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文化是大灣區發展“兩翼”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為指導該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標誌著這個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即將駛入“快車道”。

經濟與文化是大灣區發展“兩翼”

供圖 今日頭條

對一個地區來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會逐漸形成一種自我發展能力,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為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此乃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極化效應。城市群正是極化效應的產物,隨著中心城市規模擴大、經濟實力提升,其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隨之增強,形成一個個城市圈。當彼此間影響越來越大,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的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即可視作一個城市群。

由此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幾個城市(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包括深圳、廣州在內的珠三角九座城市)實際早已形成一個城市群。但《綱要》將該大灣區戰略定位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鑑於世界級城市群作為城市空間開發的最高級別,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和文化兩端同時發力。

經濟方面,放眼當今世界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其成功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天然良港、陸上交通便捷、有配套的交易中心、是重要的製造業中心,並有大量科研機構或院校不斷輸送人才。這些條件,粵港澳大灣區都已具備。具體來看,廣深港澳作為大灣區的四大核心城市,分別具有獨特優勢。其中,廣州是傳統的華南門戶城市,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並擁有國際商貿中心的超級定位,且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科教文化中心;深圳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其優勢在於經濟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香港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世界一線城市,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航空樞紐的地位目前依然穩固;而澳門發達的旅遊業和博彩業,使之具有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極大優勢和潛力。由此,只要能充分發揮種種優勢,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之間良性互動、合理分工,假以時日,其必能與世界三大灣區並駕齊驅。

當然,要實現城市間良性互動和合理分工,離不開市場一體化。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較成熟的大市場,只是區內各小市場在交通、制度等方面尚存一定阻隔,一定程度阻礙市場機制在區內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為此,《綱要》強調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包括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等內容,並提出了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規劃,目的就是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

文化方面,由於世界級城市群不僅是經濟概念,更是社會概念。所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並不限於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正如《綱要》強調,要積極拓展大灣區在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用意很明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的更高層次融合,將進一步增強人們對大灣區的認同感,情感紐帶也能更穩固。

以飲食為例,粵港澳大灣區在美食文化上可謂同根同源,對粵菜美食文化的認同感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情感紐帶。粵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具有獨特魅力,是最早一批走出國門的中國菜系。發揚以粵菜為代表的大灣區美食文化,不僅能強化區內居民的情感聯繫,同時其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有助於提升大灣區城市群的世界影響力。

總之,經濟和文化“兩端”同時發力,堪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兩翼”,將共同推動其成為世界級城市群,不但對國內經濟發展產生示範效應,還能將影響力輻射至更廣闊的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

撰文 盤和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