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聽起來很弱但實際上很厲害的稱號或官職呢?

尨尨阿哥


第一當屬我漢朝的秘書長,聽著感覺就像醫院的護士長一類的官員,但是現實中的秘書長往往是一省一市13個最厲害的人中一個,省委秘書長一般是要市委書記、或者副省長才能升任,中國官場一般有“秘書不帶長,啥事都別想”的說法。

第二是關於東宮的兩個,一個是東宮洗馬,他可不是洗馬的,一般是太子的老師或者隨從,還有一個是詹事府詹士,一般太子當了皇帝,直接就是宰相。

第三是我漢朝一把手的秘書,一般都稱為“二號首長”,外放出去最少都是下一級的一把手或者二把手。

第四是漢朝的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警衛總司令。

第五是雍正時期的粘杆處,聽著像是晾衣服的,實際上是可以比肩明朝錦衣衛的存在。

第六是翰林院編修,可不僅僅是編書的,他實際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機構,要是皇帝信任,那可前途無量。


瓦窯堡的碳


我先給說個搞笑一點的,不過好像有點偏題,並不是歷史上真有此事,而是歷史上有這個職務的傳說。

先說一個吧:

弼馬溫,這個稱號聽起來相當的弱,就是一個養馬的官嘛,可是大家現在再去好好思考這個官職,沒有不豎大拇指的,因為這個官職其實非常厲害。

在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上天當的第一個官職就是弼馬溫,這個弼馬溫厲害在哪裡呢?

厲害在超級有錢,比如孫悟空上任半個月時間,就把馬一個個養的超級肥,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供應,他怎麼敢這樣喂?

而且天馬是幹嘛的?

就是相當於騎兵的戰馬啊,相當於現代戰爭中的坦克大炮啊,而且整個天庭只有這麼一個弼馬溫,就相當於全國就一個坦克司令。

所以,這個弼馬溫相當的厲害了,雖然取經路上也有妖怪嘲笑這個官職弱爆了,但是一旦真的跟弼馬溫打起來,沒有不吃虧的!

再來個電視劇中的:

記得前年火爆的《人民的名義》不?

小官鉅貪趙德漢,別看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處長,這個官職聽起來也是弱爆了,可是他就貪了二個多億哦,二個多億?

是不是很厲害?

再來個現實社會中的:

一個山西蒲縣的小小煤炭局總支書記,這個官職是不是很小很小,可是,牛的很,硬是貪了3個多億哦,厲害吧?

再來個其他國家的:

岡比亞總統葉海亞·賈梅,這個職務聽起來肯定沒有美國總統大,可是他可比美國強硬多了,曾經揚言要派出1000個士兵滅掉中國。

厲害吧?

顫抖了吧?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超級牛叉的人:

這個人是梁漢帝侯景,在他還不是皇帝的時候,他就自封相國,後來又自封“宇宙大將軍”!

顫抖吧,人們惡搞朝鮮人的宇宙大將軍,說不定就是從梁漢帝來的。

最後來一個超級厲害的:

每個人的家長……

害怕了吧?顫抖了吧?聽起來沒什麼,那得看從誰的嘴裡說出來,如果是老師的話……


楊角風發作


我來說一個,絕對沒人能反駁。

組長

是的,組長。聽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法力無邊。我國最大的guan,那就是組長。從最基層到最上層,能當組長,絕對是最厲害的。

司隸校尉

聽起來,好像只是一個普通的校尉,連將軍都不是。如果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司隸校尉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權勢之大,遠遠勝過了明代的東西廠和錦衣衛。



蜀漢的張飛、諸葛亮先後擔任司隸校尉。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於是即帝位,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這麼重要的職位,劉備當然就給親兄弟張飛來幹了。比什麼漢中太守,當然要牛得多得多。

還有一個,股長。

別看這個職務低得不能再低,一個職能部門的股長,如果故意為難,能把人卡到哭。真的。


上將噯福斯


前天回答過一個“歷史上有哪些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很弱的官職”,這兩個問題是不是同一個人問的?比較好奇…

話不多說,這裡說幾個吧:

粘杆侍衛

話說當年雍正皇帝還是四阿哥的時候,他成立了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取名“粘杆處”,後來九子奪嫡事件進入白熱化階段,雍正便暗中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並把他們歸入粘杆處,於是這支隊伍的任務就變成了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等,粘杆處也成為了一個特務組織。

雍正登基後,正式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頭子叫“粘杆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粘杆侍衛大多都是雍正藩邸舊人擔任,他們時常陪駕在皇帝身邊,負責每天早晨到內奏事處接收奏摺,還有負責稽查官員,如發現奏事處有形跡可疑的人員,有權命令粘杆處的人緝拿,所以粘杆處侍衛權力很大,他們直接向皇帝負責。

哦對了,粘杆處還有一個名字叫“血滴子”。

司禮監掌印太監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用於管理宦官的機構—“十二監”之一,也是十二監裡權力最大的,根據自身職能的不同又細分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其中掌印太監排名司禮監眾太監之首,權力最大!

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厭政等原因,司禮監掌印太監經常代替皇帝批紅,也就是替皇帝處理來自內閣的票擬。也因此,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成為朝廷一方勢力,這就是明朝著名的閹黨,他們參與對國家大事的決策,因而很多大臣都依附於司禮監的太監,這對明朝中後期的政治起到了很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江寧織造局

明清時期,朝廷在江南設立了三大織造局,分別為:江寧織造、蘇州織造與杭州織造,這三大製造局專門負責向皇宮採購絲織品,其中江寧織造局最為出名。


江寧織造局負責人的官職為江寧織造郎中,官階為五品,雖然只有五品,甚至連一個知府都不如更不用說巡撫,總督這種封疆大吏了,但千萬別小看這個江寧織造郎中了,這些地方官員見了江寧織造郎中都非常客氣!首任江寧織造郎中叫曹璽,他妻子是康熙的奶媽,他的兒子曹寅和康熙是玩伴,所以曹家跟皇室關係很親密,也因此康熙讓曹璽出任江寧織造局這一肥差,出了負責皇宮絲織品的採購之外還負責收集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直接向皇帝本人上奏,也就是皇帝派到江南的耳目。

曹璽死後,曹寅接替這一職位,康熙還讓他擔任兩淮巡鹽御史,巡視兩淮鹽政,這又是一大美差。所以曹氏家族的地位在當時是非常顯赫的,也真的是富甲一方!

對了曹寅有個孫子叫曹雪芹。


鹹魚閒聊


抗日戰爭時期,軍統頭子戴笠逢年過節一定派員去給“軍統三駕馬車”之一的唐縱送禮金,起初是每年2 萬元法幣,後來增加到每年5 萬元法幣,而唐縱的月薪不過480元,堪稱鉅額“孝敬”,戴笠何以恭敬如此呢?因為唐縱除去軍統局幫辦和其它兼職外,還有個最重要的職務“委員長侍從室一處六組組長”。



(劉德華版俞濟時)

戴笠好歹也是軍統局副局長,卻要費心巴結一個“組長”,聽起來匪夷所思,其實不然,唐縱這個組長職務貌似不顯山不露水,卻是整個國民黨軍事情報機構的中樞。無論是戴笠的軍統還是鄭介民的軍事委員會“二廳”(主管軍事情報),所有上呈蔣介石的情報必經唐組長之手;同樣,蔣介石關於情報方面的需求和意見也通過唐縱下達。

唐縱與戴笠一樣出身黃埔軍校第六期,“復興社特務處”成立初期曾任處長戴笠的主任秘書(鄭介民副處長),其實就是特務處的三把手,軍統元老。從1938年起擔任侍從室六組少將組長,論資歷、職務和軍銜並不高於戴笠,但為人老謀深算,行事工於心計,被稱為“軍統智多星”,是深得蔣介石信任的幕僚,而對唐縱的使用,也顯示出蔣介石特別喜歡玩弄的權謀之術。



(侍六組組長唐縱)

無論是徐恩曾的中統還是戴笠的軍統,蔣介石都有所提防,他擔心最早成立的特務組織中統一家獨大,因此一手扶植起來軍統;同時也針對戴笠逐漸無限擴張的權力進行了針對性佈置 ,以鄭介民(軍委會二廳廳長、軍統局主任秘書)在內、陳立夫(侍從室三處主任、中統創始人)在外進行監視。

然而戴笠的能力遠超所有人的想像,蔣介石很快發現鄭介民已被架空、中統則遠不是軍統對手,於是專門成立了“侍從室六組”,利用唐縱對軍統內部情況較為熟悉、同時在軍統內部也具備一定力量的條件,對戴笠加以限制和控制。



(戴笠)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幾乎就是蔣介石獨裁的“軍機處”,下轄三處一室,這裡澄清一個知識點,所謂的“侍從室主任”並非統管整個侍從室,蔣介石不會容許任何一個人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它只是侍從室第一處的主任而已,準確稱謂應為“侍一處主任”。

侍一處主管軍事,戰爭期間當然最為重要,主任更換也比較頻繁,錢大鈞、張治中、賀耀祖、林蔚等分別出任過;侍二處主黨政,主任是“文膽”陳布雷;侍三處主人事,1939年才成立,主任陳立夫,另外的一室是指“侍衛長室”,俞濟時任期最長。



(鄭介民)

唐縱的六組就隸屬於侍一處,但是他有直接向蔣介石彙報的權力,這就非同小可了。同時唐縱與私生活靡爛的戴笠不同,此公作風嚴謹、工作認真、眼光老辣,不專權不招風,與林蔚一樣,是蔣介石喜歡的貼身幕僚類型。

而這個六組也就成為戴笠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因為出身軍統的唐縱,對其內部運作一概門清。



(侍衛長俞濟時)

這也就難怪戴笠每年都要給曾經的下級送錢了,他深知蔣介石設立“侍從室六組”的用意,這就是給孫悟空戴上的緊箍咒。在軍統的浙江、廣東、湖南三派中,“湖南幫”人數最少,但有唐縱在後面撐著,仍然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唐縱是蔣介石成立用來監視戴笠的“秘密五人小組”成員,在抗戰勝利後又參加了裁減軍統局的“八人小組”,成為鉗制戴笠的“秘密武器”。一直到戴笠機毀人亡,“侍從室六組”才宣告結束使命,唐縱出任“軍統局代局長”,軍統改組之後,又識趣地脫離保密局系統,轉行成為警察總署署長,絕對的宦海高手。

(警察總署長唐縱)


度度狼gg


明朝有個官位其實很厲害,但是我找了半天也不知道這官位叫什麼名字,或許根本就沒有名字。

這個官位其實就是一種技術,掌握了這個技術就可以平步青雲,位極人臣。

不過這門技術只適用於明朝的一個皇帝,嘉靖皇帝。

這門技術叫青詞撰寫員。

青詞這東西發軔於唐朝,李肇在他的《翰林志》中寫道: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


用硃砂寫在綠紙,紅字綠紙,所以又被稱為綠章。

這種青詞是寫給老天的表章,要求很嚴格:

文用四六,音律相協,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務在實樸,言簡意深,不可繁華多語。紙用一張,取陽數也,不用二幅,蓋耦數也。紙高一尺二寸,密行書寫,闊不容指,上空八分,下通走蟻,前留二寸,後空半張,以待太上判命。書法與書章並同,切在志誠,不可滅裂。戒之!慎之!”所謂“文用四六”。

紙高一尺二寸,要用一種特殊的文體來寫,這種文體叫駢儷體,駢儷體流行於南北朝時期,駢儷體要求四六對仗,又稱為四六體。寫青詞時一張紙只能寫半張,剩下的半張是給太上老君做批示用的,老君大約要在剩下半張紙上寫上已閱或者同意,這張青詞才算是合格產品。

明朝嘉靖皇帝,晚年嗜好練道修仙,自己開爐煉丹,幻想著有一天白日飛昇得道成仙。

但是,要想得道必須和老天溝通,獲得准入資格,而青詞就是和神仙們溝通的一種方法。

在明朝,會寫青詞的人往往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

寫青詞其實不太容易,不但要求字寫得好,還得精通駢儷體文,這還不是重點,重點得得到嘉靖皇帝的青睞,青詞太上老君喜歡不喜歡沒大要緊,皇帝一定要喜歡才能過關。

嘉靖17年後,14個內閣輔臣,有9個是因為青詞寫的好被重用的。

只要青詞寫得好,立刻就會被嘉靖重用,或者這是一個考核官員的標準,很硬的一個標準。

自嘉靖中年,帝專事焚修,詞臣率供奉青詞。工者立超擢,卒至人閣。時謂李春芳、嚴訥、郭樸及煒為青詞宰相。

除了李春芳因為青詞寫的好被重用的還有夏言,徐階,和著名的嚴嵩。

據說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青詞寫的比他老爸還好,嚴嵩很多作品是嚴世蕃代筆寫的。

青詞創作在嘉靖朝也達到了一個高峰。

寫青詞這事兒根本不是個官職,沒有正經的官職稱號。但是,這又是一個無比重要的官職,關係著皇帝和天上神仙溝通是否順暢,所以會寫青詞和不會寫青詞的待遇就天差地別了。

會寫青詞獲得皇帝青睞,是晉升的一個快捷通道。

所以有時候會一門屠龍技未必沒有市場,前提是你這們技術有沒有老闆懂得欣賞,如果有老闆欣賞一門冷門技術,這門技術也許會變得熱門起來,就像青詞。

==================



薛白袍


蔣介石的‘’侍從室‘’成員!

侍從兩個字有很重的封建色彩,有人會覺得“侍從室”裡面的人都是“低三下四”伺候主子的僕人。其實,恰恰相反,裡面都是國民黨大佬和蔣介石親隨!


“侍從室”的全稱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下設三處,兩室(侍衛長室和參事室)。從名字看,侍從室只是一個管理“侍從”的一個部門。1933年,這個部門設立之初,也只是幹一些跑腿得活。

但是,到抗戰時期,在蔣介石掌握國民黨軍政大權,成為國民黨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以後。侍從室成了類似於清朝“軍機處”一樣的部門。

此時的“侍從室”在全國的軍事、政治、外交、黨務、人事、內政等事務上,都有很大的建議權,去影響蔣介石的決策。

侍從室一處管軍事和情報;侍從室二處管黨務和政治業務;三處管人事和考核。大名鼎鼎的中統和軍統都要聽他們的!戴笠見了侍從室的人,也要低三下四。

而且,所有侍從室成員,都是蔣介石根據兩個條件親自挑選的。第一,必須是黃浦系。第二,最好還是蔣介石老鄉(浙江人)。錢大鈞,陳果夫,周佛海,張治中,商震等國民黨大佬們都曾加入侍從室。戴笠這樣的大佬,削尖了腦袋,都沒有進去。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

這個名字有點長,可能會有朋友感覺陌生。一個調查統計局,不就是政府的輔助職能部門嗎,能有什麼權利?而且,還是一個副局長,肯定權利不大。但是,說起他的簡稱,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臭名昭著的“軍統”!

軍統的副局長,就是大名鼎鼎的戴笠!正常情況下,副職都是虛的,權利不大。但是,在軍統,確實一個例外。戴笠依靠“副局長”一職掌握了民國最大的特務組織。而軍統的正局長,確實“掛名”的虛職。一直等到戴笠自己“扶正”以後,軍統的‘’正局長‘’才開始真正掌權。



軍統在抗戰時,公開的在職人員就有五萬人,外加十萬武裝力量和15萬編外的情報工作者,共計30萬人。其成員滲透在國家的各個領域。甚至,抗戰後,被國民政府收編的上百萬偽軍都要看軍統臉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晚清的時候有一個官職,叫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這個職位很小,就是跑腿、送文件的。戊戌變法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康有為,就曾經當過這個官,是正六品,級別也非常之低,僅僅比縣令高一點。但是這個職務,是康有為做過的最高的職務,康有為也在這個職務上,做成了維新派的領袖。

康有為第一次面見光緒皇帝的時候,光緒皇帝想依靠康有為之手變法圖強。但是在面對職位選擇的時候,由於權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上,光緒皇帝竟拿不出像樣的職務封賞康有為,最終給了康有為一個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的小官。

在章京上行走任上,由於是新人,又沒有什麼背景,康有為在總理衙門處處受到掣肘。但是儘管如此,康有為依然做得有聲有色,併成為了慈禧太后眼中釘——康黨的領袖人物,包括譚嗣同、楊銳、劉光第等四平官員都成為了康有為的追隨者。

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雖然不是正式的官員,也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但是這個小職務最根本的優勢在於可以直接面見皇帝,意見可以上達天聽。要知道,在清朝的時候,一般的封疆大吏,包括總督巡撫在內,都不是想見就可以見到皇帝的。而巡撫以下的地方大員,甚至一生也見不到皇帝一次。

所以,康有為正是憑著可以隨意見到光緒皇帝的機會,才得以快速崛起的。當然,康有為這個人人品不是很好,據說光緒皇帝只見過他一次。不過,由於職務之便,康有為經常對外虛構他見到光緒皇帝的情形,外人由於很少見到皇帝,也對此深信不疑。比如一向以謹慎圓滑著稱的封疆大吏袁世凱,就一度相信康有為,並差點被康有為的假傳聖旨所矇騙。



蘇綻


在我們漫長的歷史中,有著很多明明聽起來聽起來感覺很一般、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官職和朝廷崗位,大家一聽到他們官職的名字根本無法對其權力重要性產生多大的聯想,但如果我們深入瞭解歷史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官職地位的崇高。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瞭解一下這些聽起來與實際權力差別巨大的官職。

清朝的皇家侍衛

侍衛這個詞說起來非常不好聽,放在現在來說,就差不多跟保安、保鏢的意思差不多。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詞的時候,都無法生出一種覺得這個崗位、官職很高大上的感覺。

但是在清朝,“侍衛”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地位。

清朝的皇家侍衛有著非常龐大的權力以及非常重要的地位,當時,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當上皇帝侍衛的。


能當上皇家侍衛的人,只有清朝八旗上三旗、擁有著高深武藝、善於騎馬射箭的子弟才能擔任這個重要的崗位。

而且這些人想要當上侍衛還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正如同天下的文人要經過專門的科舉考試才能入朝為官一樣,這些上三旗的子弟同樣要經過專門的武舉考試才能成為清朝皇帝的侍衛。

在清朝的武舉考試中,一般武狀元會被皇帝授予一等侍衛的職銜,第二名、第三名的探花榜眼會被授予二等侍衛的職銜。

除了以上這前三名之外,清朝皇帝也會在第二甲中挑選成績排行在前十的武進士授予他們三等侍衛的職銜。

他們這些人雖然說是侍衛,但因為是直接聽候皇帝差遣、為皇帝當差的原因,所以他們的地位自然和普通的侍衛有著雲泥之差。


我們的歷史一直都遵循著這樣的規律,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作為權力最巔峰者的親信,這些侍衛有著朝廷中很多大臣們都羨慕、巴結不已的權勢。

更何況他們本身還有著不小的品級,其中清朝的一等侍衛身上有著正三品的品級、二品侍衛有著正四品的品級、三等侍衛有著正五品的品級。

我們只要知道清朝相當於現如今市委書記的知府才僅僅只有從四品的品級,就可以想見他們的地位有多高了。

在清朝時期,很多最後權力滔天的人物都是從皇帝侍衛這個身份上成長起來的,諸如和珅、索額圖、科隆多、明珠、索尼等,他們是依靠侍衛這個身份才有了匯攏無數權力的機會。

這就是清朝的皇家侍衛。

國民政府的侍從室

蔣介石的侍從室道理上和清朝侍衛是差不多的,在名號上,侍從室聽起來同樣非常的低微,但是這個部門從抗戰時期創辦開始,就有著高到可怕的權力。

蔣介石之所以創辦這個部門,主要是想集中自己所能掌握的權力。

因為國民政府內部的派系實在太過於繁多、各種對他的阻礙實在太過於龐大的原因,所以為了能更好地應付日軍的侵略,他才設置出了這麼一個讓他行使權力可以更加得心應手的部門。

侍從室主要分為五個大部分,這五個部分就是侍從室的三處兩室,侍從室的三處分別是專門掌管軍事的一處、專門掌管政治的二處,專門掌管人事的三處。

兩室分別是專門掌管蔣介石周身安全的侍衛長室以及專門幫蔣介石獻策獻計的參事室。

只要說出一些人名,大家應該就可以看出這個部門的重要性了。

在蔣介石手下位高權重的八大金剛中,錢大鈞和張治中這兩號權柄滔天的人物曾經擔當過待一處的主任。

在民國時期有著文膽之稱的陳布雷曾經擔當過侍二處的主任。

中統的主要創辦人、曾經一度主導過國民政府黨務大權的陳果夫擔當過侍三處的主任。

曾經為蔣介石簽署脫離外蒙古脫離文件的王世傑,擔當過參事室的主任。

而在國民政府中有著特殊地位的俞濟時,則長期擔當過蔣介石侍衛長室的侍衛長。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聽起來很一般但實際上有著無與倫比權力的稱號或者官職,他們或許沒有同時代其他人那般聽起來響亮萬分的名號,但是他們手中所能掌握的權力,卻是其他有著響亮名號的人拍馬及不上的。


孤客生


中國越南朝鮮等國中央政治局的組成人員——常務委員、委員或候補委員,還有中央書記處的組成人員——書記或候補書記。

聽機構名字很普通,好像一個單位是“局”級單位,一個是“處”級單位,但實質上這兩個機構的組成人員都是是居於核心地位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至少都是副國級以上。

以前,這兩個機構都設有主席,毛主席曾擔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毛主席之後不再設主席職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