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贊惠州:呵護綠龜最後“產床”

本報訊 (記者程秋伊)昨日,《人民日報》頭版“美麗中國·夏之溼地”欄目和第十五版生態版聚焦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點贊惠州不遺餘力修復生態保護瀕危物種綠海龜“產床”。

報道稱,每年農曆端午節前後到中秋,是成年綠海龜回到廣東惠州市稔平半島最南端大星山南麓的沙灘產卵的季節。主沙灘只有1100米長的海龜灣,是我國漫長海岸線上綠海龜的最後一張“產床”,也是全球最北端的海龜自然保護區,2002年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作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惠州市不遺餘力保護這張“產床”,明確規定,在綠海龜長達半年多的繁殖期,8海里內嚴禁漁民作業,700多平方公里的保護海域內禁止任何危害環境的項目存在。保護區建立30年來,已人工孵化、救護和增殖放流海龜近7萬隻。

報道稱,上世紀從福建、廣東、廣西到海南一線,綠海龜產卵場不止惠州海龜灣一處。綠海龜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動,海水髒了,食物少了,加上誤捕受傷。但由於對出生地的高度忠誠,綠海龜一生都不會選擇別的地方上岸產卵,產卵地的消失可能導致一個龜群的消失。

惠州是如何保護這張“產床”的呢?報道稱,惠州海龜灣的倖存,源於保護區的建設和法制保障,得益於當地對生態的長期堅守和嚴格保護。2013年,廣東省專門出臺《廣東省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將保護海龜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具體規定了保護區所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權責;同時明確劃分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保護區外圍海域8海里設置外圍保護帶。

綠海龜產卵對海水水質和沙灘的要求特別高,惠州海龜灣近海水質始終保持著一類以上的優質水平。近年來,惠州每年投入20億元治水,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對惠東、大亞灣等海域進行嚴格保護。從去年到現在,投入上億元開展重點海域生態保護與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