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實力最強,威脅宋、金存亡,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

張光久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我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不客氣地說,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大家一般都把責任放在南宋身上,覺得南宋沒有吸取北宋的教訓,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才導致亡國。

真的是這樣嗎?

非也。

對於蒙古大舉進攻金國,南宋上下吸取了北宋的教訓,很早就派出各類細作,對金軍和蒙古軍之間的交鋒瞭解甚多。當時的南宋朝廷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認為應當扶持金朝,以之為對抗蒙古的屏蔽;一方認為應趁此機會滅亡金朝,並由此振奮精神,再圖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圖。

南宋宰相喬行簡就是第一種聲音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喬宰相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認為現在最大的敵人是蒙古,他們的實力已經可以滅亡金國了,金國以前是我們的敵人,現在反而成了我們和蒙古之間的屏障。我們支持金國,給他們物資和錢,讓他們替我們抵抗蒙古才是上策。

喬行簡的正確主張,也不是所有人都贊同。比如以真德秀為首的大臣們就堅決反對這個主張,認為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昔日君父之仇。他們主張大宋應該自己強大起來,趁著金國現在抵抗蒙古的機會,收復失地,整飭軍隊,將來才可以應付蒙古的進攻。

宋朝朝野上下對這兩種意見拿不定主意,但有一點是共識,都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為兇惡的敵人。大家認為喬行簡的主張過於冷靜,雖然符合當前的政治格局,但很難為廣大老百姓接受,畢竟宋金之間有世仇,靖康之難還沒過去多久;同時,大家認為真德秀的主張符合民意,卻可能培養出一個比金國更可怕的敵人,北宋-遼-金的例子就在眼前,甚至有大臣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殷鑑不遠(這句話完整版應該是“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意思是殷商鏡子並不遠,應知夏桀啥下場。)考慮再三的南宋朝廷,最終決定先停了應該給金國的歲幣,看看金國的反應再說。

正當南宋朝廷上下為聯合蒙古還是聯合金國的問題進行激烈思想鬥爭的時候,金國自己開始作死了。金軍主力在野狐嶺和會河堡兩次會戰中敗給蒙古人,損失了幾十萬生力軍。一時之間,兩河地區兵力空虛,局勢危如累卵。為避蒙軍鋒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國舉朝南遷,將兩河、山東地區拱手讓給了蒙古人。這樣一來,金國丟失了大批土地,失去了蒙古之間的戰略緩衝,同時也損失了大批的糧食產地,導致金國出現了糧荒。在這種情況下,金國做出了一個決定,金宣宗完顏珣與丞相術虎高琪等人決心從南宋手裡去奪取土地和產糧地,以彌補和蒙古戰爭的損失。

儘管大部分金國的大臣並不贊成發動這場戰爭,認為應該和南宋和解,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進一步和蒙古決戰。可是,已經鐵了心的金宣宗完顏珣與丞相術虎高琪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最後以“歲幣不至”為由發動南侵,調集主力20多萬,在兩淮、京湖和四川三個方向,對南宋發起進攻。

這場戰爭打了整整七年,金軍損失慘重,進攻未果。這次貿貿然進攻,徹底毀掉了南宋和金國最後一絲聯合的可能。面對金軍這樣的進攻,原本主張聯合金國共同抵抗蒙古的大臣們,再也無顏談什麼聯合,幾乎一邊倒支持和金國開戰。可以說,正是金國自己的行為,導致了南宋朝廷幾乎沒得選擇,只能選擇聯合蒙古進攻金國。金國的短視,毀了女真人自己的江山,而這種短視其實也把南宋給毀了,因為他們逼得南宋沒有了任何選擇的餘地,最終也走上了一條絕路。

脫脫、阿魯圖:《宋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因為金人給南宋帶來了恥辱和死亡威脅。

(1)恥辱:靖康恥。

北宋皇帝宋徽宗,好大喜功,重用奸臣,和遼國商議滅金,哪想到這是與虎謀皮,金人又想滅宋,宋徽宗嚇得趕緊傳位給兒子宋欽宗,結果父子倆皇帝都被金人捉去了,皇室成員也受盡侮辱,最後兩個皇帝都死在了異國他鄉。

南宋的首位皇帝(其實當時人家還是叫宋)宋高宗趙構,也是宋徽宗的兒子,稱帝之後就在臨安作為臨都。

南宋和金國臨界,時刻面臨著亡國的危險,由於岳飛等主戰派一直在和金國抵抗,最後南宋以岳飛之死,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來了短暫的和平。

然而,兩個皇帝被俘而死,如今又屈辱稱臣,這乃是南宋君臣子民都擺脫不了的奇恥大辱。

(2)死亡威脅。

南宋始終擺脫不了被金國滅掉的危險。

1149年,金國完顏亮侵宋失敗,於是南宋主戰派呼聲漸高,不過由於南宋後期權臣當道,政治腐敗,南宋並無太大力量抗金。

1214年,金朝被蒙古打的沒有還手之力,遷都開封,南宋於是決定不再給金納貢。1217年,金以此為藉口,攻打南宋,於是南宋商議準備和蒙古聯合攻金。

1232年,南宋宋理宗和蒙古達成協議,以黃河為界,和蒙古劃分國土。

1234年,南宋滅亡,1276年,蒙古滅南宋。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首先南宋君臣不是不明事理,只是軍事戰力不允許,金朝與南宋一直摩擦多年,蒙宋聯合多年關係一直不明朗,也並非真實聯合。蒙宋聯合策略真正有實質性的動作的時候,也是在蒙金慘烈的三峰山之戰打完之後,金朝的所有有戰力的猛將全部戰死,金朝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蒙古此時已經佔領中原大片領土,金朝其實已經氣數已定。此戰之前不用聯蒙,金宋也在一直打,此戰之後,南宋肯定也是不會聯合如此弱的一個盟友和蒙古結仇,另外蒙宋聯合協議也開出了有利南宋的協議條件。南宋君臣固然能夠權衡利弊。另外拖雷借道南宋迂迴攻金,這個借道是蒙古強行借道,脅迫宋軍協助蒙軍進攻。南宋也沒有抱有必死抵抗的決心來抵制蒙古入境,小範圍抵抗又打不過,半推半就左右為難騎虎難下 。蒙金之戰前後經歷24個年頭,可以參照我的3D沙盤視頻輔助理解蒙金之戰全過程。

\n

{!-- PGC_VIDEO:{"vid": "v02004e80000bgmamifiv42fbd5hfdg0\

信息素


南宋之所以聯蒙滅金,原因跟聯金滅遼是一樣的,即收復故土。

 

不一樣的是,北宋聯金滅遼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南宋聯蒙滅金是為了收復汴京在內的河南、山西等地,歷史上稱“端平入洛”。然後再徐圖收復河北故土。

 

此外,南宋聯蒙滅金還有一層政治意義就是為了洗刷金人帶來的靖康之恥。

 

兩次聯合充分體現了兩宋低下的外交水平,殊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在道義上,宋遼有澶淵之盟,是兄弟之邦;宋金有紹興和議,是君臣之義。在現實情況來看,兩弱須聯合才能抗衡另一強,三國吳蜀抱團抗魏就是如此。

 

南宋為了收復故土,洗刷靖康之恥,卻招來了更悲慘的崖山滅國。



和史匠


總結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從戰略上長期來看,蒙古和金都是宋朝的敵人,但金朝和宋朝北方直接接壤,是大宋最迫切最直接的威脅,它是近憂,蒙古則是遠慮。

2.大宋和金朝有巨大的民族仇恨,說具體點就是滅國之恨,金朝攻破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等在內的宋朝王室,趙構有幸逃過一劫,這對宋來說是國仇家恨,也是巨大的恥辱,所以宋自然會借較強大的蒙古消滅金朝。

3.宋朝實力孱弱,即使金後期實力大不如前,但也是宋不可單獨撼動的力量,蒙古、金都是自己的敵人,與其開罪強大的蒙古,到還不如得罪實力稍遜一籌的金。宋當然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即使化敵為友聯合金軍抵抗蒙古軍,也堅持不了多久,被滅是遲早的事,更何況宋也沒有抵抗蒙古的實力和決心,只求自保而已,所以宋金斷然不會聯合抗蒙。

4.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蒙金激戰時,蒙古和宋的雙方協議,按照協議,宋要為蒙古滅金提供必要的援助,而宋當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通過援蒙可以減輕蒙古對自己的敵視,以求自己得到短暫的和平,可以繼續偏居一隅。

所以,宋朝沒有多少選擇,援蒙只是強權下的妥協,自身實力不濟,根本沒有談判的籌碼,即使自己會滅亡,但這一天至少會稍微來的晚一些。


王子不憂傷


南宋皇帝戰略錯誤,沒有想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聯蒙滅金後,蒙古日益強大,最後蒙元軍隊南下滅宋。南宋之所以聯蒙滅金,還有一個原因是,宋高宗趙構為了報國仇家恨,替死去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報仇,卻忘了戰略規劃,被仇恨佔據了頭腦。


歷史長河滄海一粟


我估計吧,宋國可能想著讓北方戰亂,消耗各族實力,然後自己能有機會收復失地,最起碼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來。可惜沒想到契丹人不給力,讓女真人輕易摩擦了,後面的蒙古人更牛,把大家一起摩擦了。


種花家的白胖子


這是南宋的戰略錯誤,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搏擊天空


戰略錯誤。欲報靖康之恥之仇


銳哥179907905


問題問的好,但是!!實際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