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成祖朱棣實際上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

說實話,朱棣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功績,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讚譽,還得感謝某些人口中“被篡改的假史書”《明史》,在此,不妨看一看明史對於朱棣的評價:

贊曰:“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除了最後一句話指出了朱棣的不足之外,極盡讚美之語。所以,很多人將“遠邁漢唐”這四個字提出來,來讚美朱棣。但實際上,如果只看歷史事實,那麼會發現,朱棣的一系列舉措可以用“平常”來形容,根本不足以達到“傑出”的水平。

為什麼說,明成祖朱棣實際上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

朱棣被稱讚的地方,無非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五次北伐蒙古,另一個是派遣鄭和進行航海活動。那麼不妨分別看一看這兩件所謂的“大功績”。

首先是五次北伐蒙古。雖然看起來陣勢很大,但是實際效果卻並不如人意。來看一看史料中對於朱棣北伐的記載:

秋七月癸酉,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武成侯王聰、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討本雅失裡。八月甲寅,丘福敗績於臚朐河,福及聰、真、忠、遠皆戰死。

這個明成祖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聽聞蒙古軍來犯之後,先是派大將軍丘福帶領十萬精兵去討伐,結果丘福由於大意冒進,導致全軍覆沒。自此之後,朱棣決定親征。

五月丁卯,更名臚朐河曰飲馬。甲戌,聞本雅失裡西奔,遂渡飲馬河追之。己卯,及於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裡以七騎遁。丙戌,還次飲馬河,詔移師徵阿魯臺。 六月甲辰,阿魯臺偽降,命諸將嚴陣以待,果悉眾來犯。帝自將精騎迎擊。大敗之,追北百餘里。丁未,又敗之。己酉,班師。

以上為明成祖的第一次御駕親征戰果,可以說是不錯。這也是他五次御駕親征中真正達到戰略目的的唯一一次。

夏四月甲辰朔,次興和,太閱。己酉,頒軍中賞罰號令。庚戌,設傳令紀功官。丁卯,次屯雲谷,孛羅不花等來降。五月丁丑,命尚書、光祿卿、給事中為督陣官,察將士用命不用命者。六月甲辰,劉江遇瓦剌兵,戰於康哈里孩,敗之。戊申,次忽蘭忽失溫,馬哈木帥眾來犯,大敗之,追至土剌河,馬哈木宵遁。庚戌,班師,宣捷於阿魯臺。戊午,次三峰山,阿魯臺遣使來朝。己巳,以敗瓦剌詔天下。

第二次是針對瓦剌。因為明朝長期奉行的是安撫並聯合瓦剌,共同打擊韃靼的方針,所以導致了瓦剌的坐大。因此,明成祖決定去打壓瓦剌的勢頭,最終結果是瓦剌認輸,但沒有實際制裁。

三月丙寅,詔有司遇災先振後聞。乙亥,阿魯臺犯興和,都指揮王喚戰死。丁丑,親征阿魯臺,皇太子監國。戊寅,發京師。辛巳,次雞鳴山,阿魯臺遁。秋七月己未,阿魯臺棄輜重於闊欒海側北遁,發兵焚之,收其牲畜,遂旋師。謂諸將曰:「阿魯臺敢悖逆,恃兀良哈為羽翼也。當還師翦之。」簡步騎二萬,分五道並進。庚午,遇於屈裂兒河,帝親擊敗之,追奔三十里,斬部長數十人。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監國。己酉,發京師。庚午,次隰寧,諜報阿魯臺走答蘭納木兒河,遂趨進師。五月己卯,次開平,使使招諭阿魯臺諸部。乙酉,瘞道中遺骸。丁酉,宴群臣於應昌,命中官歌太祖御製詞五章,曰:「此先帝所以戒後嗣也,雖在軍旅何敢忘。」己亥,次威遠州。復宴群臣,自制詞五章,命中官歌之。皇太子令兔廣平、順德、揚州及湖廣、河南郡縣水災田租。六月庚申,前鋒至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命張輔等窮搜山谷三百里無所得,進駐河上。

最後三次北伐,都是針對阿魯臺,也就是韃靼的。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太大收穫。因為阿魯臺行蹤不定,朱棣此舉可謂是徒勞無功。實際上,在北伐過程中,戶部尚書就提出了軍費開支過大,國庫吃緊,但朱棣不但不聽,反而關押了戶部尚書。

最後,導致的後果就是,明朝軍隊疲敝,再也無力維持長城以北的衛所。於是明朝開始實行戰略收縮,徹底喪失了對長城以北的控制。可謂得不償失。

至於鄭和下西洋,完全就是按照元朝民間航海家汪大淵的路重新走了一遍,除了散財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用途。

朱棣在位期間,由於軍費和下西洋的費用,導致明朝國力衰落。朱瞻基時期,不得不實行大的戰略收縮,徹底放棄奴兒干都司和安南,從此明朝徹底轉向保守。

所以,對於朱棣,最為中肯的評價,就是一個不安分但政績平平的守成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