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自沉汩羅江而死的嗎?並不是,很可能高壽因疾病而終

在我國,農曆的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是我國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經國務院批准,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時,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一個偉大的文化名人屈原。傳說屈原在端午節這天跳江而亡,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屈原必須一死了之呢?屈原真的是沉江而死的嗎?

屈原是自沉汩羅江而死的嗎?並不是,很可能高壽因疾病而終

屈原,也叫羋原,今日的湖北省秭歸人,是戰國時期楚國王族後代,一生留有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文筆華美、想象豐富、寓義深刻、極富內涵,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

屈原不僅是個詩人,同時也是個政客,而且他一生的際遇跟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屈原的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頃襄王三個時期,其人生的舞臺主要在於楚懷王時期,而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統一的前夕。屈原出身於王公貴族,又善於治國平亂,巧於辭令,從政早年,曾經深受楚懷王的寵信,官位曾高居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是自沉汩羅江而死的嗎?並不是,很可能高壽因疾病而終

屈原為了楚國的統一天下大業,在治國上力主變法圖強,在外交上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強盛到威震諸侯。但是,屈原的新銳戰略觸碰到了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利益,與其發生激烈的矛盾,從而遭到了小人的誣陷,而致使楚懷王疏遠了他。

屈原一生中兩次遭到流放。第一次流放期間,屈原因自己的政治願望無法實現而心中鬱悶,便開始了文學創作,以抒發內心所感。屈原這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對楚國的眷戀和報效祖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但依舊是因為政見原因遭到第二次流放。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時,秦軍大舉進攻楚國,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愛國詩人屈原看到國家淪陷,痛心不已,決定和自己的祖國同生死。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寫下絕筆之作《懷沙》,便懷抱著大石,跳進汨羅江,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熱愛的祖國。

屈原是自沉汩羅江而死的嗎?並不是,很可能高壽因疾病而終

然而真實的歷史是,屈原很可能並沒有投江,而是高壽終老。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第二,這是根據屈原自己的作品內容推斷出來的。屈原在記述郢都淪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說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復(指返回郢都)”,這說明該文寫於楚國郢都淪陷9年後,即公元前269年,與《史記》中的記敘頗為不符。

第二,就是屈原在《天問》一文中,洋洋灑灑提出174個問題,從宇宙起源到人類起源,再到歷史事件,問題涉及廣泛,這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懷,依人情常理,通常擁有如此博大胸懷的人是不會輕易自殺的。

屈原是自沉汩羅江而死的嗎?並不是,很可能高壽因疾病而終

那麼,既然屈原沒有投江,那屈原投水而亡的記載最先出於何處呢?

據考證,最早記載屈原投江的人應該是漢初的學者賈誼,他著有《吊屈原》,文中說道:“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仄聞屈原兮,自湛汩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從這段文字中可看出,很顯然,賈誼是從當地百姓流傳的故事中推斷出屈原自沉汨羅江而死的故事的。司馬遷亦是借鑑了這種說法,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指出他寫“(屈原)於是懷石自沉淚羅以死”的憑證:“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屈原是自沉汩羅江而死的嗎?並不是,很可能高壽因疾病而終

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假如屈原並未投江而死,那為什麼當地百姓中會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呢?

第一,這應該有勞動人民對愛國詩人最純樸的感情在裡面,英雄不求苟活於世,而與國家共存亡,這是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英雄氣節。

第二,有學者考證說,屈原是巴族人,出身於巫師家庭。巴人去世後的葬禮儀式比較特殊,是船棺水葬。船棺水葬的葬禮儀式就是以船做為棺材,將船棺放入水中漂流,而送葬的人則要划著船緊隨其後,不斷地向船棺裡為死者投放沙石、食物、陪葬品和死者生前用品等,一直投到船棺沉沒,葬禮才算完成。所以,今天我們端午節賽龍舟、向江河之中投粽子的習俗,實際上就是在模擬船棺水葬的場景。屈原死於汨羅江,當地百姓對巴人的習俗一無所知,看到屈原使用船棺水葬,就可能誤認為屈原乃懷抱大石投江而死。

假如屈原就是巴人,屈原去世後,採用了船棺水葬的葬禮儀式埋葬,那麼屈原的壽齡很可能高達七十多歲,最後因疾病死亡。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關注我!

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

點擊“寫評論”對本篇文章拍磚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