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春晚小品翟天临“打假”,现实真的被“打”了

【插画】春晚小品翟天临“打假”,现实真的被“打”了

如今春晚不仅是除夕守岁的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风向标”的意味。从历年春晚来看,反腐和打假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今天的春晚也不例外,由潘长江、蔡明、葛优、翟天临等演的《“儿子”回来了》,便是一个“打假”的小品。

【插画】春晚小品翟天临“打假”,现实真的被“打”了

小品中,翟天临饰演的是一个匡扶正义、打假的的警察,没想到前脚刚迈出春晚,后脚就因在直播中称不知道知网是什么而被人指出其存在“学术造假”嫌疑,一时间高学历明星“博士后”成为全网围攻的对象。

随后有关其学术造假的实锤不断被爆出,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大量引用了黄立华教授刊登过的论文。四川大学官网将翟天临列入了学术不端案例。央视网表态:虽说“娱乐至上的时代”,学术科研依然不可有一丝半点的妥协,必须严谨对待!

【插画】春晚小品翟天临“打假”,现实真的被“打”了

科学信息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信息和数据体,它们本应该通过协作来进行创建、更改、使用和共享,这似乎完全适用于区块链技术所提供的帮助。那么把区块链应用于学术方面,是否可以改善学术界出现的各种问题呢?

要防抄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区块链上可以同时保存作者与论文的信息,所以是双链;论文之间要有一个判断是否存在段落级重复的判定机制,文章格式要允许区分引用于非引用的复制粘贴,判定结果保存在区块链用户信息上,且是公开的。

【插画】春晚小品翟天临“打假”,现实真的被“打”了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对作品加盖时间记录的痕迹,使用全球卫星时间证明,万一出现同一作品,上链即可查找第一个创作人是谁,保护原创版权的唯一性,同时还保证了原创登记作品永久有效,无法更改,随时上链可查。

【插画】春晚小品翟天临“打假”,现实真的被“打”了

区块链和学术的结合,将会成为学术界进步的最大里程碑。如今区块链从业者迈出的一小步,也许是版权保护斗争史上的一大步,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和运用带给我们维权的希望,值得我们去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