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遊牧民族屢次入主中原,有人說蠻族軍事強於中原王朝,你怎麼看?

lintianliang


縱觀中國上下5000年曆史,細心的人會發現生產力較落後的遊牧民族征服中原地區生產力較強的國家,入主中原並建立王朝。

一、內因

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都是在中原王朝經濟、軍事、政治等各方面處於下降的時候!以明朝為例,在1617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此時看明朝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首先朝堂之上,冬林黨爭、國本之爭、萬曆怠政等事件。嚴重傷害了中央機構的執政效率能力,同時腐敗與日俱增,對中央權威造成極大破壞,導致後期調兵遣將也很難落實,消極情緒瀰漫整個朝堂。一些好的制服落實不到位,好多人心裡只有自己個人私利,沒有國家利益。在軍事方面萬曆實現了萬曆三大功勳,同時也消耗了明朝的國庫。同時還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國力,可以說國家軍事實力一直再走下坡路。

二、內因

1583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提升了軍事指揮和戰鬥力。同時還築城池、定法律、理訴訟等一系列社會改革,極大的提升了社會經濟發展,可以說整體實力是在不斷上升的。而在薩爾滸戰役中,明軍大敗,兩者軍事實力滑向清軍。

三、結論

中原王朝實力在不斷下降,蠻族實力在不斷上升。而在當時還屬於冷兵器時代,戰爭的成敗,主要取決於指揮人員的指揮謀略,人員的作戰素質。而軍事實力的強弱要受到當時經濟,政治的影響。雖然軍事實力強大,其他因素起到掣肘的消極影響,因此軍事實力強大的一方仍然會失敗!




琢瑒


以這四個少數民族政權為例,他們是如何入住中原,又是如何站穩腳跟這個稍後再說。軍事實力就是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戰能力。而作戰能力又取決於軍事戰略、軍事制度、以及後勤供給等方面。軍事戰略是一國軍隊戰鬥力的政策保障,軍事制度是制度保障,軍事後勤供給是物質保障。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來源於其惡劣環境下強健的體魄和發生災害時搶掠形成的習俗。至於軍事戰略和軍事制度,更是極少數雄才大略的遊牧民族首領才能建立和執行的。草原上也沒有千年的汗國,同樣是鐵打的汗國,流水的部族。從匈奴到鮮卑,柔然到突厥,契丹到蒙古,都是強橫一時的遊牧霸主,然則一樣逃脫不了一雞死一雞鳴的發展規律。中原王朝也一樣,興衰交替,但是中原的文明程度遠遠高於草原,軍事戰略、軍事制度、以及後勤供給都得到了較好的總結和傳承。中原政權和遊牧汗國實力此消彼長,交替進行,所以無所謂誰的軍事實力更強大。無非是在古代,遊牧民族因為生活習慣佔了戰馬和戰士的便宜而已。


下面以四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建立和發展過程當中,在軍事的戰略、制度和供給等方面的成功之處。沒有這些,草原民族就是一盤散沙,無論單兵作戰能力多麼強悍,然並卵。北魏能在北方延續百年前期得益於強大的戰力和高超的全局性視野。才能縱橫捭闔,站穩腳跟。然而要想進一步穩定和傳承,離不開魏孝文帝的遷都和漢化改革,遷都和漢化幾乎同時進行,改漢姓行漢俗。才能穩定統治基礎和遠遠不斷的人才。替代遼國的金,同樣在制度方面的猛安謀剋制度是其早期崛起的基礎,然而策略方面欠缺一統天下的決心和實力,運氣方面也比較欠缺,南宋實力猶在,北方蒙古逐漸崛起,沒有機會了。蒙古的元朝更是在軍事的制度謀略和後勤方面系統漢化,否則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憑什麼擊敗蒙古貴族大力支持實力佔優的阿里不哥,大量的漢臣和來自漢地源源不斷的糧草等後勤保障成就了忽必烈,所以也有人說阿里不哥失敗就在於包含糧草在內的後前保障。滿族建立的清朝以八旗制度起家,入住中原後漢化的最徹底,無論是政治制度、律法、人才選拔等等,很多都是直接拿來把大明改成大清並繼承下來。漢化是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低級文明向高端文明過渡的過程。漢化最徹底的清朝也是以上四個政權中存在最久的政權。

由此可見,個人認為並不存在所謂遊牧民族軍事實力強於中原王朝的說法。


我是歷史縱橫帝,期待您的關注。如果錯誤,歡迎斧正。


歷史縱橫帝


在歷史長河裡,數次發生生產力落後的蠻族征服文明國家的事件,五胡亂華、蒙元入侵、清軍入關,文明國家傾覆的悲劇總令人扼腕嘆息。

經濟落後的蠻族勢力為何總能征服人口面積數十倍於它的中原王朝呢?蠻族人的戰鬥力就是比文明程度更高的農耕民族強大嗎?

戰爭在根本上來說是國力的比拼,中原王朝的國力是遠強於周邊的蠻族的。農業經濟具有放牧經濟無可比擬的高效率和穩定性。中原王朝富裕的糧食和人口資源可以支撐更多的軍隊進行軍事活動。即使到了王朝末期,中原政權的國力仍然是十分可觀的。

然而,遊牧政權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特點,我們常說遊牧民族是天生的戰士,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遊牧民族的單兵作戰能力強大,而是指遊牧民族軍隊的戰鬥力有一個最低保障,並且軍隊使用成本低廉。

其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下水如獺,其勢如泰山。

戰鬥力的來源是生活環境與戰鬥環境一致的結果。遊牧民族生活的地區環境惡劣,只有具備一定的力量和掌握必需的生存技能才可以存活下去。因此他們無比重視對騎射、格鬥以及尋找水源辨識方位等野外生存技能的培養。惡劣的自然環境也影響了遊牧民族的價值觀,歧視老弱病殘,崇拜強者等。

另外,草原上的社會環境更符合達爾文主義,由於資源匱乏,各部落之間常常為了爭奪草場和水源等大打出手,強大的部落也會掠奪弱小部族的人口和牲畜。戰爭頻繁,會淘汰掉弱小的部族,也會影響草原的社會組織制度發展方向,充分開發國家的戰爭潛力。這就是所說的戰鬥力保障。

遊牧軍隊維護成本低廉是相對中原政權軍隊維護高昂來說的。戰鬥是草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武器也是必備的生活工具,軍事技能更是生存的保障,因此遊牧民族軍隊不需要付出太多額外的資源和精力來進行訓練和維護就可以維持不俗的戰鬥力。


中原政權的軍隊是由農民訓練成的,戰馬和武器的用途只有戰爭,日常訓練也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源。因此,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軍隊對中原政權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而到了王朝末期,土地兼併,官吏貪汙,皇權衰弱,這筆負擔更是承受不起。

隨著王朝走向末路,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君權傍落、武備廢弛,關外的遊牧或是漁獵民族就會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抓住機會,入主中原。


趙公子無恤


北方少民,地域,自然生態橫式的差別,造就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北方人性格粗曠,豪爽,身高體壯,自然環境成就了他們堅韌性格,抗爭意識。中原也即所謂的南方,土地資源肥沃,文明發展較快。相對而言北方就較慢,北方民族以強悍的民風南進也就自然而言了,戰爭就是掠奪。以北方民族的分散也很難對中原政權形成有效的更替,因而不斷襲擾,掠奪財富與人口,充實國力(當然不能稱為國),中原政權對北方民族的襲擾,又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措施,妥協換平安,維繫政權。北方民族時機成熟,免不了政權更替。

純個人淺見,請高人客觀指正。狹隘的民粹免入。


快意恩仇之一


這個命題存在一個關鍵瑕疵問題必須指出:蠻族,不包括西南等地吧?南蠻逐鹿中原佔領天下?別逗了。

符合條件的蠻族,應該特指北方蠻族,所以這個命題的瑕疵也恰恰就是答案的關鍵:騎馬的蠻族。從進攻的角度來講,確實他們厲害。就因為有馬!

馬,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戰爭神器,是神獸,是軍事大殺器,是戰爭決定性力量!人+馬,這個組合,集合了人的靈巧智慧決斷技巧,和野獸相對於人類物種的碾壓式體能力量,簡直是自然界生物界的一場革命,我騎一匹馬,小編沒有馬,那麼我能去的地方,小編去不了;我能運輸負載的重量(糧食武器盔甲物資),小編無法承受;我和小編相聚遙遠,約架打一仗,打完我騎馬回大本營吃個飯再殺回來,還可以在路上截住準備趕回家吃飯已是飢腸轆轆的小編,再打你一頓!你永遠沒辦法吃飯,你永遠來不及休息,打不死你,餓也餓死你,耗也耗死你!哈哈開個玩笑!

中國(中原王朝)自宋以降,基本就完全不夠給北方騎馬民族打的了,就是因為斷絕了西域馬源,又丟掉了本土馬匹產地燕雲十六州。以前還能跟北方騎馬蠻族扛一扛,甚至巔峰時還能把蠻族打跑到天邊,一路向西,之後,基本北方吊打中原的時代就成了主旋律。

公道話至尊語:馬,才是真正的戰爭圖騰!


公道話至尊


遊牧民族軍事實力輾壓中原漢族王朝,這是必然的。農耕民族絕大多數時候只能被動挨打,靠長城、城牆防禦。就算被吹的天花亂綴的漢、唐,其實絕大多數時間也是被遊牧民族吊打(彊域圖劃得大,其實漢唐從沒真正統治過域外。)。漢朝只在武帝時打了幾次對匈奴反擊戰,還粉耗盡了幾代積累的財力、全國人口減半、武帝時期漢匈最後一場大戰李廣利十幾萬漢軍被匈奴全殲,惡果延續到取代漢的晉王朝被匈奴滅國(永嘉之恥)。唐朝更不堪,一直被吐蕃吊打,所有十萬規模的戰役全部是吐蕃取勝,邊境線一直往唐朝方向推(唐只能玩文字遊戲挽回面子:什麼吐蕃40萬大軍啊,其實吐蕃哪有可能有40萬大軍。);7萬唐軍精銳在恆羅斯被阿拉伯帝國一萬左右民兵擊敗、被俘漢人軍隊2萬多人(當時阿拉伯帝國正大內戰,黑衣大食攻白衣大食,根本沒什麼軍隊來東方打唐軍);唐幾代皇帝舉國之力,打不下朝鮮半島,最後被朝鮮小小新羅打得崩潰不成軍、被趕出了朝鮮半島;後突厥也在高宗時吊打唐軍;小小南詔也吊打唐軍;一個胡人安祿山作亂,唐朝舉國之兵也擋不住安祿山,而這個安祿山,連還處於原始部落時期的契丹都打不過!說到底,農耕民族只能靠城牆、河流來抵擋遊牧民族的鐵騎。


逾牆仲子


如果它們的軍事強於漢族,去歐洲避難的就是漢族了!

匈奴,突厥先後西遁,這能證明它們軍事強大?如果強大,漢族早就被剿滅了!

如果它們軍事強大,為何反倒是東亞最好的地盤總被漢族佔據?


商君佐之


從單兵素質看,確實是北方遊牧民族強於中原農業民族,這是種族、文化、飲食等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是,從團隊協作看,中原農業民族又強於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以來,當中原出現強勢大一統中央政權時,就會北伐遊牧民族,就會把華夏文明傳播到蠻夷之地;當中原禮崩樂壞分崩離析時,就會遭到北方遊牧的襲擾甚至侵略,就會生靈塗炭文化蒙塵。因此,我們在看待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的關係史時,既要看到遊牧民族的侵略史,也要看到中原文化的滲透史,這才是全面的、真實的!


氣吞萬里如猴


古代戰爭,技術上的優勢並不能起決定作用,個人的勇武和意志同樣重要。當一方勢力興起遇到另一方處於衰弱狀態時,取爾代之就成了必然,例如兩宋,明,但如果遇到另一方處於強盛時期,那就是找死的份了,便如匈奴對漢,突蕨對唐。就是朱元璋同樣也是在蒙古處於衰弱內鬨才能北伐成功。而且中國歷史上,自遼取得燕雲十六州獲得大量工匠後,中原除了神臂弓等少數裝備外技術優勢已經很小,再加上騎兵,後勤可以無底限的通過搶掠獲得,正常情況下少數民族在軍事上是肯定有優勢的。


1啊米豆腐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蒙古族曾踐平中原和歐洲,軍事強乎?秦始皇統一六國軍事強乎?蘇聯曾稱雄於世界,軍事強乎?德國法西斯踏平歐洲,日寇侵佔整個亞洲,軍事強乎?

往事歷歷在目,箇中滋味請細細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