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狂人,自稱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師?

說到詩歌,屈原的名字是響噹噹的。他創造了“楚辭”寫作體裁。被後人稱為“詩魂”,更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說到書法,王羲之的名字更是冠壓古今,無人能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本人也被後人稱為“書聖”。這兩個人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是豐碑式的人物。後人只能說望其項背。

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卻有一個狂人,他竟然放出狂言,說:“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賦也成為部下,我的書法使王羲之也成為學生。”言辭之狂,可以稱得上是唐朝第一狂人了。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唐初“文章四友”中的杜審言。

唐朝第一狂人,自稱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師?

杜審言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子孫。杜預我們都知道,是西晉滅吳國的主要將領。杜審言才能過人,文章和書法都堪稱一流。但是這個人為人卻是非常狂妄高傲。即使在他臨終之前,宋之問等人去看望他,他還感嘆說:“我活著,老是讓你們出不了頭。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遺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他依然覺得自己的己文章天下第一,後繼無人。最典型的就是不把“屈原”和“王羲之”放在眼裡,其狂妄程度可顯而知了。

杜審言為什麼這麼狂妄呢?今天我們看下他的作品,看看他到底有沒有狂妄的資本。杜審言一生經歷了兩次被貶。第一次杜審言被貶到峰州。在趕往峰州的途中,要經過湖南的湘江,當時正值春臨大地,鳥語花香,看著眼前的美景,想起自己以前遊春的情景,杜審言心中百感交集。看到江水滔滔,朝著與他行進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對照自己的遭遇,使他更加懷念京城的生活,心中的悲愁離緒凝聚在一起,杜審言寫下了一首詩《渡湘江》。今天我們就欣賞一下這位狂人的大作。

唐朝第一狂人,自稱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師?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

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

不似湘江水北流。

這首詩的大意是:悲嘆昔日還在園林裡遊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開鳥鳴更引發我在邊疆的哀愁。獨自憐惜從京城裡出來的人往南逃,真羨慕湘江的水呀,你卻往北流去!

唐朝第一狂人,自稱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師?

“遲日園林悲昔遊”:這是昔日遊玩的場景,在追敘“昔遊”時詩人用了一個“悲”字。這個悲,是今天的悲,是從過去遊玩的快樂中反襯出了今天的悲。也就是這個“悲”字使過去和現在形成了鮮明對比。

“今春花鳥作邊愁”:這一句承接上一句的“悲”字。鳥語花香本來是令人歡樂的景物。可是,現在詩人看到這些景物卻是越發的惆悵,因為自己正在流放去邊疆的途中。鳥語花香,在詩人心目中只構成了遠去邊疆的哀愁。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遷。用“花鳥”和“邊愁”形成對比,是從反面來襯托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上兩句說的是因春色而悲愁,這一句則是交代了悲愁的原因,就是京城裡的人南竄,杜審言是被貶往峰州,而不是逃亡。這裡卻用了個“竄”字,則是表達了詩人在被貶之餘,心中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

“不似湘江水北流”:詩到了最後一句才提到湘江,點破詩題。用“湘江水北流”來烘托“京國人南竄”,也是用反襯手法來加強詩的中心內容。

唐朝第一狂人,自稱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師?

這首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的手法。詩的前兩句是今與昔的襯比,哀與樂的襯比,以昔日對照今春,以園遊對照邊愁;詩的後兩句是人與物的襯比,南與北的襯比,以京國逐客對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竄對照江水北流。可以說這是一首很有藝術特色的詩,出現在七言絕句剛剛定型的初唐,尤其難能可貴。由此可見,杜審言的狂妄還是有一定資本的。

唐朝第一狂人,自稱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師?

因為狂妄和高傲,杜審言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有一次,他得罪了他的領導周季重,被誣陷定了死罪。杜審言十三歲的兒子杜併為父報仇,潛入周府刺殺了周季童。杜並也被侍衛武士當場殺死。事態震驚朝野,大家都稱讚杜並是孝子。杜審言還因為這件事情,得到了女皇武則天的賞識。杜並是杜審言的次子,他的大兒子杜閒也為杜審言爭了一口氣。杜閒生了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詩聖”——杜甫。是的,沒看錯,杜審言就是杜甫的爺爺。

這裡是乾訸書苑,這裡有文學,有歷史,有遠方,還有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