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動盪,大將主動投降,姜維北伐明明取得了勝利,為何突然撤退?

張俊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嘔心泣血,但每次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無功而返。題目問的,應該是姜維在公元254年,趁魏國內亂,第五次北伐的情況。


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費褘已於延熙十六年被刺,蜀漢加姜維督內外軍事。同年二月,魏中書令李豐與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廢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馬師為大將軍。事洩,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等,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混亂。魏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降,姜維佔狄道(今甘肅臨洮)。等到十月,姜維率軍進圍襄武(魏隴西郡治,今甘肅隴西南)。魏將徐質反擊,蜀前軍蕩寇將軍張嶷戰死。姜維率軍繼至,擊敗魏軍,斬殺徐質。魏軍撤退,姜維乘勝進擊,破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縣)等縣,並遷徙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入川,率軍撤回。

從戰果來看,並沒有實質性的得到任何戰略上得勝利,即使攻佔了州縣,也只能遷移當地百姓入川,作為不多的勝利象徵。這樣的結局,和當時魏蜀之間的對立形態有關係,蜀弱魏強,即使暫時取勝,佔據土地,魏國整理好國內情況後肯定立馬捲土重來,而西北和蜀地之間關山萬重,蜀道難行,這既給了蜀國天然屏障,也為他經營佔據的地方帶來了不可逾越的苦難。因為,姜維也只能以勝求穩,不可能把蜀國為數不多的國力全耗費在幾個飛地上。


仁宗陛下殿前都檢點


魏國動盪,大將主動投降,姜維北伐明明取得勝利,為啥突然退兵?



這個問題不是很明朗,具體指那一次姜維出兵,有點模糊。讀了一些答覆,說的是夏侯霸投蜀事件,那是司馬懿高平陵政變不久,夏侯霸得知司馬懿把曹爽滅族,深感恐懼,不顧危險,選擇一條最近的道路--陰平道,投往蜀國,眼熟吧?不錯,就是後來鄧艾偷度的陰平道。這條道可不好走,夏侯霸只帶幾個親信,進入深山後,迷路失道,帶的食物吃光,殺馬充飢,夏侯霸還把腳脖歪了,無法行走,派人去探路,音信全無。



正焦急擔憂,蜀軍聽到消息,派出接應的人馬接上夏侯霸,然後,馬不停蹄,直接被送到了成都,因為劉禪的張皇后,正等著接見,這張皇后是夏侯霸的侄女。但反覆琢磨情節後,覺得不太對頭,因為那一次,不論三國演義、三國志姜維並沒出兵,也就不存在退兵。



再往後讀,司馬昭殺曹髦後,把忠於曹髦的王經滅族,誅殺全家,姜維藉此機會出兵,鄧艾參軍王瓘獻計,願意假冒王經侄子,詐降姜維,然後瞅機會里應外合,消滅蜀軍。鄧艾批准後,王瓘帶上所部五千人馬,假投姜維,姜維雖識破王瓘詭計,但始終秘密部署,不露聲色,直到與鄧艾約定的八月十五,王瓘發現鄧艾、自己都中了圈套,這王瓘也是狠人陰人,知道逃不出去,就一不作、二不休,索性帶五千人殺往漢中,姜維佈置雖周密,大敗鄧艾,



但是,王瓘這一魚死網破的招數,姜維預防不足,聽說王瓘不逃回魏國,反殺向漢中,怕後方有失,只好改變部署,傳令大軍全力以赴,剿滅王瓘,王瓘逃跑無望,跳江自殺了。但魏軍主將鄧艾,乘機換穿士兵服裝,冒充小卒,混入步兵,翻山越嶺逃跑了。這一戰,姜維雖然打贏,但王瓘一路燒燬不少棧道,對蜀國以後的出征,也造成很大困難,損失不小。(628)


流譽後


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和曹爽鬧翻,發動高平陵之變奪權。同年徵西將軍夏侯玄被召入洛陽,徵蜀護軍夏侯霸入蜀投降。

也就是在這一年,蜀漢衛將軍姜維兵出西平,不克而還,所以姜維並沒打勝仗。


西平之戰,姜維為什麼撤退?

蜀漢接收了夏侯霸之後,對曹魏內部的是瞭解了不少,尤其是隴西方面的軍事調度和人員安排。姜維知道現在的雍州方面的負責人是郭淮、陳泰兩人,他自認為有把握對付這兩個人,於是在夏侯霸投降後,向大將軍費禕請求出兵。

可是費禕更傾向於保國治民,不想勞民傷財地北伐下去,所以他經常制約姜維的軍隊。從公元238年起,到公元253年前這段時間裡,姜維一共發動了三四次騷擾戰,每次率領的軍隊都超不過一萬人。

同樣的西平之戰也是如此,雖說曹魏內部有動亂,但經司馬懿治理之後已經暫時安定了下來,雍涼地區又有郭淮鎮守,也不像淮南那樣叛亂不止。所以當時的雍涼是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一切如常。


而且郭淮曾經多次看穿姜維的行軍路線,並在前一年的洮西之戰中成功阻止了蜀胡合軍,殺羌將餓何、燒戈,俘獲了上萬羌人。而姜維雖然遷了一部分羌人入蜀,但隴右一帶的羌族勢力減弱,姜維希望以蜀為主,以胡、羌為羽翼的計劃泡湯了。從戰略佈局上來看,洮西之戰是姜維輸了。

到了西平之戰,姜維依舊收編了羌胡軍隊(但這部分羌人軍隊已經不能和之前的比了),在曲山一帶修築曲城,派牙門將句安、李歆據守,自己聯合羌人進攻各郡。但被郭淮和陳泰使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派徐質、鄧艾進攻曲城,陳泰據守牛頭山等候姜維。

最後曲城句安、李歆投降,姜維後路被斷,只好在沒造成大損失之前急忙退出西平戰場。所以姜維之所以在西平之戰時退出戰場,一共就是這三個原因。

第一:雍涼局勢穩定,無可乘之機。

第二:姜維率領蜀軍過少,羌胡軍隊也被弱化了。

第三:郭淮、陳泰戰略部署正確。



狐史首丘


因為最容易打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諸葛亮時期北伐是勝算最大的時候,曹魏雖然是最強大的一方,但是整個北方都有重兵防範北方少數民族,而且北方公孫淵傭兵自重,往南聯合東吳,往北聯合鮮卑各部時常對魏國進行蠶食。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的時候,就算曹魏有增援,通常也是三到五萬的規模,而且關中一帶自曹操撤出漢中以後,大量人口遷出,補給站對曹魏也是一樣的長。諸葛亮死後,關中暫時太平,隨後曹叡命司馬懿帶大軍平遼東,回遷大多數逃亡出去的漢人,北方壓力驟減,就有更多的軍力針對蜀吳,這也是後期暴兵的原因,動輒出兵十幾二十萬的原因,特別是263年伐蜀,靠著15萬人就平定蜀國,還有10萬人坐陣長安。主要還是蜀漢安穩了幾年,讓曹魏騰出手平定了北方邊亂,以後每次基本無法大軍對陣,只能撈了好處就跑。


請叫我逗鬥


要知道北伐的目的是為蜀國爭取生存空間的同時削弱強大的魏國,但是北伐不可能一戰就滅掉魏國,取得勝利見好就收便可以了。同時蜀國也沒有那個國力去滅掉魏國,畢竟戰爭打的是國力,而且不要忘了還有一個吳國,吳國可能看著蜀國一步步強大嗎?一但蜀國成為三國最強大的國家,那麼當時候就是魏吳聯手抗擊蜀國了!


九壺酒999


姜維不是突然撤退,是被鄧艾打退了。可以說姜維後期北伐已經很難了,魏國基本把他屯兵地方,可能出現地方都摸透了。以至於屯兵地方被敵人挖地道偷襲,或者提前在段谷行軍路上埋伏,魏國間諜甚至成了劉禪太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