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趨勢:換個視角看經濟

小趨勢:換個視角看經濟

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查理·芒格

跨年夜,花了4個小時聽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然後帶著滿滿的期待,開啟了對2019年第一個問題的思考。企業家VS.經濟學家:對待宏觀經濟的態度是一樣的嗎?

之所以思考這個問題,是因為當前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些企業家和VC/PE投資人對未來前景似乎略樂觀:比如羅振宇,在跨年演講裡花了大把的時間闡述“小趨勢”與“非共識”中蘊藏的巨大機會與可能;比如李開復認為2019年很多垂類是有機會的。而一些經濟學家,對經濟前景總體還是略悲觀,畢竟宏觀數據真的不太好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企業家和投資人都和羅胖、李開復一個觀點,經濟學家群體中肯定也會存在分歧。

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很多時候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對經濟問題的思考方式及態度是不太一樣的。如果進一步研究雙方的邏輯路徑,其實會發現這是個挺有趣的事:企業家們即使不開工每天也會有各種開支,於是被倒逼著去尋找可以賺錢的項目,即使宏觀數據不好看,他們也傾向於在夾縫中找到那顆有可能長出綠芽的種子。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他們更多地是用模型與數據去發現規律與週期,然後得出現在是什麼,應該怎麼辦的建議。而

這裡所說的“種子”,就是企業家挖掘出來的小趨勢;“規律與週期”,則是經濟學家研判的大趨勢

其實前段時間,創業教父馬雲在浙商總會年會上已經對此表達了看法:經濟學家是對昨天的總結,而對未來的把握,有時候是一種直覺。聽到不同之處,看到不同之處,想到不同之處,才有企業家的機會。重要的是,要看清楚經濟形勢。真正看清楚的人沒有悲觀和樂觀,因為都只是暫時的困難而已。對此我有個設想:如果作為微觀個體的企業家都秉承了馬教主的這條信念,都鉚足了勁小心翼翼去尋找夾縫中那顆可能冒出芽的種子,這種微觀個體的行為會對宏觀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更何況,“減稅降費”的政策利好在這個節點上又為企業家們助攻了一把。

我是深愛著宏觀的,所以曾經在《人生不僅是一場康波,還是一場超級債務危機》中寫道:宏觀分析的大局觀樹立,可以幫助我們高看低維:正如螞蟻在地面上爬行,看不到前面的坑坑窪窪還是會往前爬。而作為直立行走的人類,在看到前面的坑坑窪窪時就可以選擇跨過去或是繞過去。但同時我也尊重微觀,因為

很多時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就了一條路。

因此宏觀和微觀,大趨勢和小趨勢,都不能割裂地看。最近很多人去研究1929年的大蕭條,我卻開始重新思考熊彼特:大家都認為宏觀經濟存在週期宿命,但週期的產生實際是由無數微觀個體成就的。當週期下行至谷底時,其實也是孕育新的生產力的時候:因為經濟下行過程中,一些企業家會退出,而另一些企業家則會力求“創新”突出重圍--最終,擁有創新精神的那些企業家開始崛起,領頭羊效應及“熊彼特租金”的出現重新吸引競爭者湧入,然後創新被模仿行業利潤逐步萎縮,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創新。如此循環的因果聯繫,若只就宏觀談宏觀,只就微觀談微觀,就會忽略很多細節也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

而事實是,現實不僅是數據和邏輯統計。比如在很多人提到消費降級的時候,一些發達省市的村民正在積極組織各種境內境外旅遊;比如在很多人憂心槓桿率的問題時,企業家之間、銀企之間抱團取暖“拿時間換空間”的操作手法真的很江湖;比如在很多人憂愁失業率會大幅攀升的時候,網紅直播妹和自媒體人的收入已經分分鐘秒殺了許多朝九晚五的高級白領。

換個視角重新看待經濟,換個維度重新思考未來。或許,這就是羅胖反覆強調“小趨勢”的最終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