐春又來了……無語了!有這麼能力強的獵手幫老朱鎮守邊境,老朱何樂而不為呢?又怎麼會動沐家的人呢?更何況沐家也會低調做人,兩下相安,各有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寒雲惆悵


這個問題要兩說,首先朱元璋是否是有目的,有預謀的誅殺功臣,我認為是沒有的。

首先,是人都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肯定是有這種想法的,但他不會無故誅殺有功之臣。看一下,有功之臣記錄去世時間,

魏國公徐達洪武十八年卒,

鄂國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

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除爵,

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獲譴,卒

宋國公馮勝洪武二十八年賜死,除爵

衛國公鄧愈洪武十一年卒,

信國公湯和洪武路二十八年卒

侯爵的就不列了太多,所以看看,朱元璋不是有預謀的誅殺功臣而是有人犯了事。再者如果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朱元璋是不會無辜誅戮功臣的。

另一個方面,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孝心可嘉。

沐英是太子朱標的堅定支持者,朱元璋要為後繼者找好自己的一套有力的班子,雖然太子早逝,他還是留給孫子朱允炆。

沐英鎮守雲南,遠離權利中心。

所以朱元璋殺功臣是為子孫掃清障礙,對於忠心耿耿的人,他是不會殺得。



半半仙


沐王爺懂進退,知分寸,據說沐英原本是朱元璋的義子,十二歲跟隨朱元璋,為明朝的開國大業建立了不少大功,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念他功勞大,本欲賜他姓朱,可沐英不敢接受,讓他留在京城附近的繁華之地當王爺,但他自願去雲南邊境為國家戍邊,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功臣?怕的是他死後有人篡他孫子的權,朱允炆削藩,也是怕的這個,而一個淡泊名利,自願去偏遠地區戍邊,對皇室安全毫無威脅的一家人,朱元璋及朱允炆為什麼要殺他們呢?


錦瑟888666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本身就和朱元璋長子情同手足。沐英是朱元璋從小看著長大的,本身也是朱元璋的養子,也算是半個親兒子,朱元璋也不忍心動手。沐英本身的威望也是無法同其他開國功臣相匹美的。湯和,徐達,常遇春,等人是朱元璋的結拜兄弟。按輩分比朱標,沐英要大一輩,軍功,資歷,都比他們大。朱元璋怕是自己百年後朱標無法掌控的了,那些與自己打江山的結拜兄弟們。而朱標與沐英是結拜兄弟,相比而言沐英的威脅則要小的多。再者朱標死後沐英也就去世了,沐英的後代更加對後世儲君威脅更加小的多,雲南也需要一個人去鎮守。


上上落水


威脅不大,留著還能讓人家感恩戴德。


歷史戲語


沐家是公爵,不是王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