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的焦慮頂不過鄉村的安逸——我的歸鄉記

1911年那場改變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性變革發生後,廣大的中國農村並沒有太多的異樣;過年了,大戶人家的對聯還寫著"皇恩浩蕩、帝德乾坤"云云。彷彿這一切都只是城裡老爺們自己的狂歡和利益紛爭,平頭百姓們似乎並不是太清楚,也不是太感冒,遠不如三九的一場冬雪帶來的期盼令人喜悅。唯一引起他們興趣的,是哪些剪去了辮子的學生伢以及他們身上的服裝。是呀,再大動靜,到了農村好像就沒什麼感覺了。

整個2018年關於經濟層面的問題和討論,從來沒有這麼激烈和熱切過。康波週期,美聯儲緊縮,P2P、股市連續暴雷,2019年最後一次財富機會等等,焦慮與焦躁,讓北上廣的人們行色匆匆、壓力倍生;就連床上那最後的激情噴湧之後,都要點上一顆煙:哎,沒想到新領導上臺後,連2個小時的上升都沒堅持住,股市的康波週期還早啊。

北上廣的焦慮頂不過鄉村的安逸——我的歸鄉記

而多年來往返家鄉,我發現家鄉的人們似乎對此並不關心,即便關心,也只是知道幾個宏觀的事情,比如中美摩擦、雙十一、P2P暴雷等等(如同知名的吳曉波、羅振宇一樣,只跟你談論焦慮,不會教授你任何技能;更不像我,冒著被打臉的風險,分析個股、建立寬基組合提供參考;討論大勢,從來都是指點江山、好大氣派,具體到投資,言無一物)。除此之外,大家並沒有時間和認知,去討論這些讓北上廣無限壓抑的問題,頗有一點"驚濤駭浪只在海上,狂風暴雨自停岸邊"的意思,北上廣的焦慮頂不過鄉村的安逸。這次藉著這次徵集活動,談談對老家的觀察。

一、120萬人口的繁華縣城,人口已經十年沒有增長

我的老家在魯西南,民風淳樸的讓人感動,官威雄壯的讓人望而生畏,嫣然平行的二維世界。這座10年前就號稱120人口的縣城,目前在百度百科上的人口是115萬。2008年之前,每到年初會議的時候,愛看《城市鄉村都市報》的我,總能聽到"今年全市人口XXX萬,計劃生育完成110%目標,減少人口xxx萬",但從2009年開始,似乎就很少聽到關於人口的大規模宣傳了。我能知道的,公開渠道已經查詢不到具體每年的人口變化數量及年齡、民族組成了,能聽到還是十年如一日的"120萬XX人民很幸福"。也確實沒錯,改革開放這40年,我的家鄉確實千變萬化,最底層的百姓的利益,確實得到了更好的維護;願意努力奮鬥的人,都有了更好的改變,機會比以前變得更多。

二、房子不只是最好的安全套,還是最光彩的身份證

我們實在也沒什麼更好的資產保值升值的手段,房子是最穩妥的物件兒了。所以,雖然本地縣城新城區的房子已經7000—8000元/平方起步了,可是稍微有點經濟基礎的人,還是想咬牙買一套,基本上身邊的朋友都是2套在手,再多也不敢買了,也買不起了。老朋友們見面,只要聊起了房子,持有新城區房子的人,自帶光環。

本地人均工資在3000元/月以下,7000元/平米起步的房價實在最好的安全套、避孕藥;由於2016、2017年兩年的搶生潮,本地的三甲醫院增加1倍產房,但2018年並未如前兩年一樣持續增加產婦,床位難求的場面不見了,保持了一種低平衡。生孩子這事兒放開後,敢生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不過,分化比較嚴重,一類是家世殷厚的高收入階層,一類是農村低教育水平的家庭;受過中高等以上教育,又是普通工薪階層的人,幾乎沒人敢主動備戰二胎,想想動輒100萬起步的房子,誰能承擔的起呢?

三、人口開始外流,老齡化加速

本地的人口外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教育程度比較高、專業能力比較強的年輕人,有能力在北上廣尋求立足之地,希望能夠在一線城市找到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一類是由於本地煤炭資源萎縮,大量被調往陝西、內蒙、新疆煤炭新區的從業人員。以至於,過年這幾天,開發商、地產中介在高鐵、火車站附近支起了專門的買房攤位,在關鍵路口大量鋪設廣告,上書:一票抵萬金;憑返鄉機票/車/船票購房,可立減10000元云云。

北上廣的焦慮頂不過鄉村的安逸——我的歸鄉記

而老年人是沒有辦法離去的。中午曬太陽的時間,一樣望去,牆角下、公園裡,老年人成了主力軍。路上倒是碰到了幾位宣傳養老院、老年人日間照料院的人員,出現了很多民辦養老院,是一個不錯的商機。

四、移動支付已經普及,互聯網進入下半場

北上廣的焦慮頂不過鄉村的安逸——我的歸鄉記

現在在老家,跟在上海一樣,只需要帶著一部手機就可以行走了。從菜市場、餐館、超市、消遣等等,除了年紀特別大的,幾乎都希望你能手機支付,而不是付給他現金。如同王興先生的判斷,整個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了,國內人口數量市場的增量已然沒有了;即便是今日頭條、趣頭條這類號稱下沉三線以下新崛起的互聯網企業,至少在數量增長這個淺層次上,已經到了瓶頸期。

五、改變不會一蹴而就,但在潛移默化中發生

如同1911年變革一樣,當時並沒有對低緯度城市、鄉村產生衝擊,但時間久了,改變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1937年開啟的抗戰,那可是真的全民戰爭,不再有人作壁上觀了。

老年人是守成,不要指望也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的思維和想法,能夠健康快樂的活著是所有人的期望;真正觀察縣城人的思想還是要看年輕人,尤其是35歲以下的人。大致上有2個發現:一是年輕人普遍認可跟一線城市居民的差距在思維層面,就是大家考慮問題的方式不一樣,這是根本差距;二是年輕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比一線城市的工薪更加用心和到位,各種興趣班和對文化的繼續高壓,遠遠好於上海這些地方所謂的素質教育。另外,大家都會選擇合適的機會帶著孩子去北上廣走走,對於未來孩子的求學和工作規劃,都是希望去一線城市,這種錯位競爭,也許是下一代孩子們可以利用的優勢之一。總得來看,互聯網加速的信息傳遞,極大的改變著低緯度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但是這一代人跟一線的差距不會縮小,而下一代人不管到哪裡去,他們都更加值得期待。

最後,用一副春聯結束本記:時過境遷起伏無足輕重終現形;否極泰來貴賤一目瞭然自輪迴。

求橫批一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