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越是珍貴的目標,越需要你用高額的成本去交換,這個成本不僅包含錢,也包含你的時間、精力。

前陣子微信公眾號作者“小鹿快跑”曾經講過這麼一段經歷:

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了500元。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

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了2000元。

一開始,他信心滿滿,期待自己變好。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後:

“我除了白髮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遊夢想沒有實現……”

知識付費這兩年非常火,教人寫作的、新媒體運營的、職場溝通技巧的、文案速成班的。甚至一個領域內一搜出來就有幾百門課程。

《21天教你寫出爆款文案》

《如何零成本獲取幾十萬粉絲》

《只靠一篇文章,實現五十萬的銷售額》

等等

細想一下,“21天”、“零成本”所折射出來的意思,不正是我們過去非常熟悉的那個詞——“捷徑”嗎?

只不過“捷徑”這個詞大家不大喜歡,感覺很功利,他們便給“捷徑”披上一層文化的外衣,說到底,換湯不換藥。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很努力,很認真地在學習課程。

為什麼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各種網上培訓速成班,但是學習效果依然非常有限。甚至有一些人,學得越多,人生感覺越迷茫。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原因之一是:牛人的方法適合他們自己,但是未必適合你。

我並不反感知識付費,網上有一些課程確實有乾貨,是牛人多年的心血總結。

但是相信我,你和牛人之間的差距,絕對不止一套學習方法那麼簡單。

撇開機遇這種不確定因素不談,牛人自身的學識,大V的閱歷經歷,他們周圍可以找到的各種資源,在網絡課程裡面一般都是避而不談。

為什麼?這些東西講了就等於告訴你,我的方法無法複製,你即便學了也很難達到我這樣的高度。

同時,這些因素連牛人自己可能也說不清楚,因為學識、閱歷、資源這種東西無法被量化、提煉成理論,他們就索性不談。

但是這些因素真的很重要。舉個例子,牛人地標在北上廣,經常可以和各個領域的專家、企業家交流行業信息,單這一條就已經把很多人拒之門外。

有一些創作性的課程,如寫作、文案這些課程,是需要長期閱讀和豐厚的生活閱歷才能鑄就的。

你說李叫獸年紀輕輕,就開創了廣告文案領域的新模式。

但是李叫獸如果叫你把“心理學”、“傳播學”、“營銷學”的幾十本著作先去精讀、深入研究,再來寫,你願不願意?還有別忘了,李叫獸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這只是淺層的牛人沒有告訴你的地方,但是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在於你自己本身。

你可能原本自己就在鑽研如何做好新媒體運營,正當你研究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刷到一個課程,裡面告訴你,有個牛人公眾號兩個月內漲粉一萬,你馬上撲過去二話不說購買了那個課程。

儘管牛人講得不錯,也是自己的經驗分享,但是你始終覺得這種方法不合適你。

當你覺得不對勁,回過頭來想繼續研究回你原來的老方法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是那麼陌生。

你需要重新切換回你原來的思維,那些原先學習的東西,已經遺忘得差不多了,更悲催的是,現在學習了新的方法,不知道哪一種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這幾乎是大多數人為什麼總感覺到很努力學習,卻總是停滯不前的原因。

人是有一個記憶遺忘曲線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是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的,而且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果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一週之後只剩下13%。

說來說去,還是浮躁。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儘管有人總是告訴你,在一個領域修煉得成需要10000個小時,你依然覺得,如果可以用100個小時就能搞定的東西,何必需要10000個小時。

想走捷徑,反而更慢。

那些標榜“21天寫出爆款文案的”、“兩個月漲粉多少的”,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同樣也可以用相同的時間完成。

但是很多時候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快速達不成,就容易心急。

一心急,就容易產生懷疑的念頭:別人能夠很快達成那個21天的目標,我卻不能,於是立刻開始懷疑自己。

這個方法可能沒有用,我需不需要再重新換一個方法。

為什麼要重新換一個方法?因為我的時間已經被這個課程浪費掉了,即便是花同樣的時間,我也不願意再重新來一次。

不斷地陷入循環,焦慮就是這麼產生的。

只有更快的方法能治療你,但是那個方法只存在於課程的營銷噱頭裡。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記得以前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愛爾蘭外教,每天堅持學一個小時的中文。她也不貪多,每天就一個小時,因為其他時間她要教課,要休息。

但僅僅就這一個小時,他能夠每天堅持。

學習的第二年已經開始能夠跟我們做日常的口語化交流,而且非常流利。

等到我快畢業的時候,她已經可以直接用中文進行教學。

老外的辦法看起來很笨,也很沒效率,但是往往是最省時的。

問題根本不在於你花多少時間去學習,也不在於你學習了多少內容,而是你是否能保證學習的連貫性。

今天學一點、明天學一點,日積月累,總能產生質的變化。

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是這樣,恨不得一天十二個小時都拿來工作,但是這十二個小時他不甘心就只做一件事,要同時做好幾件。

甚至有的對外宣稱,我這樣的工作效率很高,還要開班授課教人家怎樣提高工作效率,怎樣在單位時間內擠進更多的東西。

所以,中國人真的很累,可人一累很多事情就很難堅持下去。這真不是什麼經濟不發達我們要迅速發展,也不是賺的錢不夠花一定要爭取賺夠。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前一陣子《戰狼2》和吳京把各大媒體、公眾號、朋友圈都霸屏了。

《戰狼2》所創下的票房神話,已經不用我再贅述。媒體把吳京抬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這個新的高度,是吳京用六年漫長的時光,和對電影的死磕換來的。為了演好一個特種兵,吳京到部隊紮紮實實當了兩年兵;

片頭6分鐘的水下戲,一共拍了半個月,每天都要在水裡泡十幾個小時;一個跳水動作,一共拍了26次,差點把命丟在海里。

換做其他演員,找個替身不就行了,一天三四百塊就解決了。

如果是演背影戲,人都不用到現場,擺出一個人形,用摳圖,到時P上去就行。

如果是講臺詞,不用背,念數字1234567,後期配音會根據這個數字把臺詞念上去。

用替身、摳圖、後期配音,所有的這些都是捷徑。只是,那些走捷徑的人,最後都怎樣了,有誰記得。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戰狼2》劇照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很多人都喜歡《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在驚呼結局的出乎意料的同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在傳達一種最樸實的品質:堅持。

主人公安迪正是用最原始、也是最笨的辦法,用小錘子,鑿開了那條本需要600年才能打通的隧道,而安迪只有等到晚上回到自己牢房,獨自一人的時候,才能開始他的逃亡作業工程。

每天留給安迪的時間,估計只有兩三個小時,但正是這樣十九年如一日的堅持,鑿開了那條隧道。

正如瑞德在安迪逃出生天後的敘述,“安迪很喜歡地質學,這歸功於他一絲不苟的本性,如果有一段冰河時期,百萬年後,山脈會在這裡形成,地質學是關於壓力和時間的研究,需要的僅僅就是這些:壓力…和時間。”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羅琳寫《哈利波特》構建魔法世界,花了10年;

司馬遷撰寫《史記》,花了18年;

小野二郎捏壽司,用去55年;

喬布斯創造蘋果帝國,傾注了一生。

越是珍貴的目標,越需要你用高額的成本去交換,這個成本不僅包含錢,也包含你的時間、精力。

大多數人之所以不做這樣的選擇,不是不知道這條最難的路最靠譜,而是因為自身懶惰和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選擇了視而不見!

過度迷戀捷徑的人,反而會走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