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瞭解了“烹”這個字,這句話估計就不難理解了,那麼“烹”究竟有什麼意識呢?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烹”的古字是“亨”,在甲骨文中的形狀就想一個寺廟的樣子,它本來的意思就像它的形狀一樣,是指用食物敬奉鬼神,後來人們在“亨”的基礎上加上了“火”字底,“烹”變成了製造熟食的意思,在《集韻·庚韻》裡記載:“烹,煮也”,這樣看來,老子所說的“烹小鮮”就是把魚放到有水的鍋裡慢慢煮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一個“烹”字,是怎樣將老子的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的?仔細琢磨老子的話,就會發現老子用“烹”真的是說到點子上了,懂烹飪的人都知道,煮魚最重要的就是火候,這火力既不能過大,又不能太小,而且煮魚的時間既不能太長,也不能過短,而且僅憑清水煮魚,是很難煮出好味道的,煮魚要加上各種佐料,要非常巧妙地使其融為一體,這就是烹飪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要恰到好處,治理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十七章裡說:“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就是“最好的統治者,就是那種老百姓都不知道他存在的”,這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思想,無為而治,為政者要順其自然,管理國家治理百姓一定要讓百姓覺得安逸,而且治國需要把握各種時機,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共同努力,就想烹魚一樣,是各種佐料加上時間和火候共同努力出來的成果,高明的統治者不必擁有非常高的智慧,他需要的是利用好各方面的人才,就像開創了漢朝的劉邦,他本身沒有什麼領兵打仗的能力,在謀略方面也沒什麼體現,但是他很好的利用了蕭何韓信這樣的人才,這就幫他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瞭解了“烹”這個字,這句話估計就不難理解了,那麼“烹”究竟有什麼意識呢?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烹”的古字是“亨”,在甲骨文中的形狀就想一個寺廟的樣子,它本來的意思就像它的形狀一樣,是指用食物敬奉鬼神,後來人們在“亨”的基礎上加上了“火”字底,“烹”變成了製造熟食的意思,在《集韻·庚韻》裡記載:“烹,煮也”,這樣看來,老子所說的“烹小鮮”就是把魚放到有水的鍋裡慢慢煮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一個“烹”字,是怎樣將老子的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的?仔細琢磨老子的話,就會發現老子用“烹”真的是說到點子上了,懂烹飪的人都知道,煮魚最重要的就是火候,這火力既不能過大,又不能太小,而且煮魚的時間既不能太長,也不能過短,而且僅憑清水煮魚,是很難煮出好味道的,煮魚要加上各種佐料,要非常巧妙地使其融為一體,這就是烹飪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要恰到好處,治理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十七章裡說:“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就是“最好的統治者,就是那種老百姓都不知道他存在的”,這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思想,無為而治,為政者要順其自然,管理國家治理百姓一定要讓百姓覺得安逸,而且治國需要把握各種時機,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共同努力,就想烹魚一樣,是各種佐料加上時間和火候共同努力出來的成果,高明的統治者不必擁有非常高的智慧,他需要的是利用好各方面的人才,就像開創了漢朝的劉邦,他本身沒有什麼領兵打仗的能力,在謀略方面也沒什麼體現,但是他很好的利用了蕭何韓信這樣的人才,這就幫他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