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十億新窮人”


再見!“十億新窮人”


01

前兩天,看到一位名叫“豆腐乳”的作者寫了篇《十億新窮人》,覺得很有點意思。

看過之後,我很好奇,為什麼我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成功地被這個話題吸引到自己的注意力?

首先標題很奪目,十億這個數字一出現,就讓我有了強烈的代入感,懼怕孤獨的我,一下子就有了抱團取暖的感覺。

至於看到新窮人這個提法,竟都一點不刺目,感覺簡直就是為我等人量身定製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是真真實實感受到,每天無比忙碌的自己,還真沒變富啊。

就拿我每個月記賬這件事來說吧。基本上每個月的收支充抵後,都以負數結尾。

每次沮喪之後,我都決定從下個月開始一定要扭轉敗局,可結果不過是又在重複上月的結果。

關鍵是沒辦法跟朋友抱怨這種鬱悶,因為對方馬上就能對你說出十個以上,她比你還窮的理由。

如果你確定不想當別人的垃圾桶,就只能自己不對別人抱怨。

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每次想買新衣服時,爸媽都會這樣嘮叨:“我的衣服都穿了十幾年了,還不是繼續在穿。”

對於那時一個只有十多歲的少女來說,認知無法理解一個人衣服怎麼能穿十多年還在穿呢?感覺就是他們不想給我買新的。

可如今,每次換季時整理衣櫃,也總會驚訝的發現,現在的自己也有不少七八年前的衣服,因為樣式和質感不錯,不都還在繼續穿嗎?

漸漸的,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小時候自己最討厭的那一種類型的人。

難道這一切,就因為我已經是新窮人?

不僅僅是我,前兩天我在朋友圈裡,還看到一位姑娘隨手發了幾張,她跟幾個同事聊天的開心截圖。

大意是說,感覺自己最近手上不寬裕,準備給家裡的狗買便宜一點的口糧。馬上有同事出來反對,說寧可自己吃差一點,也捨不得對狗這樣。

這時突然又有同事歪樓,發來剛看了在朋友圈裡刷屏的黑科技產品,看了一個自動捲髮棒的鏈接,狂種草。

其他同事看到了,一邊嚷嚷一邊不忘果斷拔草:“最近這麼窮,你適合用這樣動輒好幾千的自動捲髮棒嗎?”

緊接著,這位毫不留情拔草的同事繼續說:“今晚加班,大家吃的餅,看到我們這麼深厚的同事情誼,我就不收大家的錢了。”

其他同事紛紛現身感謝,感謝對方的深夜送餅之情,整個群裡洋溢著祥和喜悅之情。

貢獻這個有趣的生活日常趣事的姑娘,是國內某著名互聯網公司的員工。要知道她所在的這家世界知名私企,給員工的待遇,絕對是國內出了名的高薪。

難道她們這樣的高薪白領,也變成了新窮人?

02

可究竟什麼才是新窮人呢?

按照作者豆腐乳引用齊格蒙特.鮑曼的定義分析:是指在消費社會里,新窮人是“有缺陷的、有欠缺的、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

也就是說,在豆腐乳眼中,按照這個定理:“無論你有多少錢,只要你的消費慾望戰勝了賺錢能力,你就是新窮人。你被消費誘惑到不得不服從這一體系,從而繼續工作維持消費。”

What?有沒有感覺到,按照這個原則,我們都已經躺槍了。

原來新窮人就是隻要消費慾望高於賺錢能力,可不就是像我每個月記賬後,帳面上總是一臉微笑的負數臉嗎?

再想一想,現在負數已經存在了,如果我繼續不停種草並一一落實,這負數的數值,恐怕只有越來越大了。

看來,只要消費慾望不降級,按照這個觀點,十億新窮人的說法,看起來沒毛病。

要知道過去我們總被太多人鼓動,說沒有慾望的人生就沒有動力,最好還能建立一張慾望清單,一個個落實後,你就會發現現在努力的自己,配得起更好的一切。

可按照這個邏輯,只要慾望,清單上還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我們只能被消費的慾望捆綁了人生。

怎麼又都會發現,總有我們買不起的東西像鏡子一樣,赤裸裸照見我們的貧窮,估計這種感覺只讓人恐懼了。

不如多找一個與物質無關的新的價值體系,在購買慾望清單無法實現的時候,看看旁邊的新的價值體系,你是不是實施的不錯?

一個人,只有慾望清單,明顯是不夠的。

前幾天,一位兢兢業業的女程序員,突然被自己一次隨意轉發,被從天而降的“錦&鯉大禮包”砸重。

突然增加了300萬的購物額度,可以任性買買買的幸福,讓她恍如置身夢境。

她發了條微博,貌似是理性與自己的慾望對話:“意味著我,下半生可以不用工作了?”

儘管知道這是她開的玩笑話,對於她,有沒有這300萬的幸運,其實都不會影響她現在的正常生活。

想一想,但如果什麼東西都能想買就買,一個人沒了種草的消費慾望,工作本身的意義,的確又需要重新思考了。

當然這個世界,有太多比300萬更貴的東西可買,可如果我們總被消費慾望綁架,就會發現,哪怕是幸福突然來敲門,依然很難感到真正的快樂。

03

我有一位朋友,生活裡的狀態非常好。

我常常發現,在我們這一群媽媽總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煩惱時,她的隨性與淡定,就明顯比我們高出了幾個段位。

也就是說,她幾乎沒有被自己的情緒或者慾望綁架,生活上因為低購買意願,顯得也不差錢,因此反而過得更愜意。

我現在也發現,如果不嘗試著控制內心的慾望,人的確是很難擁有真正的幸福感的。

我這位朋友告訴我:

“慾望,不僅僅意味著總想要自己還沒擁有的東西,它還會無形中加劇了攀比。在對比中,很容易盯著自己的不足,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種無效的消極情緒中,而這種情緒非常消耗一個人的積極能量。”

我在生活中,也發現了很多能夠印證這個觀點的事,身邊很多有車有房有娃的中年中產階級,為什麼看似什麼都有了,卻沒有足夠的幸福感呢?

很多人都是本來過著自己的生活,卻總在張望別人的生活,覺得別人比自己過得更好,自己顯得就很失敗。

可笑的是攀比的依據,也不過是別人的房、車更好,孩子讀書的環境更好、別人的消費方式比自己高級罷了。

比對了半天,別人的生活還是別人的,而你的還是你的,那你不是更難受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天的我們,的確是被消費慾望綁架了人生。

而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在朝著終點前進,沒有人可以回頭逆向走一段路程。

對於可以計算出的有限人生,為什麼不能讓自己過得更加充盈和快樂?

為什麼要在這些無謂的攀比中,一次次丟掉那些本來只屬於自己的幸福?

所謂新窮人的核心,是一種“心窮”,並不適合每一個追求終極幸福的人。

有人很享受通過工作,讓自己消費慾望和掙錢能力不斷平衡的樂趣。

可是似乎忘記了一點,消費慾望一旦開始生長,就很難恢復到最初的狀態。

童話裡《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裡,那個消費慾望不斷膨脹的老太太,最終發現自己想要擁有的一切,都成了海市蜃樓。

如果消費慾望大到不可控制,始終與掙錢能力處於不平衡的境地,這種慾望終究會把一個人吞噬的不留痕跡。

其實,這種困境並不是無路可走。解決的方式也很簡單,合理控制自己的過度消費慾望,就能立刻脫貧。

仔細分析一下,只要學會拒絕低價和促銷的誘惑,從自己購買後的實際使用頻率出發,這種量體裁衣更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會讓你發現,原來自己的需要真沒想象中的那麼多,很多可買可不買的消費動機都是可以遏制的。

遏制的好辦法,是在自己消費慾望膨脹的時候,就算購買時毫無壓力,也可以多告訴自己一個暫緩消費的理由,有的時候通過延遲滿足,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可買可不買的,一不小心,自己又一次次,成功地挽救了錢包。

看來,變成新窮人很容易,脫貧的目標實現,也不是無路可走。

拒絕當新窮人,就從簡化自己的慾望清單,合理降低自己的消費慾望,落實這個行動開始吧。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